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 Houston Chronicle 3月14日報道
休斯頓警方近日出臺新交規,要求執法人員在日常交通攔截中,若發現當事人姓名出現在聯邦移民資料庫,必須立即聯絡聯邦移民海關執法局(
ICE
)。此舉源於ICE將至少70萬名持有驅逐令者的資訊納入全美犯罪資訊中心(
NCIC
)系統,使地方執法部門首次可即時查詢相關記錄。此舉引發當地移民社群及權益組織強烈抗議,稱其將加劇社群恐慌,破壞公共安全信任。
車窗破損遭攔截,男子被ICE拘留
3月5日,一名薩爾瓦多移民Jose Armando Laines Argueta因車窗破損被休斯頓警方攔停,隨後警方透過指紋比對發現其2006年的驅逐記錄,並呼叫ICE將其逮捕。Argueta的妻子Stephanie Diaz稱,丈夫並無犯罪記錄,僅因車窗維修問題遭拘留,ICE特工在10分鐘內抵達現場,將其移送至蒙哥馬利處理中心。事件曝光後,其10歲女兒Guadalupe在校遭受霸凌,因同學質疑“父親是否為罪犯”而情緒崩潰:“我希望爸爸回來,我不想上學。”
舊政策,新執行?警方與政府回應相矛盾
休斯頓警局發言人Shay Awosiyan辯解稱,警方僅依系統“有效通緝令”行事,且從未主動詢問移民身份。但市長John Whitmire今年初曾公開宣告,休斯頓警方“不參與ICE驅逐行動”,僅針對“暴力罪犯”。市議員Abbie Kamin質疑該政策背離公共安全初衷:“若通緝令與公共危險無關,警方實則淪為ICE工具,浪費納稅人資源,威脅無辜家庭。”
全美爭議蔓延,專家警示“執法錯位”
移民政策研究所主任Michelle Mittelstadt指出,此舉符合全美趨勢——地方執法者被迫協助核查移民身份,加劇社群對警方的恐懼。資料顯示,全美140萬未執行驅逐令中,多數因當事人未出庭或原籍國拒收而無法執行。匹茲堡市審計官Rachael Heisler則明確反對:“本市政策禁止基於民事移民通緝逮捕公民。”ICE逮捕主要依賴刑事司法渠道,而非主動社群搜查。
家庭生計破碎,社群安全感瓦解
Diaz與丈夫共同經營屋頂修繕業務,後者被捕後,她被迫裁員以維持運營。其5歲女兒因父親失蹤出現應激反應,生日當天在校等候父親接機未果,至今持續尿床並追問父親去向。Diaz斥責ICE程式不人道:“他們要我丈夫簽署英文檔案,但他連讀寫都不會。”移民權益聯盟(FIEL)執行主任Cesar Espinosa警告,此類事件將迫使移民受害者不敢報警,進一步孤立弱勢群體:“若社群不敢求助警方,城市安全何來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