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圖 | 《玫瑰之戰》劇照
你最近一次有意識地學習,是什麼時候?
很多人以為在離開學校之後,就不需要再學習了。事實上,我們工作和生活中,一直在學習。
舉個例子,夏天買西瓜,有人總能選到甜的,聽他說完挑瓜技巧之後,你也會買好西瓜了,這就是一次學習。
生活小事如此,工作上的進階更是如此,有人起點高,但發展得越來越慢,有人起點低,卻後勁十足,一直往上走。
什麼決定了我們發展的天花板?有人覺得是家世,有人覺得是運氣,但我們能親手把握的,只有自己的能力。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討論「學習力」的文章。作者認為,學習力是一個人的元能力,所謂元能力,就是關於能力的能力,沒有它作為基礎,其他能力就是空中樓閣。

本文摘自:《反向學習》
作者:劉瀾
出版方:機械工業出版社
1.明天的文盲
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對這個問題,我聽到過各種各樣的回答:有人說是溝通能力,有人說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人說是發現問題的能力,還有人說是協調能力、戰略思考能力、用人的能力 ……
上面這些回答,都有一定的道理,不過還不夠好。我先教你一個萬金油式的回答:看情況。
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你可以回答:看情況。
如果你能夠這麼回答,說明你對管理工作的本質已經比很多人理解得更好了。但是這還不夠,你還要具體回答怎麼看情況。
如果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在具體說「怎麼看情況」之前,我會先介紹一個模型:管理者三大能力模型。這是管理學者羅伯特·卡茨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現在幾乎每一本管理學教科書都會寫到它。
卡茨指出,每個管理者都需要具備三方面的能力。
1. 技術能力:與具體工作內容相關的專業能力
2. 人際能力:人際交往相關的能力
3. 概念能力:從整體上、本質上思考問題的能力
這個模型的關鍵內容是:隨著一個人職位的升高,技術能力越來越不重要,概念能力越來越重要,而人際能力一直都比較重要。
我很喜歡這個模型,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了管理者能力的本質。
這個模型也符合大多數管理者的經驗認知——我對成千上萬的管理者講述過這個模型,還沒有站出來反駁,認為這個模型不對,自己的親身經歷可以推翻這個模型的人。
管理者三大能力模型之所以是更好的答案,還因為它告訴我們「怎麼看情況」——
如果你是高層管理者,這個模型告訴你:概念能力最重要。你需要培養大局觀和戰略思考能力。
如果你是中層管理者,這個模型告訴你:人際能力最重要。你需要跟上上下下處理好關係,尤其是跟上級和平級。
如果你是基層管理者,這個模型告訴你:技術能力最重要。你需要能夠解決工作中的日常問題。
對於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這個問題,我還有另一個答案:學習力。
這個答案也有其他人提供過。比如,管理學家沙因就這樣說過:
有意思的是,可以從管理者三大能力模型裡把這個答案推匯出來。
管理者的三大能力從哪裡來?顯然,儘管有些能力有天生的成分,但是大部分需要通過後天的學習得來。
而且,學習技術能力、人際能力和概念能力的方法應該是不太一樣的。
既然在從基層管理者成長到高層管理者的過程中,這三種能力的重要性不同,那就意味著在不同的階段,你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去學習不同的能力。顯然,這對一個人的學習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很強的學習力,你很難從一個基層管理者順利地轉化為一個高層管理者。所以,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是學習力。
延伸一下:學習力不僅對管理者重要,對所有人而言,它都是最重要的能力。
管理者的三大能力,其實也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三大能力——
技術能力等同於我們通常所說的智商,人際能力等同於我們通常所說的情商,概念能力比較高階一些,我暫時把它等同於我們通常所說的智慧。
智商、情商和智慧是怎麼來的?這裡面有天生的成分,但是大部分可以透過學習來提升。
學習力其實是一個人的元能力。
所謂元能力,就是關於能力的能力。學習力是一種特殊的能力,其他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這種能力,所以它是我們最重要的能力。
你能否培養出其他能力,除了先天和運氣的因素,主要靠學習力。沒有學習力作為基礎,其他能力就是空中樓閣,難以成為現實。
未來學家約翰·奈斯位元說:
