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評為「今年最優秀的電影」力壓《奧本海默》和《芭比》,提前鎖定奧斯卡金獎,義大利女性電影《還有明天》拍得如何?一起看看電影話題優秀回答者@聆雨子 的回答吧~
義大利女性電影《還有明天》拍得如何?
|答主:聆雨子
看完這部電影,飄過我腦中的第一個修辭,竟是《金剛經》裡反覆出現的那句「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那句話的意思是:你用再多珍寶去供養、用再多心力和時間去拜佛,都比不上你悟透佛經傳遞給你的智慧、比不上你理解並踏上佛所指明的涅槃之路,因為,前者再了不起,也終歸是「世間法」,無論它回饋你的是壽命、財富還是喜樂順遂,那也只限於這個宇宙中的、生死輪迴內部的福報,而後者才是「出世間法」,才能導向究極的、徹底的、無餘的解脫,把你自己和眾生,永久地帶出苦海。
回到《還有明天》,它用幾乎一整部片長的誤會蒙太奇,製造出我們對女主角真正動機的理解偏差——為了追求自由和新生活,準備義無反顧地走出家門,拋夫棄女,捲起鋪蓋與真愛的男人私奔,一同去北方。
這一動機固然勇敢堅毅、惹人動容,但那只是一己、一時、一地的掙脫,是區域性的消極的反擊。
結果我們發現,她確實想要「追求自由和新生活」,她確實「義無反顧地走出家門」,但她的目的地,只是去投出一張票,在一場首次允許婦女參與的全民公決中,去表達自己對於國家和社會的態度。
握緊那張屬於你的選票,投下它,去重塑制度性的保障,去重新書寫世界的面貌與規則,那才能導向可持續的平等、積極的自救、結構性的建設、真正的解放,把你自己和所有女性,永久地帶出苦海。
於是,這另類的「最後一分鐘解密」,等於在淋漓盡致的小我與大我、不徹底與徹底的對照中,演繹了名副其實之「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何況,電影已相當巧妙地透過女兒這個角色及其遭遇的設計,以及那些很有特色的、把「慘劇拍成歌劇」的雜耍鏡頭——若干家暴場景裡故意使用浪漫溫馨配樂的、昨日戀愛時光重現的閃回——主動證偽了愛情這道看上去很美的光環,祛魅了「理想的婚姻和如意的郎君」對於改善女性處境所能建立的實際意義。
母親真正的下定決心,就是在親眼見到女兒擇定的好男人第一次露出一星半點猙獰面目之後、見到女兒在無法自拔的戀愛腦中把這份控制慾詮釋為深愛之後、見到對枷鎖的臣服正在以代際嬗遞的形態發生於一段新的名叫愛情的佳話之後。
與愛情同樣無效的還有財富,女主所近距離目睹的兩個有錢人的家庭——未來的親家和打針的僱主,其間的主婦都尊貴、奢華、珠光寶氣、不必從事體力勞動,但她們在丈夫和兒子跟前,也一樣沒有表達意見的資格。階級敘事會強化性別敘事的不公,但不足以扭轉和置換後者。
大概僅有的兩個相對幸運的女人,一個是布店老闆,一個是那位賣蔬菜的閨蜜,有趣的是,前者單身沒有丈夫,後者的丈夫是個二百五逗逼。
也就是說,在大環境沒有得到整體重構前,在鐵幕與成見沒有被推翻前,一切都只能是死迴圈,婚紗、鑽戒、海誓山盟、相看不厭,結局也只能是甘心情願被主宰和封鎖的一生。
「還有明天」這四個字,乍一看有些拖延症,再一看有些妄想症,但總歸,它指向的是未來。
女主的未來在「出門去投票」而不是出門去換一個老公,女兒的未來在「用八千里拉去讀書」而不是用八千里拉去買一件新婚紗。
這才是「還有明天」的正確答案。

