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高階教師:初中的拉分王,在你想不到的地方

週一,大寶開學了。
這個學期很特殊,是他小學的最後一個學期,9月份就要開始上初中了。
從小學到初中的巨大變化,已經聽很多過來人“提醒”過了。學習科目逐漸增多、學習時長和壓力猛增、成績分化加劇……
這次在新加坡和兩位初中生媽媽聊天,又聽到更多的細節。在巨大的學習壓力之下,“提前學”已經成為中學學習的標配。
雖然,我依然不贊成,但是讓大寶一臉茫然、腦袋空空地進入初中,我更不放心。
正好,小學最後一個學期,學業壓力比較小,適度地提前接觸一些初中的學習內容,算是有效“預習”了。
到底哪些內容需要或者適合提前“預習”?得首先了解初中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今天,先來聊聊語文吧。

和不少過來人聊語文,我發現初中生家長們有個共識——教改之後,語文的重要性不減反增。
在這次加拿大插班學習中,大寶遇到不少初中生,他們也說上了中學,越來越發現語文是最難學的。
一方面,語文一直是所有學科的基礎,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幫孩子在各科學習中快速抓取關鍵資訊,深入理解知識點;另一方面,強大的文字表達能力也能讓孩子在答題時精準闡述自己的解題思路。
而且影響範圍不限文理科。
此外,還有語文學科本身的“拉分”屬性——語文試卷上,主觀靈活的試題佔比更高,不像理科答案精準固定,也不像英語有明確語法詞彙規則可依,語文對知識儲備、思維能力要求極高。
國家教育部原基礎教育司長、國家副總督學王文湛就曾表示:“今後高考主要考語文,英語要考兩次,數學降低難度,今後高考的區分度主要在語文。”

圖源:網路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某年北京中考,全體考生的分數都高到離譜時,該怎麼錄取?注意看下圖中我圈出來的部分:

圖源:網路

可以說,“學霸和學霸之間,比語文”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和小學語文相比
初中語文發生了“質變”
1.知識量暴增
“大語文”趨勢越來越明顯的今天,初中語文學習和考察內容十分廣泛。
圖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先以古詩文篇目為例。
我找到了2022年釋出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檔案顯示,教育部規定的“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數量是小學75篇,初中60篇。

圖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乍一看,好像是小學篇目更多,但小學共6年12個學期,相當於每個學期6.25篇,且都是古詩;而初中3年6個學期,平均每個學期要掌握10篇其中還包括20篇文言文。
這樣算下來,增幅60%,而且篇目更長更難,難度上升不止一點點,量變引起質變。

圖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2.考試更難,對能力要求更高
這種情況下,語文考試的難度也發生了質變,對孩子的能力要求也更高。
還是以古文為例。上面的課程標準具體到教材上,體現為初中課內必學的古文設定了39篇。
雖然區分了課內閱讀課外誦讀,但實際考查的時候沒什麼區別,都要求會背、會默寫、會鑑賞、會翻譯,能完成古文閱讀理解題。

圖源:2024北京中考語文真題
也就是說,孩子要能遷移課內知識點去完成課外古文的閱讀。
圖源:2024北京中考語文真題《小石潭記》是課內古文,《遊明聖湖日記》是課外的
這不僅考驗孩子對字詞釋義、語法句式的紮實掌握,更要求他們擁有獨立分析、貫通文意的能力,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探索,遠比小學時單純的背誦、簡單理解複雜得多。
此外,閱讀理解題的材料篇幅更長、作文也要寫更多字,這些對於孩子來說都是非常明顯的難度提升,需要我們提前打好預防針。
3.對其他學科的影響
語文變難,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會得到相應的鍛鍊。
逐漸提升的能力會影響到其他學科,包括依賴閱讀理解能力的歷史、道法,也包括數理化生。
因此可以這樣說,越到初中,越要重視語文,因為它已經質變成為了其他學科的“隱形天花板”。
圖源:unsplash
初中語文學習的重難點
之前老王和北京四中名師楊志剛老師對談時,問過兩個問題:考語文哪部分最拉分?哪部分最難?
當時,楊老師給出的答案很扎心:
如果只從分數的角度去看,其實語文的所有模組都拉分。
比如說,有些孩子基礎相對較差,每部分都比別人多扣一兩分,那整張卷子就是十幾分、二十幾分的差距,“整體就拉下來了”。
簡而言之,就是基礎薄弱的學生,處處拉分
同理,針對初中語文,我們可以這樣說初中語文所有模組(基礎知識、古詩詞+文言文、現代文、名著閱讀、作文)都是重點。

