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春晚喜劇天花板,已經消失七年了

每年春節,大家好像都有一個必須要做的事情:
吐槽春晚
尤其是語言類節目。
內容無聊,包袱尷尬,演員表演浮誇……

「拉踩」更是最常見的吐槽手段。
每到這個時候,趙本山、趙麗蓉、陳佩斯這些名字總是會被反覆提及。
他們帶來的經典節目,到今天依舊是我們的快樂源泉。

而在其中,還有那麼一個人。
雖然他的名字,沒有前面幾個那麼頻繁地被提起。
可一旦提起,也無人敢否認他曾是春晚相聲的扛把子
仔細一想才發現,他已經離開春晚的舞臺7年了
今年春節,魚叔愈發地想他了——
馮鞏
「我想死你們了」。
提起馮鞏的名字,耳邊就會自動響起這句話。
多少個除夕夜,這句話都是必備保留環節。
在許多人眼中,馮鞏的舞臺形象也基本上與他這句經典slogan感覺一樣——
一個喜歡說俏皮話,親切感極強的老好人。
1986年,總導演黃一鶴想要在舞臺上多展現一些新面孔。
馮鞏就是在這一年首次站上了春晚的舞臺。
他與同門師兄劉偉憑藉相聲《虎年談虎》在全國一炮而紅。
不過,馮鞏真正的巔峰期,還得是與牛群的搭檔。
兩人靈巧自然的對口,總是能逗得觀眾捧腹大笑。
而在那些輕鬆好笑的包袱裡面,還藏著犀利大膽的諷刺
1989年,馮鞏首次在春晚搭檔牛群,表演相聲《生日祝辭》。
牛群演繹一個小科長,本想討好丈母孃歡心,卻處處不著調,惹了對方不高興。
愣是把對丈母孃的生日祝辭,搞成一場領導發言,通篇充滿了對官僚作風的諷刺
牛群拿捏的小官員形象,活靈活現。
而馮鞏作為捧哏,也把節奏控制得非常精妙。
兩人一炮而紅,從此成為黃金搭檔。
1992年,他們二人又用一場《辦晚會》狠狠諷刺了一把各種離譜奇葩的廣告贊助行為
馮鞏想要辦一場「高大上」的文藝晚會,贊助商卻是一個毛驢專賣公司。
為了讓自己這筆贊助費花到位,經理牛群想盡辦法把自家毛驢塞到每一個節目裡,絲毫不顧合理性。
「趙忠祥主要是給大家進行即興的魔術表演——大變活人,請喜劇明星趙本山主演。舞臺上放一箱子,趙本山鑽裡邊去,趙忠祥說變,開啟箱子一看,趙本山沒了……」
「變出一頭驢來!這叫大變活驢呀,太好了」
就在前一年春晚,全國觀眾因為節目中大量廣告植入而感到不滿。
這一年,他倆就寫出這麼一齣節目。
你說,這算不算是「太歲頭上動土」?
而在90年代,全國人民討論最多的,還是國足的不爭氣。
馮鞏與牛群當然也不能落下這個機會,連續幾年都狠狠拿男足開涮
像是1991年的《亞運之最》。

自稱萬事通的倆人,開了一次亞運專題問答。
– 亞運會期間什麼最臭?
– 中國男子足球隊臨門一腳,那腳最臭。
– 什麼話最傷人?
– 有些球迷的話最傷人:中國隊腳太臭,不如回家買土豆
這一問一答,把男足從裡到外嘲諷了個透,也讓觀眾看得掌聲雷動。
從此,「男足」與「臭腳」永遠掛上了鉤。

1998年的《坐享其成》中,他們又沒放過中國男足。
馮鞏拉著黃包車賣力向前衝,坐在車上的牛群,還不忘調侃一句——
「中國足球有你這速度,早出線了。」
好一記絕殺。

相得益彰的表演風格,犀利深刻的諷刺內容。
讓馮鞏與牛群成了絕對的黃金搭檔,也成了春晚舞臺上絕對不能錯過的風景之一。
不過有多少人知道,馮鞏與牛群這對搭檔其實是因為一部電視劇「牽手」成功的呢?
1988年,馮鞏和牛群一同出演了電視劇《那五》。

