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這15本書,你就不會錯過2024年的科學之美|2024“最美科學閱讀”榜單釋出

“最美科學閱讀”榜的評選工作已經步入第11個年頭。今年我們依然秉持著為讀者精心挑選最具代表性科普讀物的初心,為大眾呈現了一場科學、歷史與技術交織的美宴。在本期的榜單中,我們可以看到被譽為“碳女王”的女性科學家,她長期專注於不受關注的研究領域,散發著對新領域點燃希望的美。我們還看到晦澀難懂的量子計算及量子資訊問題是如何被諾貝爾獎得主一一拆解,這是一種化繁為簡的美。我們也能跟隨生物學家一起克服不可能,實現狐狸的馴化,這透露的是一種理想與堅持的美。在其他故事中,我們還能看到身邊隨處可見的真菌,以及被困在大科學裝置中的粒子。從某種意義上,這是一種跨越距離與尺度的美。
“最美科學閱讀”年度榜單
——————————————————
《“造人”硬核指南》
作者:邁克爾·班克斯
譯者:李存璞
出版:中信出版集團·鸚鵡螺
當一位行走在物理學前沿的科學記者榮升為兩個人類幼崽的老父親,他會如何理解這段特殊的人生歷程?從精子能在黏稠液體中前進的流體動力學秘密,到成功分娩一個胎兒需要子宮施加多少牛頓的力,再到暴風哭泣的嬰兒聲帶其實是一個看似隨機,但實際上卻存在一定規律的混沌系統……作者用清晰明快的筆觸,記錄了生命從孕育到成長過程中關鍵的生理學過程和物理學解釋,為“繁衍”這幅繁複的生命畫卷添上了規律之美,令它散發出了學科融合的迷人光芒。不論你是否有興趣或已經成為父母,它都能讓我們感受到構造一個新生命的神奇與力量。
《馴狐記:西伯利亞的跳躍進化故事》
作者:李·杜蓋金 柳德米拉·特魯特
譯者:孫思清 柯遵科
出版:商務印書館
20世紀50年代,一位大膽而富有遠見的科學家冒險啟動了一項前所未有的實驗:他想在狐狸身上重現狼馴化成狗的過程。當代代選育出的小狐狸第一次搖起尾巴,小聲嗚咽著在飼養員腳邊打轉時,它們不僅正在揭露馴化背後的秘密,還將在未來帶來關於人類演化的啟示——畢竟從本質上說,人類也是一群被馴化的猿類。直到今天,這項實驗依然影響和支援著大量關於動物行為學、馴化和遺傳學的研究。而這場由一群科學家用自己的理想、智慧與堅持,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搭建出的科學童話,今天讀來依然令人動容。
《光子之舞》
作者:安東·蔡林格
譯者:劉寧
出版:中信出版集團
有關量子力學的科普不勝列舉,或許你也對量子計算機的潛力有所耳聞。但量子力學能帶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一臺強大的計算機,基於量子糾纏、量子隱形傳態的量子通訊同樣用途廣泛。想要理解這些並不容易,好在本書提供了相對易懂的解釋。書中每個章節都圍繞一個特定的物理問題展開,作者在不過度簡化的基礎上,簡潔且深刻地闡明瞭問題的來龍去脈。這要求作者對量子資訊有極其深刻的理解,而本書作者安東·蔡林格正是量子資訊領域最權威的學者之一,他曾因在量子資訊領域的貢獻獲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是潘建偉院士的博士生導師。
《菌絡永珍》
作者:默林·謝爾德雷克
譯者:羅丁豪
出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
泥土裡、石階上、空氣中……真菌的痕跡瀰漫了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卻鮮有人注意。不過,一旦你真正深入瞭解它們的世界,或許就再也忘不掉它們的神奇。閱讀此書,彷彿正與真菌進行一場場對話,它們不再是不起眼的靜物,而是有故事的複雜生命。它們沒有神經系統,卻能做出複雜決策;它們看似分散,卻又互相連結,共同思考。本書作者從小便對真菌產生興趣,如今在真菌的研究工作中如痴如醉。而他將他對真菌世界的理解和熱情,都表達在了這本書中,甚至書中的插圖都是用毛頭鬼傘製成的墨水繪製。那麼,敬請細細品讀作者獻給真菌的這本情書。
《成癮的深淵》
作者:朱迪思·格里塞爾
譯者:李倩
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心智·新思
