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餘菲
編輯 | 周蕾
數字經濟時代,資料是新的“石油”,在過去幾十年催生出一大批網際網路巨頭,但現在,新的麻煩出現了,“石油”的開採正在變得越來越難。
一方面,各行業原有資料的價值沉澱和挖掘逐漸飽和,市場對資料深度共創共享的需求激增,但缺少好的溝通橋樑;同時,資料隱私與安全問題凸顯,《資料安全法》和《個人資訊保護法》等相繼被推出實施,野蠻生長變得難以為繼,資料“油田”進入精細化經營階段。
在新階段,如何認清資料市場的新形勢和新規則,找準並解決資料流通的難卡點,實現資料流通與安全兩者兼得?正在成為各行業企業的“必答題”。
1
五年翻七番,但隱憂已現
過去五年,我國資料市場出現爆發式增長,從106億元到704億元,漲幅高達約564%,近乎翻了七番。而未來五年,這一規模還將繼續攀升。
據國家工業資訊安全發展研究中心測算,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資料要素市場規模將突破1749億元,整體進入高速發展期。

來源:《隱私計算與區塊鏈技術融合研究報告(2021)》
然而光明前景的背後,隱憂早已顯現。
經過過去二三十年的發展,各行業企業的資料沉澱和價值挖掘已逐漸飽和,原有資料紅利已被消耗殆盡。資料價值挖掘進入深度共創階段,要求不同機構相互間嘗試更多的資料共享、樣本碰撞、聯合建模,獨守自己一畝三分的資料“油田”坐吃山空的老路,再也走不通了。
越來越多的企業思考,如何能打破資料孤島和應用“煙囪”,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讓資料實現跨界流動和碰撞融合,從而挖掘出更有價值的資料資訊,催生出意想不到的新產業、新模式和新機會。
但這對資料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來,由資料共享帶來的資料濫用、盜用等不良現象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資料安全事件正在成為公眾網路噩夢。
數字化時代,對國家、企業、個人而言,資料安全正在成為重中之重。安全事件一旦出現,往往影響大、損失重,不僅給個人隱私帶來威脅,讓企業面臨經營損失風險,還可能會威脅國家安全。
以企業資料風險為例,IBM與Ponemon Institute對全球17個國家裡經歷過資料洩露的500多家企業進行調研發現,2021年企業單次的資料洩露事件平均耗費成本約為424萬美元,比2020年增幅10%,創下歷史新高。

來源:IBM《2021年資料洩露成本報告》
數字化的今天,資料既是基礎性戰略資源,又是關鍵性生產要素,如何既能實現資料跨界共享,又能保護資料安全與隱私,已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焦點和各行業企業的戰略重點。
2
資料跨界流動,需解好三道題
事實上,資料多方共創、跨界流動的需求一直都在。以“低保查詢”為例,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背後是數個政務部門的通力協作。
要判斷一個人是否為低保戶,需要綜合多維度資訊,如納稅情況、不動產資訊、車輛情況等,但這些資料分散於納稅局、房管局、車管局等,需要各部門參與進來,透過互動核實,產生一個新的資料,來證明該人是否為低保戶。
之所以如此複雜,是因為民生資料通常涉及個人敏感隱私,資料價值極大,資料的彙總往往更容易招致攻擊,出於風險考慮,這些多維度資料,只能協作而不能聚集。
而實際生活中,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資料跨行業、跨機構流轉共創已是大勢所趨,但眼下,資料流通上仍有三大卡點。
除了上面提到的安全挑戰外,資料確權也是攔在資料流通面前的一大障礙。
資料確權,通俗來說是要解決:這是誰的資料?資料價格是多少,怎麼流轉?
在著名經濟學家科斯的理論中,只有當契約完備、產權清晰,市場機制才能有效執行。同理在數字經濟領域,明確的資料產權是資料市場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事實上,關於資料有沒有所有權、所有權歸誰,長期以來一直存在廣泛爭議。資料是資產,但與物理資產有很大區別。不同於物理資產“一物一權”的產權唯一性,資料可以被輕易複製,再加上單一資料可能並不具有價值,只有在共享和規模化中才能具有價值的特點,讓資料確權變得非常複雜和艱難。
更重要的是,資料產權的明晰與否也直接關係到如何在不同主體間分配資料收益、義務和責任。
確權的困難,在一定程度上也帶來了資料市場上責權分配的諸多亂象。
比如,網民作為海量資料的原始提供者,卻在大資料殺熟和網路電信詐騙中屢屢遭受損失;企業間資料的非法竊取、非法交易、非法利用,嚴重影響了企業利益和數字經濟的安全發展。
不難看出,資料流通在安全、確權、責權分配三方面的風險,已成為當前資料高效安全流通的關鍵卡點。而這需要制度和技術的雙管齊下。
著眼於這些新形勢,近年來,我國不僅多次將數字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先後釋出了一系列鼓勵數字經濟發展的政策規劃,更是相繼推出《資料安全法》和《個人資訊保護法》,加速資料產業合規發展。
但在政策法規外,如何儘快探索出相應的創新技術,讓資料流通和價值挖掘在有法可依之外,還能有“技”可施,同樣緊迫。
3
1+1還不行,必須原生級融合
面對多源異構的海量資料,如何在技術上既能實現資料價值的跨界流動,同時又能保護資料安全與隱私?目前業內的普遍共識是:隱私計算與區塊鏈技術相融合是一個好方向。
概括來講,隱私計算技術在加密狀態下對資料進行計算和分析,實現資料價值的提取;區塊鏈技術分散式記賬、可追溯的特性為資料價值的轉移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兩者結合為數字安全高效流通和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
技術融合的嘗試出於複雜、多元的現實需求。任何單一技術都有一定的使用範圍,僅靠單一技術難以滿足資料可信溯源、資料安全審計、 資料權屬界定和責權分配等一系列問題。只有從單一技術走向融合技術,才能滿足資料安全流通的多種需求。
技術源頭上,隱私計算與區塊鏈同屬密碼學產物,同源異流之下具有天然互補性,因此區塊鏈企業紛紛憑藉技術積澱和業務驅動,率先探索兩者融合。據中國信通院牽頭撰寫的《隱私計算與區塊鏈技術融合研究報告(2021)》指出,目前國內 56 項隱私計算產品,其中 21 項出自區塊鏈背景企業。