另一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則強調說:
兩位未來學家展望未來,強調學習力的重要性;我這個「現實學家」則放眼現實,發現很多孩子在學校裡沒有學會如何學習。等到孩子變成大人,絕大多數人並沒有具備學習力。
這是我的親身體會。我是當年四川省的高考狀元,在學校裡一直都是好學生,但是我在30歲之後,才逐漸開始懂得如何學習。
學習力跟你在學校裡的成績關係不大。這既是壞訊息,也是好訊息:
壞訊息是:學校可能沒有培養你的學習力,甚至還損害了你的學習力。
好訊息是:即使你在學校裡不是好學生,同樣可能培養出學習力。
2.學習力第一公式
關於學習,如果你只能記住一個道理,那你應該記住這一個:你能夠學到什麼新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已經學到什麼知識。
教育心理學家戴維·奧蘇貝爾在1968年就說過:
2000年出版的《人是如何學習的》被認為是「學習科學這個新興跨學科領域的第一本集大成的論著」。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個總結:
這兩句話都是在講同一個大道理,可以說是關於學習最重要的道理。我把這個道理變成了一個公式,稱之為學習力第一公式:
學習 = 我知道 + 我不知道
這個公式用更為簡單的語言,同樣在「最一般的意義上」描述了學習是怎樣進行的:人們對新知識的學習建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人們的學習過程,就是用已有知識去跟新知識建立聯絡的過程。
這個公式中的「我知道」,就是已有知識;「我不知道」 就是需要學習的新知識;而公式中的加號,就是建立聯絡。
儘管我借用了數學中的加法,但是它不是真正的加法,不能應用加法交換律——公式中的「我知道」和「我不知道」這兩項不能交換位置。人們學習的時候,一定是帶著已有知識進行的,也就是說,「我知道」一定在先,在加號的前面。
這個公式可以解釋很多學習現象。
比如,為什麼讀同樣一本書,聽同樣一門課,有的學生收穫很大,有的學生卻什麼都沒學到?傳統的解釋可能是他們用功程度不同。而根據學習力第一公式,更有說服力的解釋是他們的已有知識不同,以及用已有知識跟新知識建立聯絡的方式不同。
又比如,為什麼因材施教是很重要的教學方法?就是因為每個學生的已有知識不同,跟新知識建立聯絡的方式也不同,如果想要他們有效地掌握新知識,就必須考慮到這些不同,因材施教。
學習力第一公式所包含的道理,儘管說破之後好像是個簡單的公理,但在學習科學的歷史上,它的確有些顛覆性,所以《人是如何學習的》這本書才會那麼強調它。
這個公式告訴我們:學生的大腦不是一個空杯子,而新知識不是可以直接倒進去的水,所以,傳統的灌輸、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是低效的、不科學的,是需要被革命的。
我之所以稱之為「第一公式」,是在第一性原理的意義上來強調這個公式的重要性——從這個公式可以推匯出學習上的其他重要道理。
比如,從這個公式可以推匯出我所強調的學習力的五項修煉。
學習力的五項修煉是:
1. 反向學習
2. 參考答案思維方式
3. 聚焦
4. 模式化學習
5. 深層遷移
我把它們叫作學習力的五項修煉。當然,也可以把它們叫作五個方法或者五個習慣。我之所以更多地稱之為五項修煉,主要是強調「修煉」這個詞的兩個內涵:
1. 它們做起來並不容易,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2. 它們需要長期堅持做,才能成為習慣。
本書的核心內容就是學習力的五項修煉。我先簡單介紹一下這五項修煉。
第一項修煉:反向學習
我們通常所說的學習(learning)一般指的是增加知識的學習,這其實只是學習的一種,可以稱為正向學習,或者說是加法式學習。
所謂的反向學習(unlearning),也可以說是減法式學習,就是去除大腦裡錯誤、過時、低效的知識。反向學習就是「有意識地忘記」一些知識。
反向學習的重要性,可以從學習力第一公式推導而來:
對新知識(「我不知道」)的學習需要建立在舊知識 (「我知道」)的基礎上。如果你的舊知識是靠不住的,你在此基礎上學到的新知識也將是靠不住的。所以,我們需要對靠不住的舊知識進行反向學習。
每個人需要反向學習的知識肯定是不一樣的。但是,我還是發現了一些共性。大多數成年人對於「學習」是有誤解的。他們需要對自己「關於學習的知識」進行反向學習。
在成年人的大腦裡,有四個關於學習的重大誤解,而且這體現在了他們的行動上,變成了四個學習上的壞習慣,分別是:
1. 標準答案思維方式
2. 彌補短板、全面發展
3. 碎片化學習
4. 學用脫節
怎麼針對這些壞習慣做減法呢?我們可以用加法來做減法。去除壞習慣的最好方式是養成替代它們的新習慣。學習力的後面四項修煉就是替代這些壞習慣的新習慣。
第二項修煉:參考答案思維方式
所謂參考答案思維方式,就是既要學習已有的答案,把它們作為參考,但是又不能把它們作為標準答案,即不能生搬硬套。
毛澤東經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裡的《書》本來指的是《尚書》,引申為所有的書本知識。這句話包括了參考答案思維方式的兩個要點:我們既要讀書,又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當作標準答案。
