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麼多書,如何學以致用?

觀點 / 趙周    主筆 / 譚笑    責編 / 黃靜

本文首發於2024年8

今天,我們重發一篇過往比較受歡迎的文章《這樣讀書就夠了》,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以下是這篇重發文章正文。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一本書明明看過,但具體內容,就是想不起來。
或者,學的時候,覺得恍然大悟,但遇到實際問題,還是解決不了。
又或者,學了很多,但思考表達時,還是混亂無章?
“記不住、用不上、沒章法”……其實,這些問題,多半和沒有建立起知識體系有關。
如果你恰巧也有這方面困惑,那我真的很推薦你認識一下我們劉潤讀書會最近請來的一位嘉賓——趙周老師。
趙周老師是誰?
他是學習社群“拆書幫”的創始人。也是知名企業顧問和教育實踐家,多年來為華為、海信等數百家企業做過學習力內訓,對於成人學習和知識管理,有著特別深刻的思考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趙老師說,對成人特別是職場人來說,構建知識體系,應該是讀書學習的終極目標。
所以,到底該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呢?
今天我把趙老師的分享內容,整理了出來分享給你,相信一定能對你有所啟發。

構建知識體系的常見誤區
要構建知識體系,那首先就得避開一些常見的誤區。
趙周老師說,第一個誤區,就是容易盲信書本的知識體系。
比如很多人讀書都會:
抱著朝拜的心態,恨不得搞懂每個字的用意;
喜歡從頭讀到尾;
看到名家的書,就覺得有敬畏感;
……
在趙周老師看來,這些觀念都很有誤導性,也是很多人在讀書過程中容易犯的錯。其實,一本書的知識體系,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牢靠,甚至也沒那麼重要。
就拿“逐字閱讀”來說。
趙老師說,根據他的經驗,一本書最核心精華的內容,可能就那麼一、兩章。
很多作者寫書,其實習慣從第二、三章開始寫,把自己的真知灼見,都先在這兒講明白了,然後再根據出版的各種要求,去填補其他章節。
而且,敬畏感也大可不必,因為即便是名家,也有自己的知識侷限。
牛頓。你肯定知道吧。就是那個被蘋果砸過的英國人。
趙老師說,其實牛頓花心血最多的研究領域不是物理,而是化學,甚至還寫過上百萬字的筆記。
可結果呢?牛頓的化學認知,可能還不如今天的初中生。因為他的研究材料,是基於當時鍊金術士的經驗,幾乎都是些錯誤沒有價值的內容。
所以你看。書本里的知識體系,並不意味著就是真理。我們平時讀書時,千萬不要把書本,當成絕對標準了。如果抱著為我所用的心態來讀書,那你可能會有更大的收穫。
另一個常見誤區是,希望構建一個完整的學科體系。
比如,今天想了解如何用電腦。
那該從哪開始呢?是從程式語言?還是計算機發展史?還是硬體配置資訊開始?
顯然。無論從上面哪一種開始,都不現實。
就拿程式語言來說吧,語種越來越多,你根本無法窮盡呀。別說給你一個月了,就是一年,你也學不完。
所以,趙周老師說了,構建知識體系,不一定要系統瞭解一門學科,從實用角度出發往往就夠了。
比如,你想用電腦跟人交流,那你就學發郵件,用社交媒體就夠了。
知識體系要能經受真實世界的檢驗
那該如何建立起一個知識體系呢?
趙周老師說,最好的方式,就是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
也就是說:
建構知識體系,重要的其實不是整理知識,而是去解決、拆解問題。
在趙老師看來,這也是成人學習與學院式學習,最本質上的差別。
能把一個具體的大問題,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的拆解成小問題,然後再一層層去突破去解決。很多知識體系,也就是在這樣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舉個例子。
大概十多年前吧,有個年輕人,一畢業就加入了阿里巴巴銷售部。
這個年輕人,特別愛琢磨問題。做銷售時,就經常思考“客戶到底為什麼要買你的東西?”
後來他開始負責給新銷售員做培訓。培訓時,他又開始琢磨,怎麼才能讓銷售更理解顧客。
又過了幾年,他成了一名職業培訓師。他又開始琢磨,明明講課的核心內容,都來自一些經典著作,這些書也就賣幾百元,但企業請他培訓卻要幾萬元。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價差?
後來,這個問題逐漸變成了:如何讓人透過看書,也能達到參加一場培訓的效果?
再到後來,基於這個想法,就有了一套拆書法和今天全國各個城市的拆書幫社群。
沒錯,這個年輕人,就是趙周老師自己。
你看,知識體系的形成並不神秘吧,它就是在這樣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真正的知識體系,也應該像這樣,從實際問題出發,歷經過真實世界的檢驗,而不是一堆空洞的資訊、概念或者模型。
只有這樣的知識體系,才是真正有用,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所以,在趙周老師看來,作為職場人,平時讀書,就應當從自己真實的問題出發,帶著目的去讀書。只有這樣得來的學習成果,才足夠牢固,最終才更可能形成體系。
把讀書當成看醫生
那該怎麼帶著真實問題去讀書呢?
趙周老師說,首先在心態上,我們應該把看書當成看醫生。
什麼意思?
你看,病人看醫生,都是為了治病吧,沒有病人是為了學習醫術看醫生。那讀書,也應該這樣,要有明確目的,解決你具體的問題。
嗯。那既然,看書就是看醫生,那找到一位合適的良醫就很重要啊。
是的。
所以,趙老師說了,讀書前的選書工作,非常關鍵。
那該怎選呢?
趙老師說,有三步:海選、相親、過日子。
所謂海選。
簡單來說,就是根據主題篩書。
先找到自己的問題,確定想學習的內容。
比如,時間管理。
你就可以去書評網站,找到這個主題的書,結合評論和目錄,進行第一輪篩選。
第二步,相親。
簡單來說,就是在第一輪篩選基礎上,做選拔。
把篩出來的書,大致翻一遍。
選出最對眼、最合適你的書。
這裡趙老師說了,如果擔心誤判,還可以“問媒婆”。就是找相關領域的高手請教,向他們說明具體情況,來為你推薦。
最後一步,過日子。
其實這一步,就是閱讀選定的書。
趙老師說,像這樣從真實問題出發去選書,就能讓學習聚焦到具體的領域,就不會因為沒有學習方向,越學越焦慮了。
好的。那現在書已經選好了,我該怎麼去讀呢?

