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每天運動至少兩個小時

教育部今天提出,要保障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這是對之前“課間圈養”行為的糾正。所謂“課間圈養”,指的是課間10分鐘,學生不能去操場玩耍,除上廁所、喝水外不能走出教室,在教室也不能嬉戲打鬧。“課間圈養”不僅不利於緩解學習壓力,讓學生難以持續高效學習,也會加重學生近視、肥胖等問題,不利於身心健康發展。為讓學校真正讓學生自由運動,還得釐清各方責任,

避免學校在各方面管理到位的情況下,仍要承擔無理的責任

,如此,也需家長給予一定理解,才能讓校方放心、學生玩得開心。

為了安全,一些學生課間被“圈養”了起來
今天,教育部提到,要保障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讓孩子多見陽光,在陽光下多奔跑、多運動、多呼吸新鮮空氣,讓他們身上有汗、眼裡有光。
是的,現在中小學生在校運動,也需要教育部強調了,而曾經,在校運動是特別自然的一件事。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跳皮筋、丟沙包、打彈珠等課後活動在中小學生群體中極為風靡,成為了眾多70後乃至90後的美好回憶。
然而近年來,隨著“課間圈養”現象愈發普遍與嚴重,中小學生的課間娛樂活動及在校園的童趣回憶恐怕會越來越少。
“課間圈養”,主要指學生在下課期間不能隨意嬉戲玩鬧,活動方式和活動範圍都大大受限的現象。
比較常見的“圈養”現象就包括課間或午休不能到操場玩耍、不能“竄班”、“竄樓層”,不準在室內大聲說話或談笑,更不能在樓層追逐打鬧,一些學校甚至規定課間除上廁所、喝水外,學生不允許出教室。
近幾年,學校這樣的“圈養”行為備受學生及家長熱議。
其實在2008年前後,這種“圈養”現象就已出現。
2008年,曾有報道顯示,上海一些學校學生課間的活動範圍就已受限於“教室所在樓面”,“課間時老師只讓學生在走廊玩”、“不讓去操場”等。
時隔近10年的時間,“課間圈養”現象並沒有淡化,反而愈演愈烈。
2019年,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近1900名中小學家長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近3/4的受訪家長表示身邊中小學課間10分鐘時間處於安靜狀態的現象普遍常見,其中以小學更為突出。
半月談記者調查則發現,“課間圈養”的情況並不侷限於某一地區或某一學齡階段,而是普遍存在於我國各地的中小學學校。
面對這一現象,不少學校表示這是為了強調紀律,讓調皮好動的學生安靜下來,並“冠以”“文明休息”之名。
為達到有效的課間約束效果,一些學校會讓學生組建值日團隊,將各班的“違規”行為記錄下來,與每月的文明班級評選掛鉤。一些學校甚至會讓教師上完課後不能馬上離開教室,同時下一節課的老師需提前幾分鐘到教室,以此讓老師的管理時間延續覆蓋課間。
如此一來,在前一節課老師拖堂、下一節課老師提前到來的情況下,學生課間實際只預留了小几分鐘去上廁所、打水喝水,更別說嬉戲玩鬧了。
對一些學生來說,或許其課間想趴在桌上休息一會,或想安靜地看會課外讀物,都是常見的。但這些都是自主的選擇,而在強制的“課間圈養”操作下,更多想要走出教室、走向操場的想法卻被扼殺,這卻是不正常的。
而面對學校的各種限制性操作,一方面的確有想要學生在課間也抓緊學習的心思,但更多的則是出於對學生安全的考慮,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避免責任。
中小學時期恰是少年活力滿滿的時候,若不給予約束,長時間待在學校難免想要奔跑嬉戲打鬧,人一多就有摔傷或其他事故發生的危險,現實中這樣的事故更是時有發生。如此一來,不論是否是學校的問題,大多學校都會基於各方壓力承擔一定或全部責任。
故基於“安全的考慮”,不少中小學便也有了各種各樣的課間行為限制。
“掩耳盜鈴”之舉引發反對
為了保障學生的安全而約束其行為,看起來無可厚非。但不少不合理的限制性行為卻是難以讓人認可。
比如課間要保持安靜、除了去廁所或者喝水就不能出教室等此類行為並不具備合理性。作為放鬆休息的時段,課間與同伴之間溝通交流、談論問題或者走出教室看看風景,緩解疲勞極為正常。
事實上,即使發生意外,從法律層面來說,學校之所以被法庭判決承擔責任,也是由於其在監護上存在盲點。換句話來說,若學校管理落實到位,那麼即使讓孩子課間去操場玩耍,或者進行各種娛樂活動,即使發生事故,校方也不用承擔或承擔更少的責任。
或許基於學校老師與其他管理者總人數與學生數量的對比,學校方面對學生的監管看護並不能覆蓋到每時每刻,方方面面,由此還是想要對學生做出更多的約束,以更好地保障學生的安全,避免不必要的糾紛。
尤其是近年來,不少學生由於體質變差或其他原因,在學校運動時猝死,更是讓學校對學生的體育運動頗感頭痛。

