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有書君 · 主播 | 阿成

今天,讓我們一起繼續共讀季羨林先生的散文集《時間從來不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
上一節,我們講了季老先生對於做人處世的看法,他建議我們做真實的自己,這一生努力拼搏。
在生活中處理好三個關係:我們和自然的關係,和他人的關係,以及自己思想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
先生告訴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每個人對於社會的貢獻,都是人類發展漫漫征途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所以,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好,那接下來,我們繼續來讀季老的人生小品,感受他豁達從容的處世態度。

不完滿才是人生
逢年過節,我們最常見的祝福中,常有一句“萬事如意”,人人都希望事事周全,人生圓滿。
但先生說:
“從古至今,海內海外,從來沒有百分百的完滿人生。”
正如蘇東坡的詞“人有悲觀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無論是古時候高高在上的皇帝,還是現在的普通百姓,人人都有一本難唸的經。
皇帝君臨天下,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看似可以為所欲為,其實,宮廷鬥爭、王位繼承,遠比民間還要殘酷百倍。
而百姓,日常生活就是一地雞毛,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所以,明白“不完滿才是人生”,對自己對他人都有好處。
對自己,可以不煩不躁,心平氣和。
對他人,可以相互理解,彼此包容,這會大大有利於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
再說說走運和倒黴。
世人總盼著走運,生怕倒黴。
先生說:
“走運和倒黴看似對立,其實是密切相關,互為因果的。”
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就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裡的“福”就是走運,“禍”就是倒黴的意思。
走運和倒黴往往是相通的,走的運越大,倒的黴也就越慘。
俗話說的:
“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像我們歷代的詩人、文學家,常常是倒了黴之後,才寫出了震古爍今的傑作。
比如屈原放逐,寫了《離騷》;孫子臏腳,而論《兵法》;韓愈、蘇軾、李後主等一批人,莫不如此。
所以,明白禍福的辯證關係,能讓我們保持頭腦清醒。
走運時,不要得意忘形。
失意時,不要一蹶不振。
讓自己始終保持平衡的心態和穩定的情緒。
再來說說“譭譽”。
“譽”是讚譽,指的是讚美表揚。
“毀”是毀謗,指的是批評詆譭。
先生說:
“好譽而惡毀,是人之常情。”
誰都喜歡聽人說好話,不願意被人說壞話。
豁達之人倡導把譭譽置之度外,但先生主張,應該將譭譽置之度內。
因為他擔心,置之度外,看似好像顯得人心胸開闊,但也有可能說明這個人有些糊塗。
先生認為,應該對毀謗和讚譽做細緻的分析,首先要分清楚,誰在毀謗你?
誰在誇讚你?
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出於什麼原因?
先把這些搞清楚,自己才能心裡有數,知不足而改正;而不是籠而統之,一鍋糊塗粥。


