攛掇老闆瞎折騰,苦的還是打工人

上個週末,一位財經頂流大V(名字就不點了,防舉報)又舉行了他著名的年度演講,現場坐的還比較滿,網上直播人氣也還不錯。我的一位朋友感嘆說,這位大V的核心競爭力,“就是給民企老闆提供心理按摩”。我一開始沒聽懂什麼意思,仔細琢磨了一下,才發現說得太對了!而且,經濟環境越是複雜,民企老闆就越是需要心理按摩。這就可以解釋為何過去三年,這位大V的行情一直看漲,似乎完全超越了地心引力的影響。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心理按摩”,用時髦的說法就是“情緒價值”。但是,老闆需要的“心理按摩”與一般人不同,更多是事業層面的:我怎麼能保住現有的一切,還賺到更多的錢,乃至實現人生價值?其實,絕大部分老闆很清楚,自己的成功帶有相當大的偶然性,“時代的饋贈”往往大於“個人的努力”。因此,一旦時代變化,他們就會心裡沒底,越是聰明的人越是心裡沒底。為他們提供“心理按摩”,於是成為了一門技術活,可以分為兩個層面:
  • 第一是宏觀層面,即高屋建瓴地為他們打氣,告訴他們“未來發展空間還很大”,“西方不亮東方亮”,“長期主義總能結成碩果”。如果還能跟孔子、老子、曾國藩、王陽明等傳統文化偶像結合起來,則按摩效果更好。
  • 第二是實操層面,即切切實實地給出一些案例,提供一些方向指引。他們看了可能會恍然大悟:“噢,原來我還能這麼幹!”演講結束之後,就會覺得更有收穫,找到再次創業的方向了。
上面兩個層面,顯然是宏觀層面更容易、實操層面更難。從宏大敘事的角度灌輸一堆大道理,這玩意誰都會,談不上技術含量。某位財經大V最擅長的則是實操層面;毫不誇張地說,他是在這個方面下工夫最多最深的財經大V,所以他的生態位很難被替代。在他的“年度演講”的PPT當中,充斥著各種資料、案例、創業成功者的現身說法,圖文並茂、感染力極強,讓你不得不信。
當然,這些“成功案例”有多大真實性,一直飽受爭議。例如去年的“年度演講”列出的一個折扣零售商的資料,就被零售行業的朋友群嘲,就連熟悉零售行業的風險投資人都忍不住出來吐槽了。至於今年的“年度演講”又有多少水分,我沒有統計過。不過俗話說得好:當你在房間裡發現一隻蟑螂時,至少已經有上千只蟑螂在角落裡安家了。“嚴肅且多疑”的專業人士,應該不會把那些PPT裡的案例太當回事。
問題在於,不是所有人都“嚴肅且多疑”的。對於許多民企老闆而言,總歸要找到業務新方向,總歸要換一條賽道繼續內卷。其中有些人是意識不到這些案例的水分,有些則是意識到了但不當回事——此時此刻還能有什麼更好的選擇嗎?只要是成功的企業家,不管成功的程度多高,肯定在歷史上的某個時刻“過度樂觀”過,上帝也報酬了這種“過度樂觀”。那些“過度樂觀”卻又沒得到上帝報酬的,就不會出現在企業家行列裡,這就是所謂的“倖存者偏差”。某位財經大V敏銳地抓住了這種“倖存者偏差”、在此基礎上提供內容,可謂深通人性,他不賺錢誰賺錢?
不過對於普通打工人來說,就是另一個故事了。不止一個打工人朋友跟我吐槽說,他們最害怕自己的老闆(不管是真正的大老闆,還是部門或團隊的小老闆)去聽財經大V的正式演講了。因為老闆們回來之後,總會深有感悟,然後就拿出各種方案折騰下面的人——這還算好的。有些老闆更誇張,會在內部傳達財經大V的精神,要下面的人自己據此想方案折騰自己,即所謂“發動打工人熬打工人”……
結果就是,財經大V收穫了真金白銀,老闆收穫了心理按摩,只有打工人受傷的世界達成了。從理論上講,打工人被折騰是需要消耗公司資源的,例如加班費;可是當前就業形勢不太好,就算老闆不出資源,打工人一般也不敢不從。等於說老闆(夥同財經大V)把自己的心理壓力以免費的方式轉嫁給了打工人!
我從2020年起就不再打工了,所以沒親身經歷過這種折磨。不過我還記得2018年底,我就職的大型券商的老闆,確實對全體員工做過類似的事情。當時有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名字還是不點了)的威望非常高,大家都認為它的力量源於它的企業文化,經常有各行各業的老闆去其總部“朝聖”。我的前東家的董事長、總經理就加入了“朝聖”之旅,據說還見到了對方的一號位,握手合影之餘,經受了一整天的、系統性的企業文化薰陶。