歷史推進到今天,選票對人民而言,始終是最具有深意的發明,因為它始終是我們面對系統性權力盤剝時唯一的甲冑和盾牌,無論男女。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人民一投票,皇帝就發抖。
雖然,那可能是另一個故事了,雖然,美利堅選民剛剛用選票選出了地球上最爛的民選總統。
它用了無數偶然性做局,偶然邂逅的美國大兵和偶然替美國大兵撿起的照片,偶然獲悉的舊情人要前往北方的訊息,偶然收到的選票傳單,用無數偶然性阻局,偶然出現的死亡,偶然被發現和通報的死亡,偶然被無限延長的圍繞死亡的聚會,再用無數偶然性破局,偶然被騙過的丈夫,偶然臉盲沒看到妻子的丈夫,偶然跌落的證件,偶然沒被丈夫毀掉卻又被女兒撿起送達的證件。
偶然性並非值得讚賞的戲劇安排,但當無數偶然扭轉了無數偶然、無數被扭轉的偶然又被更多無數的偶然所扭轉呢?
偶然性的無限疊合,最後抵達了必然性。
我看到了很多顯性隱喻:比如守靈後吹滅的招魂燈。比如票箱前擦掉口紅。比如結尾居高臨下的俯瞰,以及用抿口紅的嘴形唱歌。
我看到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看到了這個國家曾取得過的有關電影的最高成就,致敬和引用的痕跡,片中幾乎無所不在。

當然,《還有明天》並非全無爭議,顯然,為了藏住這個最後一分鐘的懸念,為了把這誤導以閉環形態保持到結尾,電影必須把視角儘可能收緊、窄化,所以,儘管它做了很多「唯恐你不加以擴散、唯恐你不認同這個女性的困境正是所有女性的困境」之暗示引申,利用女主角每日週而復始的城市漫遊,串聯起並見證著街頭巷尾無數社會性細節裡的男尊女卑(雨傘維修店裡的同工不同酬、在市場上和廣場上不被允許與異性交談、服裝店裡的顧客嘀咕說女人的腦子裡都進了水、病榻上半癱的老父親還在得意洋洋講述毆打妻子的技巧……),且時不時讓牆上破舊的宣傳畫海報驚鴻一瞥,宣示一個呼之欲出的新觀念和新時代正蠢蠢欲動,但它依然只能在大部分觀感上,長期侷限於某種私人性的敘事裡。
這個私人性很好看、人物弧光畫得很充分、我們也能讀取出其中的代表意義和典型意義,但它畢竟一直行進在單個家庭內部與個體生活內部,這還是導致在最後大高潮解密的那一刻,讓這場勝利在公共屬性的層面、在「全體女性的偉大跨越」這個高度上,無法完全兌現其激越的快感。
所以會有一些深深代入女主角具體遭遇的觀眾,忍不住略略吐槽此片最終情緒出口的倉促,就像一個食不果腹的、行將就木的餓殍,忽然被告知「袁隆平發明了轉基因水稻」。
其實,是要在把歷史推向拐點的驅策中改寫全部的不公正,還是要先著力於自救、讓這具近在咫尺的肉身與靈魂開始活得像個人?這個問題一旦落入兩分法,它就是無解的。換而言之,作為集體的人類在前行,但作為本體的自己卻依舊無法被搭救,這之間的割裂,一個是現實中的理想,一個是理想中的現實,它們至少在看起來的當下,無法互為解決方案。
除非,你告訴我們,它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遊戲。
畢竟這不是一部爽文,要不然,直接讓美國大兵的炸彈丟在丈夫夜晚外出嫖妓的現場,豈不更加快意恩仇、善惡果報?

所以電影才會在長達兩小時的新現實主義風格之後,到尾聲部分卻如此急促地調取出象徵主義風格:你必須先把群體的投票視為個體處境改寫的一種符號,一種肯定會被達成、所以暫時無需講出的逃生路線圖。在女主與丈夫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對峙中(之前逆來順受的角色配比壓根不可能形成「對峙」),她站在了高位,她的身後和身側有群體。電影試圖用這個畫面說明一切,且讓所有關心「她今天回家會不會又要捱揍」的觀眾放心。
不要輕易忽視每一點火種,不要輕易丟棄每一絲信念。

答主@薄荷之夏176 認為這是一部遠超預期的真正的女性電影;
答主@思安說 分析迪莉婭的思想覺醒主要經歷三個階段。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更多精彩回答吧!
題圖來源:答主@聆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