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凌晨三點半。
一間逼仄的畫室裡:牆面斑駁,書畫堆疊,沒有空調,冬天冷得發抖,夏天熱得悶汗。
在這樣的環境裡,一位年近九旬的白髮老翁,坐在畫案前,執筆如故。

圖片來源:《人物·故事》
白髮之下,右目已盲,耳朵也聽不清。
可就是這一位老人,卻以一支畫筆,滋養了幾代中國人。

他叫戴敦邦。
你可能沒聽過這個名字,但你一定看過他的作品。
98版《水滸傳》,片尾徐徐展現的梁山好漢畫卷,均出自戴敦邦之手,這部劇的選角、服裝設計、化妝設計也都參考戴敦邦的創作。

2011年,戴敦邦用百幅畫作再現辛亥革命史詩,每一筆都是歷史的驚心動魄。15個月的不眠不休,加上創作中數次動情流淚,作品完成,長期充血的右眼,卻完全失明。

從西周戰國到唐宋元明清,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
從神話傳說到帝王將相,從詩情畫意到世相百態···
他用中國筆墨講述中國故事,每一幅畫都堪稱視覺盛宴。

戴敦邦 《西遊記》

戴敦邦 《過秦樓》
而《紅樓夢》,是戴敦邦藝術生涯中鍾愛也zui為艱難的創作之一。
在中國人的文化版圖上,《紅樓夢》不止是一部小說,更像是一座“活著的古典博物館”,其中藏著千姿百態的人情、風物、命運與審美。


戴敦邦,則是這座博物館裡,默默修復、描摹、引路的守館人。

《史太君破陳腐舊套 王熙鳳效戲彩斑衣》

40多年的時間,戴敦邦繪製過不同版本的《紅樓夢》。
而從1998年開始,他耗費3年心血繪製的240幅大場景水墨畫,無疑是其集大成之作,精品中的精品。

那時戴敦邦剛剛退休,無論體力、視力、對原著的理解,還是畫功的精進,都是他創作生涯中的黃金時期。
沒有出版社的商業邀請,沒有任務指標,只是一個老人“想把心中的紅樓,畫出來”。



2022年推出《戴敦邦畫說紅樓》眾籌專案,開售1分鐘即達成眾籌目標。隨後10萬,50萬,100萬···足見讀者的認同和喜愛。

罕見的以原稿尺寸出版,大8開設計。
讓戴老作品中的豐富細節與筆墨韻味分毫畢現,不僅還原了曹雪芹筆下大觀園的繁華與興衰,也為我們讀通古典名著打開了一扇窗。

翻完彷彿做了一場“紅樓夢”,黛玉的淚、湘雲的笑,全在筆墨間。

01
半生畫紅樓,一畫抵千言
1977年,戴敦邦為英文版《紅樓夢》繪製插圖,就此與紅樓結緣。
雖然書看了很多遍,但對於貧苦出生的戴敦邦來說,那些衣物細節、內室場景、儀態妝容、文具器皿究竟是什麼樣的,他實在想象不出。

為了讓《紅樓夢》像《紅樓夢》,戴敦邦開始一一拜訪當時頂尖的紅學專家和畫壇前輩。
當時戴敦邦在畫壇,並不出名。
“我貿貿然跑去,但回應我的,全是赤誠熱情。”

左起:藍翎、李希凡、馮其庸、周汝昌、俞平伯、吳世昌、吳恩裕
戴敦邦還專門去考察了紫禁城、恭王府等建築格局與居室細部,向故宮專家請教清代官宦人家的禮儀以及老北京的歲時風俗。