但一味地對學生進行課間行為限制,許多舉措無異於“掩耳盜鈴”,還是排除不了學校想要“逃避責任”的想法。
就拿課間只能去上廁所或者喝水這一操作來說,不僅存在不合理性,也存在隱患。
學生愛玩的天性被束縛,會找到其他出口,比如前往廁所成為了課間10分鐘唯一的活動,不少學生會選擇以要去上廁所為藉口而在廁所裡面嬉戲打鬧,溼滑的地板反而大大增加了危險。
如此一來,為了更切確地保障學生的安全,是否還要禁止學生走出校門的各類集體性活動如春遊,叫停鍛鍊程度高但有風險隱患的體育課程?而現實中,這些年也確有不少學校出於安全的考慮叫停了許多戶外活動。
但實際上,從《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切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的規定》等來看,學生卻是有自主活動的權利的。
其中,《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第八條就明確表示,“學校不得設定侵犯學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遊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定不必要的約束”,如此,上述的限制性操作顯然嚴重違反了這一規定。
而在《切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的規定》中則提到中小學生每天要有一小時的校園體育活動時間,“沒有體育課的當天,學校必須在下午課後組織學生進行一小時集體體育鍛煉”。不過,且不論上面的“圈養”行為,很多中小學校也沒有做到這一點。
面對目前不少中小學中愈發嚴重的“圈養”現象,雖然有部分家長能表示理解,但也有部分家長表示不能接受,更是對一些不合理的限制性行為表示較大的異議。
一些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磕磕碰碰很正常,只要學校正常的監管到位,孩子自然可以出去玩耍,否則就是扼殺孩子的活力;也有家長抱怨學校作為孩子學習成長期間的長待之地,一整天的時間都待在教室裡,愛玩的天性就難以得到釋放,更是有孩子一整天都被關在籠子裡,“感覺像在坐牢”的錯覺。
不利於高效學習,也不利於身心健康
談到課間10分鐘,其設定初衷便是為了與45分鐘左右的上課時間相配合,在一段時間的學習後,得以緩解學生的疲勞和壓力,以便繼續投入到下一節課程中。
一些人認為,課間十分鐘不出去玩耍,禁止去操場,一定程度上可防止下一節課上課後,孩子們還要花費近10分鐘收心才繼續投入到學習當中。反過來,課間10分鐘將孩子限制在教室內,有助於學生能夠時刻保持專心,保持學習的心態持續投入到下一節課當中。
但這些人的想法卻忽略了孩子壓力的釋放。
通常情況下,一節課的新知識堆壓下來,中小學學生往往需要一定時間進行消化,對大部分孩子而言,也很難在2-3個小時內不斷地汲取新知識。正如課間10分鐘設定的初衷一般,“勞逸結合”才有助於孩子以更輕鬆的心態接收下一堂課的知識。
一些地區將中小學課間活動時間由10分鐘增加到了15分鐘,今天也受到了教育部的表揚,認為是延展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即“五育”的形式和內容,體現的是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育人導向,更加註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另外,隨著時代發展,除大學生就業壓力加大、成年人婚戀難度及買房難度大大提高外,現在的中小學生也承擔了更多的學習壓力。
發達城市的學生知識涵養越來越高,提升自我的渠道更是數不勝數,為追趕上時代及優秀者的步伐,亦或讓自己不至於墊底或拖後腿,學生及老師的壓力都在不斷增大。
算上白天上課時間及晚上晚自習時間,學生一天在學校學習的時間就達到了7-8個小時,長時間的學習及繁忙的課業無疑會加重學生的焦慮,如今也有不少學生出現了失眠甚至心理問題。
這麼看來,一個課間10分鐘或許微不足道,但每45分鐘的學習後輔以10分鐘的休息時間,也足以讓學生能夠自主選擇放鬆方式,有效緩解學習壓力。
而這10分鐘,若是被“圈養”、“安靜”的10分鐘,卻是不能起到什麼緩解作用。教育專家指出,要發揮這課間10分鐘對課程學習的調節,還是得透過一定的活動、運動而非靜坐來實現,課間10分鐘若沒有活動,反而會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受到影響。
由此可見,禁錮性的課間10分鐘對學生的學習反而弊大於利。
另外,除了不利於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甚至一些學校利用課間10分鐘讓學生繼續學習而加大壓力及焦慮外,“課間圈養”還會導致更多的身心健康問題。
除了加重學生的壓力,加劇焦慮與失眠外,較常見的健康問題就是愈發嚴重的近視與肥胖化。
長時間的學習、難以到室外活動及休息,會使兒童或少年的視力長時間處於疲勞的狀態,更容易近視。早在2020年,我國中小學的近視率就逼近60%;而在長時間的久坐下,學生的“肥胖率”也在不斷加重,越來越多的“小胖墩”出現在校園當中。
這對學生的身體健康造成了不利影響,身體素質下去了,未來職場上孩子也會缺乏競爭力。
劃好責任界限,要安全也要自由
事實上,談到課間10分鐘的好處,除能夠讓孩子可充分遠眺而緩解眼睛疲勞,讓孩子暫時休息而緩解學習壓力外,也能夠讓孩子利用各種遊戲或體育活動來充分活動自我,在釋放壓力的同時強健體魄,更能透過互動提高其在學校的適應能力。
但面對如今不少學校的“課間圈養”行為,如何讓其落實“不得設定侵犯學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遊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定不必要的約束”的規定,真切地做到還學生課間自由,讓課間不再鴉雀無聲,卻並不容易。
關於各種“圈養”行為,如課間不允許到操場去,雖然學校並沒有明文規定,但校方或教師出於安全考慮,還是會傳達課間學生儘量不要跑去操場的意思。
拋開是否為了避免承擔責任不說,校方關於安全的擔憂並不是沒有道理的。由於家長素質的參差不齊,一旦學生在校園發生意外,無論是否是校方責任,不少家長都會要求學校承擔相應賠償。
故為了避免家長鬧事,學校選擇對學生各種課間活動加以限制也是可以理解。
但一味地“一刀切”、“不合理”限制卻是不可取的。正如上文所言,只要監管不到位,即使是在走廊、在廁所都有發生事故的可能,過度地限制學生課間活動並不見得學生就一定會安全。正所謂安全並沒有絕對,也不能“因噎廢食”。
面對這些“圈養”行為,相關教育部門、教育專家等也一度表示學校要還給學生課間自由,落實相關規定。但要校方或老師心甘情願、安心地放學生出去活動,還是得要解決校園安全及事故一旦發生帶來的問題。
一方面,為防止意外發生,學校應營造安全可控的校園環境,提高管理水平,把該做的都做到位,如此一來,既履行了自身職責保障學生校內安全,也避免了事故發生時無據可依,“啞口無言”。
另一方面,也要釐清權責,該是誰的責任就是誰的責任,不能一發生校園事故,就不分青紅皂白地只拿校方或老師開刀。
目前,我國北京、上海、湖北等地已出臺中小學校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條例,從法律層面上對校園事故各責任方進行了明確界定,一定程度上給校方管理鬆了綁。
另外,早在2016年,上海首創了“學校體育運動傷害專項保障基金”,與一般校園意外險不同,即使事故不是校方責任,但只要發生意外運動傷害事故,基金都會予以賠付。如此一來,也不怕無理鬧事下,學校為了息事寧人而給付金錢了。
當然,作為學生重要的監護人,父母也應理解校方與老師,在校園管理規範、安全設施到位的情況下,對學校過失率要有一定的容忍度。
教育部想讓“健康第一”落細落地,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心理健康促進行動等,保障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即每天保證一節體育課,另外課後再鍛鍊一個小時。
這是積極增加學生運動的時間,具體落實,還需要學校和家長的共同配合,不然“課間圈養”的怪圈仍然難以打破。
上下滑動檢視參考資料:
課間,讓孩子到操場上撒歡
http://www.yangjiang.gov.cn/zwgk/ywdt/yjyw/content/post_675043.html

