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再高一公分

這是一個稍顯「恐矮」的時代。恐懼的原因太過複雜,沒有受訪者能夠完整總結。可以肯定的是,有些時候,這種恐懼來自家長的生活經驗。
必須要做點什麼,一些家長想。讓孩子補營養、多運動、喝中藥、早睡覺,或者採取更直接的方式:注射生長激素。
網際網路上的部分「追高」記錄裡,打針的孩子一年能長「十幾公分」。而關於生長激素的副作用,比如血糖升高、甲狀腺功能失調等,學界和坊間還沒有定論。
為此,打或不打生長激素,家長們在誘惑與忐忑中糾結。
對他們來說,「追高」並不只是追求物理意義的高度,好像也是為孩子追求未來。——按這些家長的經驗,矮個子的人生,似乎要更難一些。
文|馮雨昕
編輯|楚明

1

從兩三歲起,女兒小瑋好像就一直比同齡人的個頭低些——只不過,頭幾年,媽媽鄧柳沒有很注意這件事。
直到小瑋上了小學後,「個頭低」具象化了。每次列隊放學,她總是一排人裡最小的那個,比中等身高的同學至少矮半個頭。別人家孩子一年長五六釐米,她長二三釐米。她自己也慢慢有了身高意識。有一天,她主動和鄧柳提起,自己的個頭在班裡是墊底。
鄧柳的擔憂從此開始:小個子幼童會被誇「可愛」,而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身高的不足是否會影響她的自信心?
為了孩子長個,鄧柳採取了三種措施:替小瑋安排跳繩、游泳和網球的課程,每天給她喝牛奶,確保夜裡10點前入睡;作為廣東人,到處打聽方子為小瑋煲湯,都是別人口中「促生長的」「能長高」的湯;頻繁地去內分泌科就診,測骨齡、測性發育程度——小瑋都沒有異常。
頭幾次問診,醫生就向鄧柳展示了一張女童身高百分位曲線圖,7歲的小瑋身高剛過113釐米,將將高於3%(P3)的曲線。這意味著,100個同齡女孩裡,只有大約3個比小瑋矮。後續兩年的監測中,小瑋的身高浮動在3%(P3)至10%(P10)的曲線之間。醫生預測,小瑋未來的身高大致155釐米。鄧柳高160釐米,丈夫則是175釐米,根據遺傳身高的計算公式,小瑋的身高原本應在161釐米以上。
9歲時,小瑋在深圳兒童醫院做了生長激素激發試驗,終於得出結論,她的矮小是由於缺乏生長激素——一種腦垂體前葉分泌的、主導兒童生長的肽類激素。
和小瑋不同,洋洋從小是「中高個」。10歲時,洋洋猛長了一陣,到了145.5釐米,比班上絕大多數同學都要高。然而,不久後在武漢同濟醫院的一次體檢中,洋洋被查出骨齡偏大2歲。用通俗的話來說,他的身高標準應參考12歲的男孩。而據醫學統計,一半以上的12歲男孩會超過151.9釐米。
媽媽舒平後來猜想,可能是洋洋吃了太多激素飼養的雞,也可能是孩子太愛吃零嘴,體重早早過了一百斤,這種種原因導致他早熟、骨齡「超跑」。準確的溯因已很難做到,主治醫生和她說,按洋洋那時的骨齡和身高推算,他的最終身高是168釐米。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茅江峰向我們介紹,性激素和生長激素,分別決定了孩子生長的「天花板」和「速度」:性激素分泌的多少,會影響孩子發育的早晚,換句話說,影響孩子生長時間的長短。性激素分泌過多,孩子發育早,就早「躥個兒」,早停止生長。發育晚,則總體長個子的時間被拉長。生長激素則作用於肌肉、臟器和骨骼,為人體增長肌肉、改善代謝,也會在人體骨骺線關閉前,促使骨骼生長。對兒童而言,生長激素水平高,長個兒的速度就快。反之,若生長激素缺乏,則生長緩慢。
不論是早發育還是生長激素缺乏,都有可能導致孩子的身高不理想。苦思之後,上述兩個家庭決定聽從各自主治醫生的建議:如果想要改善孩子的矮小狀況,可以注射重組人生長激素,再「追一追個子」。
據資料,早在1944年,透過解析氨基酸序列和分子結構,華裔學者李卓皓成功在體外化學合成出人生長激素。1985年,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大腸桿菌包涵體技術表達的重組人生長激素用於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症(GHD)的臨床治療。隨後技術迭代,FDA又批准其治療Turner(特納)綜合徵、小於胎齡兒、特發性矮身材等多種疾病。上世紀80年代末,利用大腸桿菌分泌表達技術,國內外的生物製藥企業陸續產出第5代重組人生長激素,投入臨床,沿用至今。
據智研瞻產業研究院資料,2024年中國生長激素行業市場規模為138.62億元,到2031年預計達到223.32億元。
儘管學界和坊間仍有關於其副作用的討論與爭議,生長激素已然成為許多家長心中的「治矮」良藥。