圖源:公共圖片庫
而難點,單獨從文字難度的角度去評判,楊老師選擇了三個部分:文言文、古詩詞和作文。
對應初中語文,難點略有不同,下面我把難點與三個年級一一對應,方便大家理解。
初一:古詩文難度大,扣分多
初一是初中學習的起步階段,雖然課程內容相對基礎,但由於古詩文和文言文的難度上來了,不少孩子會覺得壓力山大。
特別是文言文,如果小學階段沒有打好基礎(比如日常誦讀古文、培養文言文語感),面對大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以及文言文實詞等,很快就會落下進度,考試吃虧。
當然啦,這個階段的閱讀理解題難度也很大,主要就是因為孩子剛從小學升入初中,還不適應初中的強度,都需要提前準備、及時調整。
初二:議論文、說明文寫作
從小學步入初一,作文難度雖有提升,但還算循序漸進。難點在初二。
小學作文,孩子只要把事情敘述清楚,沒有太明顯的病句,加上真情實感就能獲得不錯的分數,字數要求也不過三四百字。
到了初一,老師會讓學生注重結構和簡單的表達技巧,字數要求提到了500字以上

圖源:網路

初二的要求則是600字以上,看起來只比初一多了100字,但評分時,老師對寫作技巧和思想深度的要求是大幅提高的,要求更有力的觀點,更清晰的條理。
圖源:網路
尤其涉及到議論文和說明文寫作,各有難點,孩子論據支撐不充分或是知識面不夠廣,都會造成文章的層次感不足,離“一類文”越來越遠。
初三:積累不夠,整體水平跟不上
就像前面我說的,語文這門學科對積累的要求很高,短時間難有太大提升。
而初三這個最後衝刺階段,前期積累的問題也會在此時一起爆發
前期基礎知識不紮實、閱讀量不夠、古詩文理解不透徹、閱讀理解踩不中得分點、作文找不到思路,就處處是漏洞,導致語文成績和其他同學進一步拉開差距……
圖源:公共圖片庫
初中語文學習常見的“坑”
誤區一:跟著校內學就足夠
很多人認為,既然孩子每天都在學校上語文課,語文需要掌握的內容又這麼多,那課內學習+老師佈置的作業就夠用了,把課內學透就好,家長不需要再做過多的干預。
學透課內固然沒錯,但實際上,初中語文的知識量和深度較大,僅靠校內最多能達到一般學生的水平,提升有限。
這是因為,隨著孩子年級的升高,語文考試考察的內容會越來越“校外”。
年級高了,課堂內容只是知識的冰山一角,很多重要的課外拓展知識需要補充和積累,如果只掌握校內學到的內容,連考試都應付不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有些校內老師在教學上會更側重應試,忽略了素養和思維的培養,孩子的應試技巧有了,文學素養卻不足,後續不足以支撐高中的內容。
因此,我們必須要校內外並重,引導孩子全面發展
圖源:網路
誤區二:多刷題就能提分
很多家長信奉“大力出奇跡”,語文成績不好,就讓孩子多刷題。
雖說刷題確實有些幫助,但我認為語文這個學科,刷題的回報比應該是最低的。
甚至可以說,只刷題,沒有充分的理解和思考,基本無法提高語文能力。
尤其是閱讀題,無論是文言文閱讀還是現代文閱讀,孩子即使讀懂了文章內容,也會因為缺乏深度理解和批判性思維而失分。
這也是我常說的觀點:能力比刷題更重要,習慣比成績更值錢。