教育部:保障中小學生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 —中國教育線上 https://news.eol.cn/yaowen/202409/t20240926_2634880.shtml
只許喝水上廁所,神獸歸籠如坐牢:課間10分鐘,“野”點又何妨-新華網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4/12/c_1127320290.htm
課間10分鐘變得靜悄悄,“課間圈養”凸顯安全焦慮
https://www.lifetimes.cn/article/43gMv39qViI
讓學生課間“野”點未嘗不可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http://views.ce.cn/view/ent/202104/13/t20210413_36467745.shtml
課間不讓孩子們去操場活動 專家:青少年體育活動參與度低不利於身心健康發展_新聞頻道_央視網
https://news.cctv.com/2023/05/31/ARTI8vEUqUXW9bZ37UtbUMCt230531.shtml
“課間圈養”不可避免嗎–教育–人民網
http://edu.people.com.cn/n1/2016/0116/c1006-28059719.html
釐清權責還孩子“操場自由”–健康·生活–人民網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0/1127/c14739-31947167.html
教育部出臺規定保障課間活動 如何把熱鬧的課間十分鐘還給學生?_央廣網
http://china.cnr.cn/yaowen/20210622/t20210622_525518496.shtml
不要讓課間十分鐘"鴉雀無聲"!|白巖松_新浪新聞
https://news.sina.com.cn/o/2021-04-22/doc-ikmyaawc1079405.shtml
不準到操場玩耍 部分小學課間“圈養”學生(圖)
https://news.cctv.com/society/20080416/103369.shtml
上海率先向“課間圈養”出拳-中青線上
http://zqb.cyol.com/html/2016-01/19/nw.D110000zgqnb_20160119_4-01.htm
文章用圖:圖蟲創意,壹圖網
本回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