圖源視覺中國

2

注射生長激素是什麼樣的感受?
有受訪者形容,用傳統針管或是電子注射筆,配極細小的針頭,紮在肚臍旁、手臂或大腿上。全程不到1分鐘,很多孩子都可以自己打。針扎進皮膚,像被蟲咬了一口,或是比蟲咬更輕、更沒有痛感。只在推藥劑時,感到微微涼意。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重組人生長激素有短效粉劑、短效水劑和長效水劑三種。幾種激素的作用原理和天然生長激素一樣,短效劑需每日注射,長效劑每週注射一次。被注射者體重越大,單次注射劑量越大,則成本越大,且水劑比粉劑貴,長效的比短效的貴。原則上,除了被定義為病理性矮小的、身高低於P3曲線的,其餘患者用藥都需自費。
鄧柳家選擇了短效粉劑,月均用藥花費2400元左右。這已是一個較低的數字。社交媒體上,「一年花10萬」的生長激素注射家庭比比皆是。
舒平給兒子洋洋打了33個月的短效水劑,花了55萬元,「一輛奧迪A6次頂配」。一支藥1100元,洋洋的體重大,只能用3天。她每月一次性開10支藥,就是1萬多元花出去了。
短效劑要每日注射,他們過著「藥不能停」的生活,去哪兒都揹著藥。藥劑需冷藏儲存,外出旅行,舒平就只訂房間有冰箱的酒店。有一次去斐濟旅行,要在香港轉機,整個行程將近12小時。她在保溫包裡放了五六個冰袋,一路冰著藥劑。
醫生建議,注射生長激素的同時,要配合運動。洋洋因此被要求每天跳繩1000個、快走半小時。此外,孩子在夜裡10點半前進入深度睡眠,可以讓生長激素更好地分泌與作用。舒平就規定洋洋9點半開始洗漱、打針。過了9點半,哪怕還有作業也不許做了。必須早睡,即便過年也是如此。打針近3年裡,洋洋沒有守過歲。

女孩在操場跳繩鍛鍊。圖源視覺中國
其實,早在醫生告知前,舒平就從朋友那裡耳聞過這種藥物。她說,洋洋的班裡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在打生長激素。開始帶洋洋看生長發育科後,舒平發現,門診的火爆遠超想象,烏泱泱全是人,大多是青春期的男孩、女孩與他們的家長,「不託關係,根本掛不到號」。醫生們從下午2點半開始上班,看到晚上六七點是常事。
茅江峰2001年進入協和醫院工作,起初,一趟門診就一兩位病人要打生長激素,且都是病理性原因,比方說小於胎齡兒。2010年以後,「一股風潮突然刮起來了」。來門診的人,三分之二想打生長激素,其中多數孩子在生理上是健康的。生長發育門診也從大城市一路向下,慢慢地,連縣級醫院都能開出生長激素了。
茅江峰分析,這背後有多重原因。早年,生長激素都是進口的,「流行一種說法,100塊錢能夠疊多高,身高就能長多高」,許多家庭用不起。新世紀後,國產激素逐漸被推廣開,目前最便宜的粉劑,每月花費兩三千元,家長們咬咬牙就上了。
另外,原先知道打激素能追高的人少,往後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全國各地的家庭湧入茅江峰的診室,常有人自稱是熟人推薦。茅江峰再一問,發現同一個班裡,最矮的3個孩子都來過自己這裡。
他接診過的最遠的家庭來自加拿大,是一戶華人家庭,父母都是中等身高,認為女兒偏矮——已經來了月經了,只有149釐米高,預測身高不超過160釐米。他們在加拿大當地看了兩三年,沒用藥,也沒什麼效果,只好不遠萬里飛回北京求治。這家的女兒如願用上了生長激素,他們與茅江峰約定,每半年回國複查一次。他們希望女兒至少能長過1米6。

