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鄧新華
劉強東最近進軍外賣行業,聲勢很大。從主觀願望來說,我希望劉強東成功。但實證角度看,我認為劉強東可能會打不過美團的老闆王興。

七八年前,京東也曾經雄心勃勃地做第三方快遞。
大家都知道,京東之所以現在還沒被某寶和拼夕夕擠垮,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京東的送貨速度:上午下單,下午就能收到貨。但,這是從京東設在當地的倉庫裡出的貨,是倉對點的服務。像順豐、三通一達那樣,為張三把貨送給李四,是點對點的服務,叫第三方快遞。
京東一想,我既然能送自己的貨,那為什麼不能送別人的貨呢?乾脆,我也做第三方快遞吧。物流能力本來就是我的核心能力,我就麥子下面,再造一個順豐,不在話下吧?
於是,京東大舉殺入第三方快遞。
你覺得順豐是否會對京東的殺入感到緊張呢?根本就沒有緊張。因為順豐的人深知,第三方快遞不是那麼好做的。
快十年了,你覺得京東的第三方快遞做得怎麼樣?你用過幾次京東的第三方快遞?
可以說,京東的第三方快遞,並沒有做起來。起碼,離再造一個順豐,差得很遠很遠。
比起第三方快遞來,外賣和京東的核心能力隔得更遠。如果京東做不起來第三快遞,又憑什麼能夠把外賣做起來呢?
快遞行業也不是那麼絕對無法進入,人家極兔就做得還行。但極兔有一點,在商言商。
雷軍做手機不錯,做汽車,又不錯,那也是因為雷軍做事始終在商言商。
而劉強東呢?他殺入外賣行業,卻不是抱著在商言商的態度。
比如他說,不準利潤超過5%,罵競爭對手不給外賣小哥交社保,說京東絕不強迫外賣小哥“二選一”等等。
這些言論,充滿著道德感,大眾聽起來是很爽的。可,經商首先要講務實,要找平衡。市場需要你怎麼做,就應該怎麼做。肯定要保證外賣小哥的權利,但得搞清楚“權利”究竟是什麼意思。外賣小哥、消費者的權利,就是有選擇自由,就是不被欺詐、不被違約,而不是一切都得符合過高的標準或者法條。
前不久,京東有一些員工退休,因為京東給他們交養老保險比較高,所以這些員工每月養老金能拿到5000多,這確實是很高的。劉強東也覺得對得住兄弟們。
劉強東這樣做,我支援。但必須明白,那是因為京東商城做成功了,才可以讓利給員工。
我曾經舉過一個例子:你買彩票,中了500萬,你願意全部分給親戚朋友,那是你高風亮節,我支援你,讚揚你。但你如果出臺規定,“所有中了500萬的人,都必須全部分給親戚朋友”,那麼,就沒有人買彩票了。
企業家也是一樣。企業家冒風險,冒對了,賺了大錢,大幅讓利給員工兄弟,這我支援你,讚揚你。但你如果要求所有人都像你這麼做,那這個行業恐怕就沒法做了。
現在京東外賣還不一定能做成功,這個行業是什麼情況還不知道呢,沒有必要唱高調。
當然,京東殺入外賣行業,對於提高小哥待遇、改善顧客體驗,都是有好處的。我只是希望京東能夠在商言商,務實地把外賣做成功。做成功,就是最好的造福於消費者。
劉強東在第三方快遞做得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殺入外賣呢?我想是因為拼夕夕等,給京東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幾年前,劉強東本來已經是不怎麼管京東具體事務的,但競爭壓力讓他不得不重返一線。現在劉強東做外賣,估計也是想盤活資源,多一條路吧。
可是劉強東需要明白,就像做第三方快遞,你打不過深耕快遞行業多年的王衛,美團的王興在這個行業裡搞了這麼多年,同樣不是那麼好打的。在商言商,你都不一定打得過他,不在商言商,恐怕更加沒戲。

這是張老師加入智谷參與的第一個專案:趨勢研判。團隊成員從多個角度來給你帶來這一週的重點資訊,做你的宏觀研判小助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