當然,參考答案思維方式還包括更多的內容。本書會介紹參考答案思維方式的六個主要策略:
1. 洞見分類
2. 標準參考答案
3. 互動學習
4. 注重過程而非結果
5. 發現隱含的假設
6. 反過來想
華為有個員工問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怎樣學習華為的管理哲學?任正非是這樣回答的:
任正非的回答既體現了參考答案思維方式,又指出了培養這種思維方式的一種策略,就是前面列舉的六種主要策略之一的互動學習。
參考答案思維方式跟學習力第一公式的關係是這樣的:如果一個人把「我知道」作為標準答案,就難以學習跟它不一樣的「我不知道」;如果一個人把「我不知道」作為新的標準答案來學習,就難以產生創造性的想法。
第三項修煉:聚焦
學習應該學得多,還是應該學得少?這好像是一個不用回答的問題,因為在一般人看來,知識就像財富,越多越好。
但是在很多擅長學習的人看來,學得多往往意味著學得淺,而學得少才可能學得深。所以,會學習的人一般主張學得少而深,也就是聚焦。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坦承自己是「偏科」的。他給一個擔心自己孩子偏科的家長回信說:
當兒媳邵華向毛澤東彙報自己在大學的考試成績時,毛澤東對她說:
學習力第一公式跟聚焦關係密切。
儘管「學習 = 我知 道 + 我不知道」,但這並不意味著「我知道」的部分越多越好。因為,如果你的「我知道」只是多而淺的話,很難高質量地吸收「我不知道」。
你的「我知道」需要是高質量的,如此才能真正發揮「知識的第一桶金」的作用。
學習要聚焦,就是說要學得少而深。
第四項修煉:模式化學習
專家和新手最重要的區別,就是專家掌握模式知識,而新手只掌握碎片知識。專家能夠看到事物的共性、整體和本質——也就是模式,而新手只看到事物的個性、部分與表象——也就是碎片。
與之對應的有兩種學習方式:模式化學習與碎片化學習。大多數人的學習是碎片化的,而真正擅長學習的人把重點放在學習模式上。
模式化學習的重要性體現在兩個層面。
第一個是靜態的知識層面。模式知識是關於事物的共性、整體和本質的知識,相對碎片知識而言更管用,因此也更需要掌握。
第二個則是動態的學習層面。這需要回到學習力第一公式。「我知道」的知識可能是模式知識,也可能是碎片知識,前者好像一塊磁鐵,後者好像一些鐵屑。
如果你的 「我知道」是模式知識,它就能像一塊磁鐵一樣,幫助你吸收「我不知道」的碎片知識。而如果你的「我知道」只是碎片知識,那麼它即使看起來很多,也只是一堆鐵屑,本身沒有什麼用,也難以幫助你把其他的鐵片、鐵屑「組織」起來。
毛澤東曾經做過這樣一個比喻:
但是,毛澤東這裡並沒有把話說完整。並不是所有學問都能讓你看得「很遠很多」。為什麼呢?我們結合毛澤東另外一句話看,就知道原因了:
也就是說,你要學模式,而非碎片。並不是所有知識都能讓你站得更高——模式化學習才能讓你站得更高。有少數知識比其他知識更重要——模式知識就比碎片知識更重要。
赫伯特·西蒙也許是20世紀最擅長學習的學者。他是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的政治學博士,對組織管理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他又是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獲得圖靈獎的計算機科學家,以及獲得美國心理學會終身成就獎的心理學家。
他在學習上最大的特點,就是重視模式學習。
他曾經以沙灘上的螞蟻為例,說螞蟻的行動看起來很複雜,其實是環境導致的,螞蟻本身的行動只是遵循少數幾個模式。
第五項修煉:深層遷移
學習不僅是「學」——掌握知識,而且是「習」—— 應用知識。
如果對小孩子來說,學比習更重要,那麼對成年人來說,習比學更重要。成年人學知識的主要目的就是習——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習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相對低階的,就是把在一種情境中學到的知識,在同一種情境中加以應用;另一種則是相對高階的,在學習理論中有個專門術語叫作「遷移」,指把在一種情境中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另一種情境中。
有人這麼評價美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者薩繆爾森:
薩繆爾森從生物學、物理學、數學、機械工程學,借用大量概念與工具,套用於經濟理論分析中。
企業家任正非也擅長遷移。他曾經是軍隊中的工程師,建立華為之後,他把工程和軍事中的很多思想,用到了對華為的管理上。
然而,擅長遷移的只是極少數人。學者們研究發現:學習上的有效遷移很難實現。
你很可能會有這樣的體會:一方面,你從小學到大學,學了很多知識,卻不知道有什麼用;另一方面,你在現實中遇到很多問題,又不知道該怎麼解決。還有些時候,你真的進行了遷移,卻發現:遷移錯了!