效果呢?坊間傳聞,董事長、總經理聽完那天的課,與對方HR主管抱頭痛哭,覺得自己之前白活了,早該在公司內部全面進行企業文化升級。於是,從當年11月到次年年底,我的前東家進行了長達一年多、浩浩蕩蕩、全面深入的企業文化大培(折)訓(騰)活動,其主要動作有:

  • 各部門依次進行為期兩天的企業文化培訓,使用那家網際網路公司的教材,從外部聘請專業講師,培訓結束了還要考試,考不過下星期繼續培訓。
  • 分析師和銷售甚至停開了一天的晨會,不研究資本市場了,專門研究企業文化。相信在券商工作過的朋友都知道這個分量有多重。
  • 公司HR體系全面改組,仿效那家網際網路公司,HR要插手業務甚至成為業務團隊二把手,如果HR做不到則予以撤換。
  • 對於新員工、基層員工,還額外設立了多個小團體講座,出勤必須達到一定比例,小團體內部要互相打分,分數影響轉正、提級和年終獎。

這一系列大折騰活動有沒有提升企業文化水平,我不得而知,只知道休息日減少了好幾個——所有培訓佔用的全是週末!你能想象在連續出差五天、身心俱疲、只想回家躺平的情況下,還被人拉到荒郊野外的酒店進行一天高度互動性的企業文化培訓,是什麼感覺嗎?由於當時在朋友圈吐槽的人太多,本部門HR不得不依次打招呼,要求大家刪除朋友圈或至少收斂一點。最苦的還是基層小朋友們,他們的小團體活動全部設在下午五點半以後,這就是不讓人好好吃飯、好好休息的節奏,唉……
神奇的是,從紙面上看,這番大折騰對老闆產生的“心理按摩”回報率極高。每個星期都有大量反饋報告從各個部門飛往董事長、總經理辦公室,告訴他們員工如何洗心革面、組織如何改善、企業文化如何建立起來了;貼心的HR會專門加上幾句吹捧老闆如何高瞻遠矚的話。而老闆付出的顯性成本,僅僅是外聘講師和培訓租用酒店多功能廳費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美中不足的是,金融業畢竟是一個高度成熟的行業,老闆畢竟也不是真老闆(其實是權力比較大的職業經理人),所以折騰被限制在了一定範圍內。如果換了一個貨真價實的名企,那畫面太美我不忍看……
更神奇的是,自從2020年下半年以後,各行各業的公司都不再搞這種大折騰了,因為那家網際網路公司進入了一個艱難的轉型期,坊間沒人再追捧它的“企業文化”了。說到這裡,我倒是要為它叫屈:當年的“捧殺”固然過頭了,現在的“罵殺”也沒有多少道理;站在客觀角度,它的企業文化和組織形式還是有值得學習之處的。不過這是另一個故事了,不在本文主題之內。
不知道上個週末,來自各行各業的老闆們聽完財經大V的“年度演講”,是不是已經對接下來該怎麼折騰自己的員工這件事情胸有成竹了?或許已經正式開始了?不,根據我的理解,老闆應該會先在休息日搞一次打雞血的動員大會,誓要達到讓全體員工“抱頭痛哭、深感自己白活了”的效果。他可能會拿著“年度演講”PPT,指著其中真實性高度存疑的資料,對著員工怒吼:“人家能做到這麼快的增長,怎麼我們做不到?到底差在哪裡了?”

那還用問,肯定不是差在老闆這兒了,更不可能是差在財經大V那兒。那就只能是差在員工自己不努力、不開動腦筋、光吃飯不幹活了。接下來要開部門會、團隊會、小組會,財經大V的PPT要人人精讀,從字縫裡讀出字來,然後由打工人自己拿出解決方案,自覺監督執行。拿不出來怎麼辦?下個週末繼續打雞血、繼續熬員工唄,反正為老闆提供情緒價值已經是打工人的無薪第二職業了,拒絕履行這個第二職業的人就會失去第一職業。

當打工人在週末的深夜,咬牙切齒地琢磨著財經大V的PPT,企圖從那些荒謬的案例和來歷不明的資料中找到“自我整改”的靈感時,大概會對著窗外的夜空罵上幾句粗話。此時此刻的夜空,大概會浮現出財經大V那張油光水滑、令人過目不忘的笑臉,嘴裡還說著熟悉的臺詞:

“再苦一苦打工人,罵名由我來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