讀書要六經注我
趙老師說,讀書核心記住一點就行:為我所用。
很多時候,我們拿到一本書,說“看不懂”、“記不住”,或者還喜歡“從頭讀到尾”,這些其實都是違反“為我所用”的表現。
就拿“看不懂”來說。
為什麼一定要看懂呢?那些看不懂的內容,可能是書裡重要的部分,但對於你真的很重要嗎?
又比如,“記不住”。
記住書裡的內容,對你的工作生活有具體影響嗎?對你有實際幫助嗎?
其實很多時候,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
如果對你沒有影響,趙老師說那為什麼你非要看懂、記住呢?
看到這,不知道你發現沒,其實在趙老師看來,讀書的重點,不應該只是去理解書裡的內容,而是要去把書裡的知識和自己產生連線。因為只有產生連線,知識才能真正和“我”有關係。
關於如何產生連線,趙老師推薦了一個方法:便籤讀書法。
這裡我想先失禮打斷一下。想請你幫忙回憶回憶,就是我們讀了這麼多書,但真正運用書本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次數有多少呢?
嗯。是很多次?還是幾乎沒有呢?如果你發現次數不多,那也沒關係。趙老師的這套便籤讀書法,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解決“讀書用不上”的問題。
簡單來說,所謂便籤閱讀法,就是透過便籤記錄,把書本知識,轉為自我知識的學習過程。
主要使用過程有6步,我們一步步來看。
第一步:準備好三張便籤。
這裡簡單交代一下,這三張便籤,分別用來填寫不同內容,具體怎麼填,下面告訴你。
這裡,你大致記記,三張便籤的編號就行。
第二步:讀書過程中,碰到理解困難的內容時放慢速度。
讀書難免遇到理解困難的內容,這時先問自己一個問題:這些內容對我有多重要?
如果僅僅只是書裡知識體系的一部分,而對你沒有實際作用,那就忽略掉吧。
如果對你確實有用,那你就可以放慢速度,細讀相關內容。
第三步,拿出I便籤,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相關資訊。
基於上一步,看到重要的內容,在便籤上自己重述寫一遍。
內容可以是總結啟發,也可以是有價值的提醒。
寫好後貼在相應的書頁。
就像這樣:
第四步,拿出A1便籤,問問自己有沒有相關經歷。
針對I便籤內容,問問自己有沒有相關經歷,是否聽說或者見過類似的事。
如果有,就寫在A1便籤上,貼到I便籤旁邊。
就像這樣:
第五步,拿出A2便籤,寫下行動規劃。
基於A1便籤的內容,寫下自己的行動計劃。
這一步其實也是踐行的過程。
寫的時候要注意,儘量先考慮應用的目標,再寫具體實施行動。
就像這樣:
第六步,一本書看完後,把所有A2便籤拿出來,貼在顯眼的位置,提醒自己落實行動。
好了。主要就是這六步。
這六步方法,聽起來可能很簡單,但其實只要做完,就已經走過了一個把知識從理解、吸收到應用的過程。其中寫便籤時,思考追問的過程,其實本質也是學習能力的體現。
而這樣六步下來,你也就能掌握,一個個知識點了。
不過。還沒完。