孩子在打籃球進行體育鍛煉。圖源視覺中國

3

根據適應症標準,重組人生長激素應該用於身高低於P3曲線的兒童,即一百名兒童中最矮的那三個。對照到成年身高,則是女性不超過150釐米,男性不超過160釐米。然而,多位受訪的醫生說明,在實際診療中,「低於P3的未必都來打,高於P3的未必都不打」。包括洋洋和小瑋在內,超適應症用藥並不少見。
袁曉勇是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在他的觀察中,「來看病的,10個孩子裡只有一個沒到P3線。」就診最多的孩子集中在P20到P30線之間,也就是比中位數身高低兩三釐米。偶爾甚至有中等偏上的男孩、女孩求診,要麼為了加入籃球隊,想確保自己長過1米8,要麼想考藝校,最好能高過1米7。
有些家長進入診室,第一句話就要求打生長激素,茅江峰一看檢查報告,孩子不缺生長激素、不超骨齡,身高也到了大眾水平,壓根無需治療。有父母會為此吵架,「媽媽想打,爸爸說不打也有平均身高,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去打?」有的孩子發育晚期才來看,一查,骨骺線閉合了,打不打激素都於事無補,家長就在診室裡哭。
「勸導」成了一項重要工作。袁曉勇有一套應對家屬的說法:「我每回都和患者說,高和矮是相對的、主觀的,而且身高預測只是預測,誰能保證孩子將來長多高?哪怕男生只有1米6、女生只有1米5,也都是正常身高,離病理意義上的侏儒症也還遠著呢。既然正常,能不用藥就不用藥。」茅江峰會用名人舉例子,拿破崙是不是不算高?這影響他的成就了嗎?
多數家庭能夠被勸退。曾經也有偏執的家屬不肯離去,在茅江峰的診室坐到晚上9點,求他開藥,最後被保安請了出去。有個男孩預測身高173釐米,父母嫌不夠,非要打針。茅江峰沒同意,後來聽說這家人又找別的醫生去開藥了。
這是一個稍顯「恐矮」的時代。恐懼的原因太過複雜,沒有受訪者能夠完整總結。可以肯定的是,有些時候,這種恐懼來自家長的生活經驗。
1米56的安娜從北外畢業時,想做外交工作,卻發現報名條件上要求女性必須高過1米6。後來相親,有位男士聽說了她的身高,還沒見面就婉拒了。1米6是個美夢,安娜希望在女兒身上實現。女兒出生不久,她就海淘助力生長發育的保健品,研究嬰幼兒的營養搭配。但女兒總比同齡人矮半個頭左右。10歲時,女兒1米38,去北京兒研所做了身高預估,成年身高大約是1米58,似乎只能打針。