有一個真實的例子:一家連鎖餐飲企業的一個店長去海底撈學習,看到這樣一個舉動——海底撈的服務員給戴眼鏡的顧客免費發眼鏡布。這個店長學習回來,要求自己店裡的服務員也發眼鏡布。
這個店長沒有意識到,海底撈是火鍋店,顧客的眼鏡容易因為火鍋的熱氣而起霧,而他所在的餐飲企業主營炒菜,不存在這個問題。
我們需要區分兩種遷移——
一種是表層遷移:直接把碎片知識應用到另一個情境中。
另一種是深層遷移:把碎片知識背後的模式提煉出來並應用到新的情境中。深層遷移更難,但是更有效。
上述例子中的那位店長進行了一次表層遷移,照搬了發眼鏡布這個行動,而這只是一個碎片。他需要進行深層遷移,把這個行動背後的模式提煉出來再加以應用。
我為深層遷移專門發明了一個工具——四問學習法。四問學習法由四個問題組成:
我聽到什麼?我想到什麼?我變成什麼?我用到哪裡?
學習力的五項修煉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彼此聯絡,相互支援:深層遷移以模式化學習為基礎,模式化學習以聚焦為基礎,參考答案思維方式是聚焦、模式化學習、深層遷移三項修煉的前提,反向學習則和其他四項修煉是互補的關係。
3.反向學習有多重要
反向學習指有意遺忘頭腦中已有的知識。
這個概念很少被拿出來討論,以至於當著名諮詢顧問大前研一在自己的書中倡導反向學習時,中文版錯誤地將其翻譯為「不學習」。這個少為人知的概念非常重要,是成年人學習的第一項修煉。
我先強調幾個關於反向學習的要點。
第一,對小孩子來說,反向學習不那麼重要,但是它對成年人來說非常重要。
小孩子更像一張白紙,加法式的正向學習對他們更重要。而成年人的大腦就像是一張字紙,已經積累了大量錯誤的、過時的、低效的知識。
哲學家叔本華敏銳地指出了反向學習對成年人的重要性:
第二,在現在這個時代,反向學習尤其重要。
很多人把這個時代稱為 VUCA 時代。所謂 VUCA,指的是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
在這個易變、不確定的時代,過去管用的知識現在不一定管用,今天正確的答案明天不一定正確。在這樣的時代,反向學習比正向學習更加重要,至少是同樣重要。
第三,反向學習比正向學習更難。
反向學習要求我們有選擇地「忘卻之前所學」,可以將其比喻為用橡皮擦擦掉大腦裡的部分知識。這件事很難。
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說過這樣的話:「介紹新觀念倒不是很難,難的是清除那些舊觀念。」
第四,反向學習是有不同層次的,有些反向學習比另一些反向學習更重要。
反向學習有不同層次,是因為知識有不同層次。關於知識的不同層次有很多種區分方式,其中一種就是前面已經談到過的碎片知識和模式知識之分。
所謂碎片知識,可以說是單點知識,是一個孤立的知識點,是「一點」知識。所謂模式知識,如我們通常所說的原理、原則、模型、理論,是「一套」相互關聯的知識體系。
「美國的首都是華盛頓」,這就是一個碎片知識。而我在這裡講的「反向學習」這個概念,就是模式知識,它是「一套」知識體系,包含了多個互相關聯的要點。
如果你之前認為「美國的首都是紐約」,那麼你需要反向學習,把這個錯誤的碎片知識擦除掉。
你之前也可能認為「學習就是增加知識」,換句話說, 「學習就是正向學習」。那麼,現在你需要對這個模式知識進行反向學習。顯然,對模式知識的反向學習更加重要,而且更加困難。
第五,組織也需要反向學習。
管理學有個分支叫作組織學習,有人總結了這個領域的七大貢獻(其實就是七個重要概念),其中之一就是反向學習。
為什麼組織學習領域重視反向學習呢?
首先,那些有一定歷史的組織,跟成年人很像,它們從過去的經歷中積累了很多知識,其中也會有錯誤、過時的東西。而且,組織正身處VUCA 時代——這個術語就是在組織學習的背景中提出來的——需要不斷反向學習來適應變化的需要。
管理大師德魯克只是偶爾使用「反向學習」這個詞,但他可能是最重視反向學習的管理思想家。他更多稱之為 「有組織的放棄」或者「有計劃的放棄」,他在許多著作(如《知識社會》)中都強調了這個觀念。
當然,組織本身不會學習,會學習的是組織中的人。所以,組織能不能反向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組織的領導者能不能反向學習。
投資家查理·芒格跟沃倫·巴菲特一起把伯克希爾哈撒韋打造成了過去幾十年全球最成功的投資企業。芒格認為這可以歸功於自己和巴菲特擅長反向學習:
讀到這裡,你很可能已經認可了反向學習的重要性,而且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我應該對自己的什麼知識進行反向學習呢?
一起聊聊:
-
最近你反向學習了什麼東西?
-
你認識的最擅長學習的成年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