彼時二人都有自己的搭檔,也從未有過合作。
但是在拍戲期間頻繁聊天中,馮鞏發現牛群在相聲上的許多想法都與自己非常合拍。
於是,決定頂著各方壓力組成新搭檔。

這樣的經歷不僅成為馮鞏相聲生涯中一件有趣的往事,更揭開了他的另一重身份:
影視演員
要知道,馮鞏不僅是相聲說得好,演戲也拿得出手。
畢竟也是拿過金雞影帝的人。
馮鞏在舞臺上自然幽默接地氣的風格,延續到了影視劇的表演中,塑造了不少有趣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像是《沒事偷著樂》中住在衚衕裡的老好人張大民。
像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中為人大大咧咧的三輪車師傅劉好。
又像是《別拿自己不當幹部》中的「芝麻官」紡織廠工長王喜。
並且,與相聲一樣,他出演的影視作品不少也是喜劇的外皮包裹著諷刺與反思的核心
比如電影《沒事偷著樂》。
面子上是發生在一間小小平房裡家長裡短的市井喜劇。
內裡則是由住房延伸出來的,對特定年代中人物處境之間錯位的反思。
馮鞏飾演的張大民,平日裡操著一口天津話,總愛插科打諢,引人發笑。
但當他面無表情坐在屋頂上時,那瘦弱的身影又讓人深深感受到了一種被生活碾壓的無力感。
1993年,馮鞏與黃建新導演合作的《站直嘍,別趴下》可謂是直戳當時的社會痛點。
以一位作家憋屈的生活經歷作為視窗,透過複雜的鄰里關係,讓我們一睹在改革開放的洪流中,浮躁的人們在利益的驅動下,尊嚴脊樑逐漸彎曲的場景。
馮鞏飾演的知識分子,夾在天天將主義掛在嘴邊的劉幹部與「皆為利來,皆為利往」的張無賴兩位鄰居之間,無所適從。
在一個停電的情節中,劉幹部對著作家說:「你要在黑暗中寫作了」。
作家笑道:
「沒事兒,我寫的是解放前的事」
一句抖機靈的話,卻道盡了多少創作者的無奈。
其實,不僅是喜劇。
馮鞏在其他類別的作品中,也有不錯的表現。
懸疑片《埋伏》中,馮鞏飾演的葉民主是一家船廠保衛科的職工。
一起謀殺案發生後,葉民主與同事老田被警方委託,在市郊廢棄的火車站裡盯梢。
這次的馮鞏沒了喜劇味兒,但依然表演精彩。
將一個社會青年身上的茫然無措,呈現得恰到好處。
縱觀馮鞏出演的這些角色,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小人物。
舞臺上的馮鞏,本就自帶一種「與觀眾直接對話」的親切感。
影視劇中的他,則沉入真實的生活情境之中,將人生百態演繹得鮮明靈動。
甚至有人感嘆,如果馮鞏能夠一直演下去,說不定能成為像葛優一樣的演員。
可惜,現在的馮鞏已經鮮少有表演的機會。
電影、電視劇,僅有偶爾的客串。
相聲舞臺上,也逐漸消失。
2018年後,馮鞏就不再登上央視春晚的舞臺。
雖然在一些地方衛視的春晚中,還能看到他的身影,但也不再是那盤主菜了。
其實,比起人們對陳佩斯、趙本山、趙麗蓉的懷念,人們在馮鞏身上感受到的情緒是不同的。
這些小品大師離開春晚舞臺,我們感慨的是一種對作品創作理念與演員表演態度缺位的遺憾。
但因為馮鞏在春晚存在的時間夠長,我們在他身上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種名為「消失」的無奈。
現在,我們越來越難看到像馮鞏早些年作品這樣,既有小人物的親切,又有大膽的諷刺內容。
包括馮鞏本人也是一樣。
千禧年,因為牛群決定離開舞臺去安徽蒙城當副縣長,馮鞏的搭檔換成了郭冬臨。
兩人的一段《舊曲新歌》贏得了滿堂彩,也成為春晚歷史上的經典節目。
有意思的是,牛群也小小地參與了一下這個節目。
他作為串場,向觀眾說明了今年不再有「馮牛黃金組合」。
隨著牛群下場,郭冬臨搭腔,一個時代的交接完成了:
自此,相聲不再是春晚舞臺的主打。
在此之前,相聲是春晚分量很重的存在。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小品變得更加受歡迎。
馮鞏也開始創新相聲的表演形式,比如情景相聲與相聲劇。
到後來,馮鞏也乾脆演小品去了。
而隨著創作思路的改變以及創作要求的限制,春晚的語言類節目越來越熱衷於「閤家歡」的路子。
帶刺的幽默,逐漸消失在觀眾的視線當中。
文字創作力的逐漸乏力與固化,也徹底讓馮氏幽默的靈魂停留在那個「昨天」。
再加上馮鞏年齡走高,當他在舞臺上帶著人們熟悉的笑容用力演著「咱們一起包餃子」的戲碼時,我們能夠明顯感受到他的力不從心。
馮鞏最近一次登上微博熱搜,似乎是有人把一個婚禮上的馮鞏致辭發到了網上。
影片中,馮鞏滿臉笑容以調侃的方式祝福新人,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不少人都感嘆,好像看到了他年輕時意氣風發的模樣。
更讓人們懷念起曾經春晚上那些讓人捧腹大笑的歡樂時光。
也想忍不住對他說一句:我們想死你了!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助理編輯:旺達的托馬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