圖源劇集《校對女孩河野悅子》
Cara身高1米54,和安娜一樣,她懷疑自己因為「太矮」,錯失過一份文員的工作。「個子矮」像個難以定義的「bug」,「你說不清它給你帶來了什麼壞處,但你很容易把生活裡的壞事歸咎於它」。她一度祈禱這個遺憾不要出現在女兒身上,直到女兒10歲時,預測成年身高為155到157釐米。
1米57勉強可以接受,但假如是1米55呢?Cara想為女兒排除這個可能,因此想到打針。
身邊的女性朋友普遍有1米6左右,1米52的舒平,總在仰望幾乎每一個人。剛滿18歲她就開始穿高跟鞋,買衣服總是困難,S碼都顯大,常常需要裁短。她自評,她的長相、學歷、家境、工作都不差,「但總有一種不自信」。她談過的男朋友沒有低於1米74的,她期待有一個「至少中等身高」的孩子。
兒子只一兩歲時,她就送他去遊樂場玩,做跑跳、摸高的動作。她每月在牆上為他畫線量身高,從3歲起幾乎每年都帶他測骨齡。早幾年,一切正常。直到10歲那年,兒子骨齡「超跑」兩年,預測身高168釐米,「天都塌了」。
她向我們描述,這是作為母親才能體會的心態。她一直覺得自己的身高「會拖孩子後腿」,因此更努力地關注、管理孩子的身高。兒子確診骨齡「超跑」後,她在3個月裡經常失眠,認為是自己的疏忽導致了孩子的異常。於是,她將打針視作最佳解法,也視作母親對兒子的一種補償。

圖源劇集《小歡喜》

4

在診室裡,除了「能不能打生長激素?」以外,最多被問及的,是「生長激素會不會有副作用?」
這同樣是一個難以打包票的問題。
按茅江峰的醫療經驗,本就肥胖或有糖尿病基因的患者,在注射生長激素後易出現血糖升高的問題。如患者甲狀腺功能本就有問題,開始注射後,或許甲狀腺會難以代償,出現甲減問題。但這都屬於「屋漏偏逢連夜雨」,他強調,健康、正常的孩子,在適量注射的情況下,一般不會出現血糖和甲狀腺的問題。
此外,在生長激素的作用下,人體細胞「一變二,二變四」,促進骨骼或肌肉生長的同時,也會刺激體內已存在的腫瘤長大。茅江峰認為,這是生長激素可能的副作用中最值得重視的一項。但這並不意味著,生長激素會無中生有地變出腫瘤——只要在開始注射前做充足的檢查,這項風險是可以規避的。
茅江峰的同事、協和內分泌主任醫師潘慧在他的書中提到,他曾接診一個注射3個月生長激素後失明的孩子,體檢查出下丘腦垂體區域長了一顆2釐米的腫瘤。這顆腫瘤先前影響他的生長激素分泌,導致他個子矮小,又在注射生長激素的刺激下不斷增大,最終壓迫到視神經。「有些不太負責任的醫療機構,大夫可能會不由分說就給孩子進行生長激素治療,導致生長激素濫用的情況非常嚴重。」潘慧寫道。
茅江峰說,現在在協和醫院要開出生長激素,患者都必須先接受血糖、肝腎功能、甲狀腺功能及全身腫瘤排查等常規檢查,符合標準的才能給開藥。患者開始注射生長激素後,會被建議每3個月做一次全面體檢,監測胰島素、血糖和肝腎功能等指標。
即便風險相對可控,他依然會勸幾乎每一位家長,「能不打就不打,風險再小,何必冒險?」

