90後高管,把慾望攤在陽光下

這個夏天,女性脫口秀演員把許多話題第一次帶上了舞臺和熒幕:月經羞恥、寡婦命……女性話題從未被攤在陽光下,引起如此公開而廣泛的討論。但對於品牌而言,如何把深水區的話題攤在陽光下?分寸感是與消費者連結的關鍵,話題捕捉與傳播的背後實際上是對社會情緒和現狀的洞察與拿捏。
案例SHOWCASE出品的「跟100個姐姐學賺錢」IP(🍠ID:380162069)第三期關注的女性故事,剛一推出就在社交平臺引爆了關於#情趣用品陽光化#的相關討論,24小時內在單平臺互動過萬,挖掘出的話題#女性有直接表達慾望的權力#迅速登上微博熱搜,釋出後7天,瀏覽量高達380萬,成為「跟100個姐姐學賺錢」的又一爆款。
這一期的主角,大人糖的聯合創始人小趙總(🎵號:92291654082)趙琳,一個曾經在消費行業做投資人、在FA機構做聯合創始人的90後女性,想要把幽暗卻也是最基礎的需求攤在陽光下,卻經歷了各種想到的、想不到的困難。
案例SHOWCASE和「跟100個姐姐學賺錢」想記錄這樣的品牌,希望更多人看到,這一代的年輕創業者們有用話題推進社會進步的能力。我們和小趙總一樣,希望有一天,女性不再談性羞恥,她們能夠真正掌握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情趣,還有堂堂正正表達自己的權力。
——案例CEO、主編
「跟姐姐學賺錢」主理人 張珺
(微訊號:isledao)
這是案例SHOWCASE出品的「跟100個姐姐學賺錢」專欄,女性創業故事的第二篇,關於如何把慾望攤在陽光下。
文|Bianca

從觀看到體驗
Q:在大家印象裡,情趣用品曾經只能在犄角旮旯裡售賣,但是你們是提倡把它陽光化的。開到線下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A:它其實還是一個蠻基礎的需求,我們希望大家在面對自己的這個需求的時候,讓自己小小地鬆綁。
線下其實是一個能夠讓消費者更好地認識我們的地方,它是明亮的,是安全的,是女性視角的。讓消費者確定可以知道,情趣用品是能夠在你正常去逛的地方,比較輕鬆地去了解的。
大人糖線下門店
Q:遇到過什麼挑戰?
A:偶爾會出現特殊情況,會有一些言語騷擾我們的店員。類似於「用了這個人會不會變得很騷啊?」「你用得爽不爽啊?」還會掏出一些黃圖給我們店員看,甚至是在帶著他的伴侶的時候。
Q:針對這種情況,你們會怎麼處理?
A:我們非常重視,因為員工的工作感受和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我們要義正辭嚴地告訴對方,他的行為冒犯到了我們門店夥伴。
對於被騷擾的女性,她可能反而容易責備自己。我們也會跟夥伴去宣導,無論如何你都不要責怪自己,這個不是你的錯。我們有一個培訓手冊,裡面針對性騷擾有一些固定話術。比如說私人問題恕不回答,或者直接說你的問題冒犯到了我,我不能接待。但是懟回去的姐妹也挺多的,像我們重慶店、長沙店就直接幹回去。
Q:你們的店員幾乎都是女生對嗎?
A:必須要全女,我們現在是從店員到店長,到區域經理,到運營就是從下到上全女。因為希望從下至上的所有人在溝通上沒有心理負擔,能夠有完全的共情。

