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職場話題板塊,“班味”成為了討論度直線上升的話題。
班味這種針對打工人的“環境汙染”,已然成為了高懸於他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 世界名畫:受縛於班味的打工人
什麼是班味呢?這說白了,就是打工人特有的疲憊氣質。一旦沾上,就窮極可怕。
毫不誇張的講,即便你篤信浪漫主義,認為味的意涵是捕捉生活一瞬之美。
可一旦高強度打工後,你目所能及的恐怕只剩下種種痛苦的“班味”,譬如早高峰地鐵中的皮脂味、晨間咖啡的苦澀味、會議室投影儀過熱蒸騰的焦灼味、以及週末調理肩頸的艾灸味。

△ 糟糕!我被班味包圍了!
更可怕的是,班味和香水一樣,有專屬的前中後調。前調眼神迷離,中調身心俱疲,後調則是肉眼可見的顏值著急。

△ 大量實證表明,班味對顏值有“奪舍”一般的負面影響
作為一名打工人,班味亦令我不堪其擾。於是,我開啟小紅書,決定在浩瀚的筆記中,尋求班味自救指南。
但令我沒想到的是,在小紅書上,想年輕人之所想,急年輕人之所急的卻是各地方文旅。
他們“競相鬥法”,甚至使出了出人意料的“絕學”,只為去除打工人的班味。

曾幾何時,我們很難想象,“去班味”和文旅局的工作日常,到底有何干系。但一看才知道,各地文旅對“班味 ”的理解,絲毫不遜於資深打工人。
當“缺氧”是班味擴散的重要元兇,身為天然氧吧的新疆,也讓無數打工人心馳神往。

哪怕是去不了新疆吸氧的內地打工人,都會喊話新疆文旅,要他們早點把新鮮氧氣給量產。

面對“潑天流量”,新疆文旅乾脆整個狠活,誓志將大家上班缺的氧補回來:
於是,文旅局長親自下場,灌裝起了源自伊犁的新鮮空氣,並將空氣送給廣大網友。

△ 新鮮空氣“現捕現裝”,我體內的血紅蛋白看到了,都催我趕緊參與抽獎
為了搶先吸到第一口伊犁正宗新鮮空氣,參與抽獎的打工人不惜在評論區寫下了“吸氧文學”。

△ 對於眼前的績效,打工人未必會用盡一生一世供養,一定需要新疆儘快供氧
而網友@ 涼涼~0117 刷到這條筆記,則直接“跪於辦公室”。他說自己雖然攤在工位,但靈魂已經神遊到了伊犁環線、薰衣草花海、日照金山。
希望新疆文旅的送氧業務能在全國鋪開,好好滋潤下被班味反覆醃製的打工人。

很快,#網友收到了從新疆寄來的空氣#的話題不脛而走,甚至上了熱搜。無數網友的心更是從工位神“游到”了新疆,彷彿下一秒鐘就能聞到空氣中松木的清香。

眼看新疆氧氣成為了救世良藥,這廂衢州文旅也完成了前搖,打出了“衢州鴨頭”這張王牌。
講究一個以辣味、美味逼走班味。

在衢州文旅釋出的影片中,陳局長正在為班味苦惱時,忽然聽聞有一“衢班鴨”,辣走班味有奇效,便趕忙實地考察。
沒想到,這一口鴨頭咬下去,濃郁的香味、勁爆的辣味即刻襲上味蕾,沉積已久的班味被瞬間逼出。於是,衢州文旅決定,將鴨頭禮包送給各路打工人。

未幾,得到鴨頭的網友@ dididda便寫起了“感謝信”。在這位網友看來,這衢州鴨頭自帶“瘋感”:樸實無華的外表下,蘊含著一股火辣。這種質感,可謂和打工人平靜外表下暗流湧動的內心OS產生了精神共鳴。
一口鴨頭,激活了她空洞的眼神。網友恨不得下一秒就衝到快樂衢州。

然而讓我感到更加震驚的,還是邀請各地打工人前來“吃土”的山西文旅。山西文旅的小編直接帶著大家到山西運城,用當地的“土味”炒琪,要給打工人去去班味。剛開啟這影片的時候,我都以為山西文旅“不想幹了”。

然而仔細看完了影片,治癒感十足的場景,也撫平了我被班味“挫傷”的心靈:當用白土超炒好的炒琪,被師傅用鐵絲網篩掉更多沙粒,最終“大珠小珠落玉盤”,整個畫面很有土味,但也正是城裡的打工人最想感受的人情味和鄉土味。

為了邀請更多打工人來山西去班味,山西文旅送出土味大禮包的做法確實很“對味”:打工人只要一口炒琪下肚,撲面而來的人情味和鄉土味,也能將班味通通抹除。
而在千里之外的廣東,也有打工人有幸抽中這份土味大禮。過去上班吃餅不上班吃土的打工人,現在終於意識到吃土的滋味多誘人。

此刻,蜷縮在工位上的我,看著各地文旅“好活頻出”,內心得到慰藉的同時,卻發現了一個問題:長久以來,“班味”於我而言,是一種無奈的自嘲。但直到各地文旅關心我精神狀態時,我才發覺去除班味並非別無選擇,文旅也是去除班味的良藥。
只是說起文旅,我對旅行目的地的理解,卻往往是“人之所罕至焉”,常在於險遠的“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是臆想編制的虛幻遠方。卻從未關注到,無論川西伊犁,抑或衢州泉州,小城裡亦有著別具一格的風土人情、道地風物。

