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局好溫馨!這群神秘“怪鳥”竟然游泳上岸霸佔海邊小鎮,居民卻感動落淚:每天被它們治癒….

(立即掃碼,尊享體驗賓利全新歐陸GT Speed)
本文參考來源:abc/網路
注:本文綜合整理媒體資訊,無任何立場!
在新南威爾士州(NSW)南部海岸的小鎮——馬鈴薯角(Potato Point),一個由野生鴯鶓(Emu)組成的“鄰居社群”正悄然改變著這裡的人文景觀和生態面貌。
當你漫步在沙灘,遠遠看到一個“高個子”輪廓,先別急著打招呼——它很可能不是人,而是一隻好奇張望的鴯鶓。

🌊 鴯鶓“越獄記”:從私人島嶼游到大陸

故事要追溯到三十年前!
一位商人在圖羅斯河(Tuross River)入海口的馬島(Horse Island)引進了約12只來自西澳的鴯鶓,原本只是打算在他的私人小島上飼養。
然而他忽略了一點:鴯鶓會游泳。
沒過多久,這些本被圈養的鳥類像潛水艇一樣探出脖子,一頭扎進水中,向著最近只有20到100米遠的大陸方向游去
它們成功“越獄”,踏上了馬鈴薯角的新生活。

🐣 從掙扎求生到“雞”滿為患

最初的幾年並不容易。野外生活考驗著這批“不請自來”的鴯鶓,掠食者、食物短缺都讓它們的生存狀態一度令人擔憂。
但轉折悄然到來。隨著國家公園與野生動物服務局(National Parks and Wildlife Service)在附近的歐羅博達拉國家公園(Eurobodalla National Park)大面積投放狐狸誘餌,天敵數量下降,鴯鶓種群逐漸穩定。
“現在每年都有小鴯鶓出生,而且數量不少。”
當地野生動物救助組織WIRES的志願者雷切爾·麥金尼斯(Rachel McInnes)說,“我們會互相打聽,‘你今年看到幾隻小鴯鶓?’”
今年,甚至有一隻雄性鴯鶓帶著21只幼鳥出現在鎮上。

🏝️ 鴯鶓,不只是“萌物”,更是生態“搬運工”

這些自由奔跑的鳥類並非只是“風景”,它們更是生態系統中的“幕後英雄”。
西悉尼大學(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生態統計學家朱莉婭·瑞蘭德(Julia Ryeland)博士指出,鴯鶓是種子傳播的重要推動者。
“它們會吃下各種種子,然後透過糞便或爪子,把這些種子帶到遠離母樹的地方,有助於灌木和森林的再生。”
尤其是在黑夏(Black Summer)大火過後,透過紅外攝像頭捕捉到的畫面顯示,鴯鶓頻繁出現在火災後的叢林中,為這裡的植物復甦默默“搬運種子”。

🏡 鴯鶓與人類:和諧共處的小鎮日常

在這個人口只有159人的沿海村莊,人們已習慣與鴯鶓共享空間。
雷切爾表示:“它們在這被尊重、被保護,我們給它們足夠的空間,它們也不會打擾人類。”
不過她也強調,“它們不是寵物,更不是用來拍自拍的道具。”
遊客常常驚歎於眼前的野生鴯鶓,有時還會看到幾隻袋鼠從主街跳過,彷彿身處現實版的澳洲國徽場景
“我們生活在有袋鼠和鴯鶓的地方,這太有象徵意義了。這種幸運,值得被珍惜。”

📍 鴯鶓的未來,就藏在這個不起眼的角落

朱莉婭·瑞蘭德博士指出,如今澳大利亞東海岸的鴯鶓棲息地已大幅減少,而馬鈴薯角這樣的生態“綠洲”變得尤為關鍵。
“這個地區能保有鴯鶓,是非常罕見的。歷史上,它們曾遍佈整個悉尼周邊,而現在,這裡是少數還能見到它們的地方之一。”

自然與人類的共生,藏在這些溫柔的細節裡

或許,我們不需要遙望廣袤荒野,才能重新感受自然的美好。在馬鈴薯角,當一隻野生鴯鶓從你家門前踱步而過,你才會明白——什麼是“被自然包圍”的生活。
它們不驚擾、不索求,只是靜靜地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繁衍、共存。它們的故事,也在這個被海風吹拂的小鎮,悄悄延續著。

📌 提示:請尊重野生動物,保持距離,不餵食、不追逐,用心觀察,才能看到最真實的自然狀態。
今日話題討論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歡迎留言評論~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