Q:線下顧客的人群跟線上會有什麼不一樣嗎?
A:相較於線上,線下的情侶客群可能會更多,也有母女一起來逛的。線上使用者把我們當成一個簡單的禮品,但是線下會有很多情侶,兩個人平時缺乏深度溝通的媒介。
我們最初的產品中,有一些小卡牌,比如真心話大冒險,這個東西會讓很多情侶覺得很新鮮,增加他們相處的時間,把注意力放在彼此身上。會給大家提供一個新的指令碼,你可以有機會更注重過程,不是單刀直入,不是結果導向。
Q:大家可能不會像買衣服或者買吃的那樣,第一次到店就會購買?
A:我們這個品類其實還沒有到一個大家非常有目的性地購買的程度,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是有衝擊性的。很少有人出門的時候決定我今天去選購一個玩具,更多還是在普及的階段。
可能我們已經說了一百遍的東西,一個普通消費者聽完,她大受震撼,然後走了去吃飯。可能過兩天她又來了,又轉一圈,可能也不會買,第三次或者第四、第五次來的時候,她也許會體驗一下。
Q:那線上下還有什麼打動你們的時刻嗎?
A:在一次線下快閃活動中,我們接待了一箇中年女性。她趕到的時候頭髮還是溼漉漉的,洗完頭髮沒來得及擦乾就出門了。她是一個家政工作者,丈夫在一次意外之後成了殘疾人,後來他們就再也沒有過夫妻生活了。在徵求丈夫同意之後,她給自己買了一個小玩具。
那天下午只有幾小時的休息時間,但她還是決定要來。她把我們叫到了一個立牌後面,掏出小海豹(大人糖產品)的收納袋,能看得出洗了很多次,有些舊了但很乾淨。她說,我就是想來看一看,想來謝謝你們。
當時我們就覺得,我們應該是做對了什麼。

先端上桌,再吃螃蟹
Q:你們第一家店是怎麼開起來的?
A:第一家店費了老勁,把華南以及更大一圈的大區裡面,大幾十家商場都跑了一個遍。然後就給人家一通講、一通渲染。我們告訴商場負責人已經有商場跟我們簽約了,他就覺得不可能,你這種東西能開店?
其實也不是偏見,是因為我們以前習慣了那種晦澀的,羞恥的,直觀的關於情趣的敘事,他們擔憂的一些都是有可對照的原型的。
Q:所以爭取開店的時候你們會怎麼去說服商場?
A:把所有產品先端上桌,看一看,就是我們這個整個玩具都像小夜燈、小擺件似的。
但最後是遇到了我認為全國範圍內最有招商前瞻性的團隊,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可能是要去嘗試新事物,所以就冒了這個險。
Q:你們對於什麼東西可以進店有什麼標準?會討論這個事嗎?
A:會,這個反而是討論最高頻的。比如說一個產品它看起來到底是不是有色情感的?像絲襪我覺得很糾結,因為大家日常也會穿,但是它似乎又是有一點點帶有凝視感受的一個產品。有些款式其實還是 OK 的,有些款式就堅決不行。
包括我們還在看像性感內衣,有一類是偏 cos 這種風格的,它其實是線上賣得特別好,但是線上下它究竟能不能成為一個好的產品?感覺也不太行。
再比如私護,很多市面上的私護產品的邏輯是一下子殺死所有的陰道菌群,可能短時間內你會覺得舒服,但是實際上長此以往是會導致陰道菌群失衡的。
所以,價值觀是否是正向的,是否和品牌表達有衝突,是否符合正確的性觀念的傳遞,都是我們會討論比較多的點。
Q:因為行業的特殊性,你們本身對外發出的物料是不是也要做很多討論和稽核?
A:對,我們這個內審已經到了一種嚴格到好笑的程度。
比如說我們要發一個燈箱圖,兩個人穿連衣裙,露了四條胳膊,可能都有商場說,這個領導擔心太暴露。但其實商場內有很多內衣品牌,從肢體的露出來看是遠高於我們的。
之前還採購了亞當和夏娃的玩偶,那個亞當的私處是用一片葉子遮住的,我還得撩起來看一下,裡邊是不是真的有一個生殖器。
Q:你們會有一個用來自我審查的違禁詞清單嗎?
A:對,而且就是以極高的頻率在更新和增加。
Q:陽光化不僅在於把店面開到線下,更重要的是給情趣用品去除恥感。你們的產品首先是一個可愛的東西,讓人可以把情趣用品擺上檯面。
A:我們可能分幾個階段,首先去除色情的部分,讓它是一個容易被接受的外觀,且可以滿足生理需求的產品。
未來我們希望,情趣玩具不需要一定要做成胡蘿蔔、做成小玉米、做成小兔子。它可以迴歸產品功能,顏色未必一定要是馬卡龍色,形狀也不一定要是可愛的。
Q:萌化情趣用品,會不會反而讓性藏在了後面?
A:有些人還是會相對保守的,好像會有一個「度」的部分,還是要尊重那些對公開談性沒有那麼適應的人。他們認為性仍然是一件比較私密的事情,是自己的隱私。我們的門店雖然開到了商場裡,但我不會說基於這個場域,一定要 push 所有路過的人,他就是要承認,他就是要認同,他還是要有他自己獨立的一個空間。
我們的這些陽光化的概念,更多是希望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達出去,而不是要打破什麼、刺穿什麼的狀態去講出去。
Q:除去敏感的部分,在這個行業本身好做嗎?
A:相較於一些很卷的彩妝護膚行業,是容易很多的。但是它的難度就在於說,情趣行業其實是在整個科技技術應用的最底端,很多好的技術,可能出於訂單量等問題,無法應用在產品上,畢竟這個行業其實也沒有那麼大的體量。
其次,相較於成熟市場,我們在內容上可能會費的力氣更大一些,包括性觀念的表達、性科普、技巧教學、兩性互動方式等等,我們需要去做更多的市場教育的工作,找到一個途徑去跟使用者產生共鳴、共情,然後讓使用者覺得你是一個可以走進他或者她生活的品牌。
Q:這兩年,從國外到國內都在說性蕭條。可能性的蕭條不代表直接性關係的蕭條,大家把性當成一個例行公事的東西。你會有這種感覺嗎?
A:會,我覺得兩個人在一起久了以後,親密感會越來越消失。現在不是說死(又稱床死,指長期關係中性生活頻率低或者質量差的現象),我們提供的是一種新的性指令碼,可以幫情侶換一種互動方式。
現在大部分產品是在做事中的,在親熱的時候實現一個高潮。但是事實上,大家在前戲階段和事後的氛圍上是沒有被照顧到的,使用者在這些環節上,也很渴求有一些方法去幫助他們。