圖源:公共圖片庫
誤區三:初三再突擊學語文也來得及
相信同學們都在身邊聽說過類似的故事:“某某孩子初三才開竅,本來考不上高中,結果考進XX名校……”
我相信這樣的孩子真實存在,但我也相信,這只是少數的幸運兒
因為就算只考慮語文這一門,短期突擊的作用就非常有限,無法讓孩子取得理想成績。
因為語文太重視積累了。
舉個例子,名著閱讀版塊,之前很多家長學生都不把名著當回事,現在它在語文考試中的地位一升再升,今非昔比了。
每學期兩本必讀名著一共12本,考試要考,而且考得精細。
不僅要求掌握細節,還要站在宏觀視角理解全的脈絡和立意,同時要能夠透過閱讀學習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圖源:2024北京中考語文真題
研究真題也能發現,不達到上面的要求,題目很難拿分。
試問,初三一年,夠讀幾本名著?

圖源:公共圖片庫
此外,我們容易陷入的誤區還有“作文背範文就行”“報個班就能提高成績”“孩子讀的書夠多初中就沒問題”等等,都是在引導孩子時要避免的。
歸根結底,我們需要對初中語文有更深刻、更細緻的瞭解,才能幫助孩子從深度理解、長期積累和能力提升等方面入手,真正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
再說到底,語文這樣重積累、靠沉澱的學科,想要到時候孩子學起來不費力、不拖後腿,還是要提前佈局,在日常多下功夫。
我會讓大寶在六年級下的時候提前接觸,就是希望他能提前適應語文難度的變化,在小學到初中的過渡階段,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積累提升。
至於“提前學”、課外補,這些被詬病的“內卷”手段,我們換個角度看,也許態度和做法就變了。
TED播放量最高的演講,是肯·羅賓遜爵士(Sir Ken Robinson)的《學校如何扼殺了創造力》。
在18分鐘的演講中,他富有邏輯又很幽默地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事實我們所有人都具有與生俱來的驚人天賦,但是當我們接受過太多教育後,卻無法找回這些天賦了。
換句話說現在的教育體制、學校正在扼殺孩子的天賦、天生的創造力。
我們對學校的諸多不滿,很多隻是表面現象。學校教育最根深蒂固的問題,實際上是它的一刀切、標準化。
公共教育,這個工業革命催生的“新事物”,是為培養適應工業化生產需要的“標準化”人才出現且存在,事實上,它非常成功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
從另一個角度看學校教育的標準化,它是為所有孩子託底的,提供的是基礎的教育資源和服務,很難照顧到每個孩子的個體需求和特性。
這個“因地制宜”的責任必然要落在家庭教育上。想通這一點,我們再看“提前學”“課外學”態度和做法是不是就變了?
不是要人家學(補)什麼我們就跟著學(補)什麼,而是一
圖源:公共圖片庫
部分圖源自網路,侵刪
參考資料: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
2.2024北京中考語文真題
3.部編版語文教材

也許你還想看看

【孩子最大的恐懼】

喜歡記得點亮小紅心

川媽說說
大寶的語文一直學得不錯,得益於他持續大量的閱讀。朋友經常會問,怎麼能讓孩子像大寶那樣熱愛閱讀?不愛看書的孩子怎麼辦?沒有時間閱讀的孩子怎麼辦?
當然,最好的選擇還是孩子愛上並投入閱讀。如果實在抗拒或者沒有時間看書,退而求其次可以“聽書”。大寶看書累了,他就換成聽書;晚上睡覺前,他一般也會聽會書。昨天晚上,他聽著《明朝那些事》睡著了(其實書他已經看過好幾遍了)。
這兩個月,他還經常聽的一個內容是《饅頭大語文·初中版》,主要涵蓋的內容是文言文和名著解讀。原以為有些枯燥的內容,他竟然聽得津津有味。我自己聽了發現確實很有趣,於是開始帶著二寶聽小學的內容,她也很喜歡。
年前提前給大家透露了一點,說是想把饅頭大語文推薦給大家。內容好這一點早就確認了。因為臨近過年,優惠方案剛剛和品牌方談妥,很不錯很不錯。感興趣的同學明天來看看詳細介紹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