如何讓知識形成結構?
提問:掌握了知識點,就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了嗎?
趙老師說,其實並不會。
因為這些一個個單點,就像是沙粒一樣,聚得再多,也很難堆成塔樓。
為什麼呢?因為缺乏一個非常關鍵的東西:結構。
結構,就是知識體系中,那個穩定的根基。有了結構,才能讓沙粒連線、黏合,最終聚沙成塔。
那該怎麼建立結構呢?
趙老師說,具體有5步,由點,到線,到網,再到立體的網路。
什麼意思?我們一步步來看。
一開始,我們從書裡,看到的都是資訊。
然後第一步,經過我們的概括,把資訊吸收消化後,就變成了一個個知識點。
就像下面這樣,只是一個單點。
基於這個單點。
我們開始第二步,給這個知識點,加上前因、後果。
你看,立馬不一樣了吧。點變成了線。
這時候,進行第三步,給這個線,再加一個適用邊界。
就像下面這樣:
怎麼樣?變化更大了吧,開始有網狀模樣了。
但即便是這樣,趙老師說了,這個知識還是線性的。要形成體系,你還需要繼續增添維度,讓它更立體一點,也就是和你的互動關聯更深一點。
所以開始第四步,加上關於知識點的反思和行動。
反思指向過去,行動指向未來。
於是,原本的網狀,就變成了下面這樣:
這就是所謂的“舉一反三”。
到這時,原本的一個資訊,經過你的思考加工,已經從一個孤立的小點,開始變得立體起來了。
此時的它,已經伸出了6根觸角,等待著與其他資訊連線。
而當你有了越來越多、越來越多這樣經過加工過的知識點時,這時候第五步動作就開始自動發生了,不同的知識點會有機的相連、對接、榫合、支撐,最終形成一個晶格體系。
而這就是你自己的知識體系。
就像這樣:
聽起來還是覺得有些抽象?
沒關係,我再請趙老師給你舉個例子。
嗯~就拿“三個和尚沒水喝”,這個資訊來說吧。
我們先概括一下,這條資訊的意思是:多人合作很有難度。
好。第一步完成了,知識點有了。
開始第二步。給知識點,加“前因後果”。
你可以先想想“前因”。
比如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為什麼1個人做事不會有問題,人多了反而有問題呢?
哦。是因為1個人,做多做少都是自己的。而人一多,就開始受分配公平、感受、關係、性格等因素的影響了,於是就會出現偷懶、嫉妒、倦怠……
那再來想想“後果”呢。
如果問題不解決會怎麼樣?可能會使合作失敗,或者導致人力組織成本過高…….
好。現在進入第三步,加“適用邊界”。
你可以先想想,這個知識點,有沒有反例?
嗯。好像有。“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這就是反例。
既然有反例,那這些資訊的適用情況是怎樣的?
嗯。三個和尚沒水喝,是用來提醒人們,多人合作需要績效、組織文化等一系列制度安排;而“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的適用範圍,則是從智慧、思路等方面集思廣益的頭腦風暴,而不涉及具體合作。
好的。那到此第三步完成了,進入第四步:和自己關聯。
還記得前面提到的便籤嗎?先拿出A1便籤來,寫下自身經歷。
比如,我在工作中見過某部門經理暗中勾結總監,在專案中作梗……某公司努力強調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團隊凝聚力很強……
再拿出A2便籤,寫下自己的應用計劃。
比如,我很難改變公司制度,但我可以增加部門團建的頻率和形式。明天打電話問問朋友:除了旅遊、吃喝,還能怎麼增加同事的感情連線。
你看這時候,經過前面這四步,原本“三個和尚沒水喝”這樣一個碎片資訊,到此時已經延伸出了6根觸角了。
這時候你要做的,其實就是靜待花開,等待它與其他資訊對接發散了。
比如,你可能還會想到“桃園三結義”或者“一個好漢三個幫”。或者恰巧讀博弈論的書,對“囚徒困境”印象深刻,那麼在對比、除錯各自的適用邊界後,這些知識的碰撞,最終就會讓你的知識框架進一步擴充。
就像下面這樣:
怎麼樣?有點感覺了吧。
趙周老師說,只要你肯像這樣下功夫,基於實際問題出發去學習,不怕麻煩的舉一反三。那你就能在任何領域,透過讀書學習,搭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

在這個終身學習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需要不斷學習各種各樣的能力。
但無論能力的譜系多麼複雜,有一項能力是最特殊的,那就是學習能力。
可以說,學習力就是一個人的元能力。
而掌握學習力的關鍵,就是看能否搭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
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呢?
從問題出發去學習,基於實踐出發去學習,然後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思考,舉一反三。
像這樣水滴石穿,最終也必將功不唐捐。
再次感謝趙周老師的精彩分享。
祝你掌握學習力。
祝你擁有自己的知識體系。
祝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