來源:《隱私計算與區塊鏈技術融合研究報告(2021)》
技術融合的方向是對的。但目前行業內的通用做法是透過雙系統架構將兩者簡單結合。在實際應用中,不僅費時費錢,還存在安全隱憂。
具體來說,客戶需要採購和配置兩套系統才能實現協作目標,而且在協作過程中,兩套系統的適配能力和安全性也存在挑戰。
在螞蟻鏈技術總監閆鶯看來,未來各行各業的跨界協作中,資料隱私保護將成為底層需求,區塊鏈與隱私計算的結合不應該是一個簡單的1+1組合,而要深度融合。
那什麼才算是真正的深度融合?
“實現資料價值的轉移需要面向資料全生命週期來思考,因此隱私計算應該直接原生在區塊鏈網路平臺上。就像當年智慧手機整合電話、相機、音樂播放器等功能一樣,打破技術邊界,在出廠設定時,就將隱私計算和區塊鏈一起融合到單個系統內。” 閆鶯表示。
據她介紹,在這樣的思路下,螞蟻鏈提出了原生計算流轉架構,並基於此打造了「FAIR」平臺,融合多方安全計算(MPC)、可信執行環境(TEE)、聯邦學習(FL)三大主流隱私計算技術,擴充套件區塊鏈網路,讓每一個區塊鏈節點都成為一個隱私計算節點。
據瞭解,「FAIR」平臺還透過深度融合軟硬體技術,構建了自主安全計算硬體並獲得CFCA安全認證,聯合達摩院計算技術實驗室和阿里安全雙子座實驗室等團隊設計的全同態硬體加速,實現了百倍以上的效能提升。「FAIR」平臺也成為國內第一個同時融合隱私計算和區塊鏈技術的平臺。
事實上,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落實“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規劃目標的關鍵之年,今年以來,各行業數字化轉型進入快速成長期,數字經濟處於規模化前夜。
面對資料協作共享的海量需求,只有原生級技術融合,才能支撐起大規模的產業節奏,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創新已成必然趨勢。
4
結語
接下來,隨著大規模產業協作的數字化浪潮到來,跨行業、跨區域、跨機構的資料價值流轉將會呈指數級增長,越來越多的“資料孤島”終將連成一片“資料群島”。
只有不斷嘗試融合區塊鏈、隱私計算、人工智慧、大資料、AIoT等多種技術,以及法律法規、監管治理等諸多策略,進而大規模改變資料共享、治理和使用方式,才有可能建立起一個數據安全高效流通、價值共創共享的數字社會。
而今天的隱私計算在鏈原生,只是數字技術相互間碰撞交融、帶動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第一步。
推薦閱讀
道的投資人:做局失利、破局無力

關鍵詞
區塊鏈
資訊
企業
區塊鏈技術
隱私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