孩子在進行血糖監測。圖源視覺中國
10年前,因為「半年內鞋子的碼數沒有變大」,四年級的秦生被母親帶去西安一家醫院,檢出生長激素缺乏。在母親的要求下,他打了3年短效粉劑,最終長到了1米75。從六年級開始,他經常身體浮腫,上中學後,腦袋變得昏沉混亂,體檢得知自己得了甲減。至今,他還在服用優甲樂控制症狀。
但他還是慶幸自己打了針,他的母親有1米7,但父親只有1米65,他想過,只靠遺傳,自己大機率是長不高的。父親沒有和他明說,可他知道父親很不滿意自己的身高。因此,再給他一次選擇的機會,他「一定還是要打」。對他來說,和「那一點點副作用」比起來,「長高更重要」。
舒平的兒子洋洋注射生長激素期間,尿酸超標過一次,吃了藥降下來;胰島素一直偏高,打完33個月停藥後,才逐漸恢復正常。
一個難以迴避的事實是,他們家有癌症家族史,舒平的母親和丈夫都曾患癌化療。這是否意味著兒子患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增加?是否為注射生長激素提升了風險?舒平不否認這些,但她有另一種考量:如果兒子本該在70歲爆發癌症,打了針,他提前10年生病,那麼他是否至少好好地過了前面60年?如果不打針,兒子以168釐米的身高生活60年,她不能確定,「一輩子個頭矮帶來的自卑,和60歲生癌症,哪個帶給他的傷害更大?」
舒平對打針抱著最低期許:哪怕兒子從預測的168釐米提高到170釐米,多2釐米,就是「賺了」。
站在兒子的角度,身高的「peer pressure(同儕壓力)」也迫使她堅持這個決定。在她的觀察中,兒子的班裡,「1米8的男生一抓一大把」,最矮的男生也有1米74。女孩長到1米65「不算高」,似乎普遍能到1米68。
Cara有類似的感受。好幾次,她帶著女兒在小區散步,「突然有個大高個兒衝過來」。一問才知道,是彼時五年級的女兒的同學。班裡的學號按身高排,女兒的學號從兩位數慢慢掉落至個位數,最後變到了02號,「以前比她矮的人,一天天都長過了她」。
在單位聊起女兒打針,有兩個同事悄悄告訴Cara,自家孩子也在喝中藥「追高」。社媒平臺的演算法忽然給她推薦大量的「追高」賬號,有像她家那樣為孩子打針的,也有透過管理孩子的飲食和運動,奉行「綠色追高」的。
在網際網路上搜索「身高焦慮」,可以發現許多「孩子越來越高」的案例:有人說,11歲的女兒還在看《小馬寶莉》,但身高已長到1米72;有人說12歲的外甥高1米7,被攔著不讓進兒童樂園……
在受訪的醫生們看來,這樣的案例不具有普遍性,或者只是個別孩子長得高,或者是因為營養過剩、生活習慣等原因導致孩子性早熟,「躥個兒」早,顯得高。
但不少醫生也承認,P3的適應症標準在現代社會有些低了,「假如女孩只有1米5,上飛機,可能連行李架都夠不上——必須到這種程度才給治療嗎?」對普通人而言,似乎「女的165左右,男的176左右」,才是理想的、方便生活且符合審美的身高。
抱著理解家長的心情,在茅江峰的診室中,治療門檻降低到了P10曲線,即女孩預測成年身高不到155釐米,男孩預測不到166釐米。在這個標準下,缺乏生長激素的可以打針,不缺但是沒長到P10的,如果體檢透過、身體允許,也可以打,因為他們在社會意義上「矮了」。
茅江峰說,他會明確告知這部分家屬,「按原則,P3以上不需要治療。對我來說,最好是不給你們治。但是想想看,一個女孩只1米5出頭,是有點不夠。」家屬們則會拍著胸脯向他保證,自己千里迢迢進京看病,絕不是為了找醫生麻煩,「唯一的心願就是孩子的身高可以再高一點點,哪怕再高1公分」。