笑對生死,隨遇而安
在這本書裡,收錄了一篇散文,名叫《大轟炸》,講的是“二戰”期間,季先生在德國留學時的一段親身經歷。
當時,戰爭已經持續了三四年。
最初一兩年,英美蘇的飛機曾飛臨柏林上空,投擲炸彈。
那時技術水平還比較低,炸彈只能炸壞高層樓房最上面一二層,下面炸不透。
所以,德國人會躲進每座高樓的地下室裡,那裡就像全樓的防空洞一樣,固若金湯。
隨著盟軍的轟炸能力增強,飛機日夜來襲,導彈穿透能力越來越大,能夠從樓頂穿透到地下室,然後爆炸,這時候,地下室已不再安全。
先生離開柏林不久後,英美的飛機就排成行,從白天到晚上,對柏林展開了炸彈式襲擊。
哥廷根是個小城市,一開始,盟國飛機沒有來。
後來,城市已經炸遍,哥廷根也被轟炸了兩次,還好規模都比較小。
哥廷根的人民普遍大意,全城沒有修築一個像樣的防空洞。
一有警報,大家就往地下室裡跑。
當時,城裡嚴格進行燈光管制,一到晚上,不時就會傳來“滅燈”的呼喊,全城一片黑暗。
有一天夜裡,英國飛機來襲,先生起初無動於衷,依舊躺在床上。
後來聽到不遠處炸彈聲響起,樓頂上的窗戶已被震碎,他才趕緊下樓,鑽到地下室裡。
心裡直唸叨,以後可要多加小心了。
第二天早起,先生進城,看見大街小巷都在清掃碎玻璃,一片嘩嘩啦啦的聲音。
原來,昨晚的英國飛機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他們投下的是氣爆彈,目的不是傷人,而是震碎全城的玻璃。
飛機只在東西城門各投了一顆這樣的炸彈,全城的玻璃就幾乎都被氣流摧毀了。
先生在一片嘩啦聲中沿街前行,走到兵營操場附近,遠遠看到一個老頭,正彎腰屈背,仔細在看著什麼。
老頭手裡也沒有掃帚,看著不像是掃玻璃的。
等走到跟前,先生才看清,那人原來是“德國飛機制造之父”、世界著名的流體力學權威普朗特教授。
先生趕忙向教授問早安,教授也回應他早安,說自己正在看操場周圍的一段短牆,看炸彈爆炸引起的氣流是怎麼摧毀這段短牆的。
在那戰火喧囂的時下,老教授仍然心心念念著科學研究。
他一邊觀察,一邊嘴裡自言自語,說這個機會真難得,自己的流體力學試驗室裡是無論如何無法模擬的。
季先生默默地站在一側,對這位將生死置之度外,無比忠於科學研究的老教授,既深感吃驚,又肅然起敬。
還有一次,先生聽說,在南德慕尼黑城,有天夜裡,盟軍大批飛機飛臨城市上空地毯式襲擊。
轟炸高峰時,全城到處起火,人們都慌慌張張從樓上往樓下地下室或防空洞裡逃竄,只有一個老頭卻反其道而行,從樓下往樓頂上跑,也是健步如飛,急不可待。
這是一位地球物理學教授,他認為這是極其難得的做實驗的機會,在實驗室裡怎麼也不會有這樣震天動地的現場。
要知道,頭頂就是盤懸的飛機,隨時可能有炸彈丟在他的頭上,可老教授全然不顧,寧願為科學而捨命。
大轟炸就這樣在德國全線展開,每次炸彈襲擊後,人們就得在地下室或者防空洞裡捱上半夜,飢寒交迫,擔驚受怕。
在哥廷根第一次被轟炸之後,季先生再也不敢麻痺大意了,只要警笛一響,他就立即起身躲避。
再往後,英國飛機幾乎天天來,也不用在家裡等防空警報了,每天早上,他吃完早點,就帶著一個裝滿稿子的皮包,去山裡躲避空襲。
當時,還有幾個中國留學生也加入了這個隊伍,大家各自帶著有價值的東西進山。
最有趣的是劉先志和滕菀君夫婦倆攜帶的東西,他們倆只提著一個籃子,裡面裝的既不是稿子,也不是食物,而是一隻烏龜。
這烏龜是他們在柏林時買的,看到它笨拙的樣子,靈活的小眼睛,十分憨厚可愛,一直養在身邊,後來又從柏林帶到哥廷根,再後來,小烏龜也陪著大家天天上山,躲避炸彈。
那段時間,這些身在異國的中國留學生們,常常仰臥在草地上,看空中英國飛機編隊飛過哥廷根上空,一躺往往就是幾個小時。
而在大家身旁的綠草叢中,這隻烏龜瞪著小眼睛,邁著緩慢的步子挪動著,就好像要和天空中飛行的飛機,比個輸贏一般。
那一刻,大家相視一笑,彷彿不在亂世,而是樂園之中。
頭頂上不斷掠過的飛機發出的轟鳴聲,就像變成了閬苑仙宮的音樂,讓他們忘掉了死亡的威脅,忘掉了周圍的一切,一時間,竟不知身在何處,今夕何夕了。
先生說,多少年以來,他的座右銘一直是: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這幾句出自陶淵明的詩,意思是:面對生活的風浪和變化,既不感到歡喜也不感到恐懼。
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就盡力去完成,無需過分地擔憂和焦慮。
簡單樸素的幾句話,透露著隨遇而安的人生智慧。
先生說: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也就是說,到了大限之時,該怎樣就怎樣,用不著左思右想。
先生在風華正茂的幾十年,既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
到了九十多歲時,他深知已近人生的盡頭,更是要根據座右銘的精神,處之泰然,隨遇而安,這才是唯一正確的態度。
回顧先生這一生,經歷過人生的大苦大悲,生活的跌宕起伏。
然而,他始終不爭不搶,安於當下,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就像他的文字,乾淨通透,寥寥幾句,盡顯人生真味。
好,下一節,我們繼續共讀先生的散文小品,去感受那顆赤子之心。
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