虛構的遠方敘事或許是一種精神寄託,但小城中卻隱藏著去除班味的寶藏。

在摸魚間隙,我在小紅書刷到了一張《去班味旅行指南》。所謂“每一種班味都有該去的地方”。在工作中沾染上的各型別班味,總有意想不到的小城能治。

譬如,班味的表像之一,是一上班就昏昏欲睡,導致茶與咖啡成為打工人剛需。只是不知何時開始,兩種飲料的意涵已然嬗變。
首先,綠茶紅茶烏龍茶,通通淪為了自動販賣機裡的提神快銷品;而咖啡,不過是深夜加班,阻斷疲勞訊號的“清醒劑”。我甚至早已忽略,這兩種飲料還是咀嚼恬靜生活的伴侶。

看到去班味的年輕人在深入幽靜的武夷山脈,隔絕辦公軟體的干擾,遠眺滿山翠綠,喝上一壺大紅袍,在恬靜、緩慢中放空自我。我們或許更能體會,茶的意涵不僅限於工作日的早T(tea)晚A,也能品出人與山水形成的充滿禪意的滋味。

上班摸魚對打工人而言,就像是班味職場中為數不多的“小確幸”。然而每次為了摸魚而去do的搶票和閒聊,讓我總在擔心會被領導抓包,並在300人大群通報批評。而且我也從沒想過,職場摸不到的魚,可以到海邊摸。

從威海到泉州,年輕人不僅能跟著當地漁民一起趕海摸魚,更可以讓碧海藍天“洗滌”曾經染上重重班味的身心,比起在公司摸魚,來海濱城市去班味摸魚也更難治癒、放鬆緊繃的神經。

說到班味中最心酸的一點,莫過於打工時吃下了太多難以下嚥的“黑暗料理”:不是公司樓下用預製菜做成的盒飯,就是跨部門溝通時生吞進肚子裡的委屈。不是要求不合理卻被強迫“消化”的需求,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領導畫的餅。
但在小城黃山,就有網友捕捉到了有關黃山燒餅的治癒瞬間。這道充滿煙火氣的黃山美食不僅酥脆好吃,更重要是,能消解班味的,其實是燒餅裡滿滿的人情味。

以上種種都讓我對小城去班味,有了更深的體悟。而在我看完更多帖子之後,卻關注到了另一個深刻的議題——有很多好玩的寶藏小城,真被我們忽略了。

這些年,關於旅行意義的套路不絕於耳。有人認為旅行的本質,是模仿當地人生活。也有人認為,旅行和電影一樣,能體悟另一種人生,是延長生命的手段。
儘管在媒介編制的訊息傳達中,作為旅行目的地的小城往往被忽略。但難以否認的是,那些獨特的小城對於打工人、抑或是旅行者來說,卻有著無可替代的意義。

△ 漫畫家柘植義春曾寫過一本《貧困旅行記》,他所去往的地方很多都不是大熱門名勝,卻在山巒、溪流、山村、旅社中收穫了很多樂趣
具體來說,小城有著難以被取代的人文魅力。不同於大城市裡同質化的商圈和CBD,小城沒有刻意規劃設計的環境。
例如像福建、江西交界的上饒,江南特色的低矮古樓沿河而建,在四周翠綠群山環繞之下,不僅彰顯了地域的原生風貌,更讓江南煙雨洗淨曾被班味“嚴重汙染”的身心。

去小城去班味,年輕人無需投入過多時間金錢,也能獲得身心放鬆和情緒價值。用週末兩天時間和一張普拉提月卡錢,便能臨時摘掉各種職場身份,短暫抹掉打工人的疲憊氣息。
例如《國家地理》推薦的寶藏小城騰衝,年輕人來這裡旅遊能做的也不止是在古鎮裡閒逛。人們可以在茶山中饕餮騰衝美食,用視覺+味覺的盛宴療愈身心,也可以在熱海泡泡溫泉,讓毛孔深度呼吸。

而一些“古早味”的小城之旅,或許是一場童年懷舊的心靈奇旅。博主@ Mr.Liu曾漫步於溫州的一個小鎮,當地的風貌彷彿將人帶回了久遠的90年代。

這種久違的質感,也讓我想起了童年時的林林總總:當時車馬很慢,幸福卻唾手可得。5毛錢一包的零食,就能換來一下午的快樂。那時的我們憧憬未來,但也會因為考砸請家長擔心受怕,天真地認為這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災難。
但仔細想想看,當下我們為績效、彙報無比焦慮,又何嘗不是一次復現?十幾年後回溯,眼前的困難也許只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懷舊的意涵也許不是沉湎於過去,而是將昔日的情感,化作明天的力量。
而小城旅行的意涵也與之類似。畢竟人生很長,眼前不止有狹窄的工位,還有更多的樂趣值得我們去發掘。假使班味無法根治,不如暫且離開班味叢生的水泥森林。
畢竟寺山修司曾說“拋掉書本上街去”——

設計/視覺:Lvv

↓奧德彪把香蕉拉到中國了↓
↓整容失敗的網紅,透過寫抽象歌來維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