從審視創業者到成為創業者
Q:大人糖的融資也是你在加入前就參與的,跟投資人解釋起來困難嗎?
A:它的模式是很簡單的,都能理解,那會兒資料也不錯。但是沒想到非常多女性投資人朋友不敢上會。她們背景都很fancy,都有海外經歷,都是很開放的人。但她完全不敢跟老闆提這個品類,也怕老闆問,類似於你用沒用過什麼的,在會上就很無地自容。
Q:投資行業是一個男性為中心的行業嗎?會有機構因為性別問題而淘汰一些創業者嗎?
A:確實是男性從業者在領導層的佔比會高一些,有些機構明確不投女性,有些在看女性創始人的時候會提高一些標準。
Q:為什麼性別會成為投資人的顧慮?
A:可能內部就會有一些擔憂,覺得女性創業者會有情緒管理的問題,擔心在一些行業週期裡面,她的抗壓性有問題,但是其實這類問題在兩個性別的創始人中都很常見。
Q:那如果作為一個女性創業者,投資機構會看中我們什麼?
A:首先,好的品格還是要看的;其次,更有洞見,面對競爭的方法論是不是更有前瞻性;最後再去看團隊構成,假如說是一個很好背景的高管離職,那會去看她以前的老部下有沒有追隨她,判斷說她是不是一個能聚人的人。
Q:你有過兩次創業的經歷了,在你看來怎麼挑選適合自己的合夥人?
A:先想清楚自己在這個 team 裡面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如果是純主導,可能要佔到百分之八九十的股權,再找幾個做資源補齊的;還是說感覺自己的貢獻 30% 左右,還需要兩個 30%一起來幹?有了這個預期再去找人,開出的條件和價碼也會比較合適。
然後是從分配上,你要確定對方是不是一個勤快人,還是隻是一個嘴皮子溜的人?付出的程度和意願一定要提前確認好。真能一起善始善終的絕大部分是小公司,不賺錢的時候幹挺好,稍微賺點錢,這公司就拆家了,非常常見。
我建議一開始把解決糾紛的機制明確下來,留一個小的池子,不要說幾個創始人把股權分得一乾二淨,留一些給未來有可能進來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