1978年,36幅《紅樓夢》插圖問世,立刻火爆全國。
戴敦邦也因此聲名大噪,在美術界甚至有“一想到畫《紅樓夢》,就找戴敦邦”的說法。

1978年戴敦邦繪《紅樓夢》插圖
80年代,戴敦邦繪製《紅樓夢故事》連環畫;90年,他開啟了中國shou部全景式國畫《紅樓夢》的繪製;2014年,為中國郵政創作《紅樓夢》特種郵票。
到今日,這一筆紅樓,已走了四十餘年。
影片源自:中央廣播電視總檯 《中國之聲》
如今,戴敦邦已被視為詮釋《紅樓夢》的一扇視窗,但他卻愈加謙卑:“越畫越怕”。
從起初簡單地對書中人物好奇,到將書中內容作為封建社會百科全書去看,再到如今捧讀《紅樓夢》體會其中官場生態、人心百態、無常命運。

戴敦邦的畫室簡陋逼仄,始終沒有安裝空調。他始終記得周汝昌先生的囑咐:太舒服的地方,畫不好畫。
在舒服的環境裡,是難以體會曹雪芹“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心境的。

他窮其心血
把對紅學的研究及理解
全部融入到構圖與造型、線條與色彩之中
讓原著的文字真正“活”了過來

02
畫說紅樓,珍藏之作
《戴敦邦 畫說紅樓》珍藏畫集,是戴敦邦集大成之作。收錄了戴敦邦耗費3年,繪製的240幅大場景畫作。

原稿尺寸大8開設計,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一大本。
此前也買過戴老的畫冊,但基本沒有如此大尺寸的,而有些細節,真的只有如此大開本才能看得盡興!

此前他曾畫過連環畫《紅樓夢故事》,創作了白描組畫《紅樓夢人物譜》《紅樓群芳譜》等作品。
但對戴敦邦而言,總是不滿足。
面是這些作品大都創作於不同的時期,一方在藝術的表現力上缺乏連貫性,另一方面由於多為出版社邀請創作的插圖,往往對於自己想要表現的情節,尚不能盡興繪之。
而在這本《戴敦邦畫說紅樓》中,他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畫出了他心中的紅樓故事。

《賈雨村風塵懷閨秀 甄士隱夢幻識通靈》

提筆再畫《紅樓夢》,外人只道他駕輕就熟,唯戴敦邦自己曉得,是越來越艱難。
每一位紅樓人物都被細細描摹。每一個場景都經過細細考究。

“我總希望自己的作品經得起推敲,尤其是我筆下的題材,多數是古典文學名著,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儘量做到‘三碰頭’——原著描寫形象、畫家筆下造型與讀者心中印象三者得以吻合。”
越難,卻越動人。

《琉璃世界白雪紅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羶》
畫《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時,戴敦邦和夫人沈嘉華認真比照著原著,反覆為參加壽宴的人物排座次,還專門畫了座次圖。
直到排得與小說描寫的場面符合,才鋪紙落筆。

“我對《紅樓夢》始終一知半解,所以不敢馬虎。”
這不是謙虛,是敬畏。
這本畫冊之所以令人動容,不只是畫技,更是背後的誠意與謙卑。

當我們翻閱畫冊,不只是欣賞一位國畫大師的技藝,更是在翻一位老人傾盡一生的誠意與熱愛。
反覆打磨,盡顯人物百態
一冊在手,千紅萬豔入畫來

繪製這批畫稿時,因為當時數字化技術不夠完善,老一輩創作者也沒有很好的保護意識,目前網上能搜到的電子版其實顏色都失了真,精讀也不夠。
而這本《戴敦邦畫說紅樓》珍藏畫集,經過戴老及後輩指導,對每幅畫都進行了精心的修復,達到了高畫質的效果。

內頁使用高品質的太陽塗布藝術紙印製,讓戴老作品中的豐富細節與筆墨韻味分毫畢現。

當我們翻閱畫冊,書中的畫面一下子就變得具體起來,我們也彷彿住進了大觀園,看那一場人間百態、悲歡離合。

這本書,足夠經典,也足夠珍貴。
不論你是《紅樓夢》書迷、古典文化愛好者,還是國畫藝術收藏者,都值得擁有。

這是一本能看、能讀、能送、能藏的紅樓夢中夢,是戴敦邦用一生繪出的,紙上的千紅萬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