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掃碼,開啟探索之旅)

(請為澳洲華裔候選人Andy Yin投上寶貴一票)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最西澳
作者:Rinnki
距離聯邦大選僅剩七週,達頓正面臨政治生涯的至暗時刻。

根據《澳大利亞金融評論》與Freshwater Strategy聯合釋出的最新民調,達頓的淨支援率在過去一個月內下降了4個百分點,跌至-12%(淨支援率指支援率數值減去反對率數值),創下202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與此同時,工黨領袖阿爾巴尼斯以45%對39%的優勢逆轉登頂“首選總理”,工黨在兩黨支援率中目前以51:49領先。
若當前趨勢延續,模型預測工黨將在眾議院斬獲71席,遠超執政所需的76席半數門檻。這場民意雪崩的背後,是達頓在颶風救災、關稅危機與政策醜聞中的連環失誤,以及自由黨內部日益尖銳的分裂危機。

颶風救災成形象分野:一場宴會引發的政治海嘯
本月初,50年最強颶風Alfred席捲昆士蘭州與新南威爾士州,洪水淹沒沿海城鎮,數萬居民被迫撤離。
在這場全國關注的災難中,兩位政治領袖的應對策略形成鮮明對比:工黨領袖阿爾巴尼斯第一時間取消所有行程,身著救援服深入災區,與民眾共同堆砌沙袋、協調物資分配,其畫面透過社交媒體傳遍全國。

而達頓卻被曝連續三天輾轉悉尼與墨爾本的高階籌款活動,其中一場在富豪Justin Hemmes價值4200萬澳元的海濱豪宅中舉行,參與者需支付1.5萬澳元方可與其同桌用餐。

更令輿論譁然的是,達頓被指多次使用納稅人資金支付公務航班,而飛行記錄顯示,其行程與私人籌款活動高度重合。
社交媒體上,“#救災還是籌款”話題迅速衝上熱搜,63%的民調受訪者直言“達頓在危機中嚴重失職”。有政治分析師指出,這場形象對決直接導致阿爾巴尼斯支援率飆升5個百分點,而達頓的“宴會門”恐成壓垮選情的最後一根稻草。
關稅危機與“親美”標籤:民族情緒反噬
3月15日,美國突然宣佈對包括澳洲在內的全球鋼鋁出口加徵25%關稅,此舉引發澳洲政商界強烈反彈。
阿爾巴尼斯在第一時間召開新聞釋出會,斥責該政策“違背澳美同盟精神”,並宣佈啟動緊急外交談判爭取豁免。然而達頓卻選擇將矛頭對準工黨,公開表示“阿爾巴尼斯對特朗普政府缺乏談判能力”,同時強調“美國仍是澳洲最可信賴的盟友”。

這一策略被證明嚴重誤判民意。
民調顯示,72%的選民認為達頓言論“過度親美”,自由黨內部人士匿名透露:“在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時攻擊本國總理,等同於政治自殺。”更致命的是,達頓被輿論貼上“澳洲特朗普”標籤——其主張恢復公務員全員線下辦公、拆分大型保險公司的政策被指“照搬美國共和黨議程”,儘管事後緊急澄清,但政策反覆已導致35%中間選民質疑其執政能力。
6000億核電計劃遇冷 股票交易醜聞再補一刀
聯盟黨力推的“6000億澳元核電計劃”本欲作為選舉王牌,卻因細節模糊遭廣泛質疑。
民調顯示,僅28%選民認為該政策“具備可行性”,工黨更嘲諷其為“用子孫債換選票的空中樓閣”。雪上加霜的是,達頓被曝在政府出臺銀行業支援政策前,以每股12.3澳元的低價購入聯邦銀行(CBA)股票,此後股價飆升至145澳元。儘管其否認存在內幕交易,但澳交所已啟動初步調查,47%民眾直言“無法信任”。
反觀工黨,憑藉“200億澳元災後重建基金”與“關鍵礦產供應鏈保障計劃”等務實政策,在資源大州西澳的支援率逆勢攀升至54%。“阿爾巴尼斯成功將危機轉化為領導力測試,而達頓的每一步都精準踩中民意雷區。”政治評論員David Crowe分析稱。

隨著選情惡化,自由黨內部要求調整競選策略的呼聲日益高漲。一名資深議員匿名錶示:“我們正在重複2018年的錯誤——當時黨內寧可選莫里森也不讓達頓上位,如今他依然未能學會團結選民。”
歷史資料顯示,自1972年以來,民調落後超5%的反對黨領袖無一能逆襲勝選。
悉尼大學政治學教授Marina Gomes指出:“達頓的困境不僅是個人失誤,更是自由黨戰略定位的全面潰敗。當對手的失誤成為你唯一的籌碼,結局早已註定。”此刻的達頓,彷彿被困在2018年的時光膠囊——一場颶風、一次關稅危機、一樁醜聞,或將再次擊碎他的總理夢。
今日話題討論
– END –
素材來源:AFR、澳洲財經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