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離開?“新加坡人對於引進外來人口的做法,有著強烈的反感,但政府幾乎是在無計可施之下,才出此下策。”–《李光耀觀天下》新加坡的吸引力是有目共睹的:地理位置優勢,精通英文中文的人才儲備,法治制度完善,尊重智慧財產權,政府清廉高效,城市整潔安全,尊重市場經濟,全球發達國家裡較低的稅收政策。這一切都吸引著富豪和中產們, 2024 年《私人財富移民報告》顯示,淨資產超過 100萬美元的富翁,移民目的地,前三名分別是阿聯酋6700人,美國3800人,新加坡3500人。但另一方面,資料顯示,離開的人也在增加。新加坡國家人口及人才署(NPTD)2024 年9月24日釋出的《2024年人口簡報》指出,旅居海外的新加坡人逐步增加,從2022年的18萬5800人,2023年的20萬5200人,2024年21萬5300人。“在新加坡,本地人邊界感很強,大家僅是業務往來,基本不會成為真正的朋友。新移民的圈子比較小。但這都不重要,最關鍵是小孩教育,我們逐漸感受到,地理導致的狹隘性。”阿華在多個國家有分公司,他每一年都會不同國家出差和旅行,他的感受是,“在所有小的發達國家和地區長大的人,很多人會比較狹隘。比如新加坡、以色列等。”周軼君說,“地理知識的匱乏,會導致世界觀的狹隘。”王興在飯否裡,也同樣發表過類似觀點。Chris 原來在一家中國著名的美股上市公司工作,後來在一家金融公司擔任管理層。在中國、新加坡、加拿大、美國都工作和生活過。她在新加坡工作了三年,然後去了加拿大,最後定居美國。公司是政治的映象。就像李光耀在《李光耀回憶錄》提過,“語言問題就是政治問題”。透過一致的表達方式,來篩選自己的同類。她說了一個新加坡工作時的有趣細節, “很多新加坡人說 ‘3’ 這個數字時,他們發音是tree,和樹木的發音一樣。每次開會說到數字時,我會說‘three’,底下就有員工偷笑。”因為在一些本地員工看來,只有說成 tree ,才能真正變成其中一員( one of you)。“你在一個小群體裡,沒有改成一樣的發音,你說的不是新加坡式英文(Singlish),那就不正確。”
在新加坡的職場上,外來的職員或新移民的天花板很明顯,“當地人不願意接受其他地方的人帶來的新鮮想法,尤其是中國人,我不知道為什麼。” Chris 在新加坡也認識了一些本地華人朋友,大家一起聊天,一起吃燒烤,開派對。“但是他們不會從內心真正接受你,不管是在公司,還是其他場合,都是如此。”現在她定居美國,所在的地方雖然華人很少,認識的都是白人等其他人種,“但是他們就把我當成他們的一員,非常真誠地相處,願意瞭解我的國家和文化,瞭解我的語言。”Chris 的這個觀點,在新加坡創業的Fay(化名 )也表示認同。她來自中國北京,在新加坡定居,主要業務是幫助中國等地的出海企業,在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落地。“我們現在的規劃,孩子八年級的時候,送他去美國。等孩子去讀書之後,我跟我老公可能會回到香港(地區)去。”“第一是氣候,我是北京人,不是很適應這邊的氣候。這邊很喜歡下雨,一到了雨季,出門很麻煩,很耽誤事情,特別影響心情。第二,我有一些業務,是跟文化和藝術相關的。雖然政府這幾年一直非常努力發展文化事業,但比較發展得比較好的可能還是大眾娛樂,比如說像演唱會什麼的。但涉及到展覽,或話劇演出等,選擇非常有限。”除了這些,Fay覺得新加坡確實找不出什麼大的毛病,但是 “我覺得新加坡特別像一個相親物件。什麼條件都挺好的,但我就是對他不來電。”“我覺得新加坡人沒有什麼身份認同,他會有一個政治上的身份認同,或者是說國籍上的認同,但沒有一個文化上面的身份認同。新加坡有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各族的法定節日和文化活動,但是各個種族之間是不會互通的,各自玩各自的,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有一點自嗨。”對於美國,李光耀的評價是“美國是一個吸引並留住人才的社會,它已經吸收了亞洲最優秀的人才。”“一些新加坡人在美國深造後,也會留在那,這就是我為什麼傾向把獎學金得主,送到英國去留學,因為我肯定他們會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