圖源視覺中國

5

洋洋從10歲開始注射生長激素,共計打了33個月,身高從最早的146.3釐米長到了174.6釐米;停針半年後,長到了178釐米。舒平對兒子洋洋的身高已經相當滿意。洋洋又去籃球集訓了4個月,最終長到了182釐米。簡直可以算是驚喜。
舒平羨慕兒子。上世紀90年代初,父母曾帶她去重慶看醫生,花了小1萬塊錢給她喝中藥,想再拔一拔高。這錢打了水漂。她後來知道,彼時她已經來了月經,從科學的角度說,介入太晚。而如果她早幾年有打生長激素的機會,她會毫不猶豫地打。她想象,高一點的世界一定不一樣。
兒子長高後,有一回,自上往下地衝著她的頭頂比劃了一道,說,你看你就這麼一點。她很嚴肅地批評了他,「我說你不能這樣不尊重比你個子低的人,不能用你的長處去笑別人的短處。」身邊不少人向她請教孩子的生長秘籍,她會坦誠用了「科技與狠活」,「哪怕對未來的親家,也會實話實說。」
在她看來,注射生長激素和正畸、戴OK鏡一樣平常、合理,是經濟條件尚可的父母的愛子之計,為的是孩子的未來。
小瑋至今打了一年半的針,長了16釐米,目前身高147釐米。過去,她沒有向鄧柳抱怨過自己太矮小,但是長高速度加快後,鄧柳覺察到了她的興奮。小瑋時不時會對她說,自己最近又長過了哪幾個同學,自己的個子向班級「中下」水平靠近,終於不再是那個身高墊底的人了。
鄧柳在社媒上分享了小瑋的追高記錄,「至少一兩百人」私信她,很多人上來就問她,去哪裡可以打針?有的家長拉著她聊了半天,她一打聽,對方孩子不到1歲。家長覺得,和「同月齡」的其他孩子比,自家孩子「短了點」,因此問,要不現在就開始打針吧?
她勸他們,先排查其他疾病,「比方說哮喘、咽喉肥大,都會影響睡眠,從而影響身高。就算沒有疾病,孩子的營養、運動、作息狀態是不是都良好?」如果萬般方法都試過,還是對孩子的身高不滿意,那麼只有一條路,去正規醫院,遵醫囑。
鄧柳自認不是生長激素的擁躉,她只是「相信科學和科技」。她打算再讓小瑋打1年半的針,打到160釐米就停針。
在生長發育門診工作久了,茅江峰越來越覺得,大自然是神奇的。
他遇到過爸爸媽媽都個子老高,兒子體檢無異常,但預測只有173釐米——他覺得大自然有它的規律,大部分人會往著平均身高走,父母偏矮一些,孩子可能就偏高一些,父母偏高一些,孩子就偏矮一些;如果高個兒和高個兒一定生出更高的個子,「人就長到天上去了」。
他還認得一位男性患者,預測身高168釐米,按他的原則是不給打針的。但這位患者打了兩三年的針,最終身高卻仍然是168釐米。他也說不上來,注射生長激素為什麼對這位患者無效,就像很多時候他無法向家屬百分百準確地回答一個孩子為什麼長不高一樣。
他經常寬慰家屬,追高一定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儘量讓孩子「偏瘦不偏胖」。每天運動1小時,不用管做什麼運動,撒開玩兒就是。保證睡眠,10點前入睡。這些都做到了,能不能長高,長高1釐米還是10釐米,「得問上帝」。
而注射生長激素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就更要慎重考慮。「對於身高本來就正常的人,沒必要治。就像你一門課考60分,報個課外班補到90分,這很好。如果你本來就89分了,上再多課也就90分,這值得嗎?」茅江峰說。
看過太多圍繞身高的期待與失落,他自己反而看得很開。他女兒第一次來月經時153釐米高,他算了算,她未來能長到大約159釐米。沒人能保證她長過160釐米,但不要緊,159釐米也很好。他沒有讓女兒接受治療。

圖源劇集《Mother》
(應受訪者要求,除茅江峰、袁曉勇外,其餘人物人名為化名)
參考資料:
[1潘慧.協和專家說長高:讓孩子多長10釐米.[M].
[2張欣.老聽說生長激素,這個東西安全嗎?[N].澎湃新聞.
[3聶一洲.百億長效生長激素市場風口已至,維昇藥業衝刺港市,成為新晉稀缺標的[N].智通財經
[4胡香贇.明星也逃不過孩子的「身高焦慮」,支撐起百億生長激素市場[N].36氪
盧晨,倪曉燕,秦建東,等.人生長激素的發展、應用與研究展望[J].生物學雜誌,2020,37(05):103-107.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人物》公眾號,不僅會收不到我們的最新推送,還會看不到我們精心挑選的封面大圖星標《人物》,不錯過每一個精彩故事。希望我們像以前一樣,日日相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