這個世界上沒幾個人能從物質成癮的深淵裡爬出來,更不要說成為國際知名的神經科學家了,但朱迪思·格里塞爾做到了。這位年輕時曾經“什麼都來”的癮君子,自己數十年來深刻的研究洞見,展現了成癮物質對人類的恐怖影響:酒精如同一把重錘,令整個大腦的神經活動變得遲鈍;大麻是一桶油漆,中樞神經系統中每對突觸間的訊號都會被它塗得面目全非;可卡因則像是一道雷射,精準打擊單胺類神經遞質的回收系統,令大腦陷入興奮與狂喜的高潮。不論淪為哪種“惡魔”的俘虜,每個成癮者都在用一時的快感,換回越來越麻木和絕望的未來。
《碳女王的科學幻想曲》
作者:馬婭·溫斯托克
譯者:孫薇
出版:中國紡織出版社·湛廬文化
這是本關於女性美國夢的書,但很不尋常。你不會預想頂尖奈米材料學家米莉需要靠音樂天賦才能上學。在理工科幾乎拒絕女性的時代,若無不存偏見、敢於突破的優秀前輩指引,她的科研生涯會幾近夭折。如今,豐富新穎的碳奈米材料引領著科學發展,但在米莉的青年時代,它只是幽暗角落裡的冷板凳,而最終她用堅韌、激情和不熄的好奇心重塑了世界對碳的理解。在本書中,你會看到一位美好到幾乎崇高的女性,她促成三項諾獎級發現,用包容和奉獻指引迷茫沮喪的女性在理工科領域前進。石墨碳層和碳奈米材料已然不遜於鑽石,點綴著碳女王的皇冠。
《迷人的粒子:改變世界的12個實驗》
作者:蘇西·希伊
譯者:楊光
出版: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博集天卷
粒子是物理學中的重要概念之一,無論是原子、質子,還是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人類對世界認識的進步在粒子物理學領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本書透過12個著名的物理實驗,串聯起了近現代物理學的發展歷程。作者的筆觸生動細膩,充滿細節,能夠將讀者帶回物理學家所處的時代,讓人發現,物理學家推動科學進步的方式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以理解。這些輝煌的物理實驗不僅得出了偉大的方程,還常常與技術進步相互交織,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裡,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欺騙世界的醫生》
作者:布萊恩·迪爾
譯者:林曉欽
出版:廣東人民出版社·萬有引力
這本書充滿了如神來之筆的轉折。你將面對一位真實的大反派:一位被免職、有自戀型和偏執型人格的醫生,他靠滿嘴謊言、一篇發在頂刊的欺詐性論文和個人魅力在英美追名逐利,利用網際網路在全球煽動反疫苗颶風,讓病毒重臨人間。他讓自閉症患兒可憐又脆弱的父母相信一切痛苦源於麻疹疫苗,成為他堅定的擁躉,但一切只因他相信這是對的。本書作者是一位多次獲獎、擅長揭發醫藥界醜聞的老派記者,他透過十多年的努力看破颶風引爆前幾乎所有的真實和細節,將複雜的人性展現在我們面前。你將見證脆弱的家長與嚴謹的科學對決,謊言與事實對決。
《哥本哈根的浮士德》
作者:吉諾·塞格雷
譯者:舍其
出版:上海譯文出版社
1932年正值歌德逝世100週年,一小群物理學家決定在哥本哈根一年一度非正式聚會上辦一場紀念活動,以一齣抽象的幽默短劇把歌德的偉大劇作《浮士德》改編到物理學世界中。重要的是,那一年對物理學來說堪稱奇蹟之年。其中,在會議召開前被首次發現的中子成了這出短劇的結尾:中子已經現身/身上帶著質量/然而電荷永遠都是零……在這些天馬行空的交流中,連《浮士德》中的魔鬼也被他們戲說。隨著塞格雷的講述,你會領略到新物理學在那個動盪時代變化有多快。可以說,昨天的科學發現,到今天就成了工具。任何結局都無法事先預料。
《超加工人群》
作者:克里斯·範圖勒肯
譯者:欣玫
出版: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不是所有人都與食物或者說可食用物質保持有健康的關係。假如你不幸正面臨這樣的困擾,不妨翻開這本書。作者倒不是要給些健康飲食的建議,而是聚焦於現在飲食中佔比較大的超加工食品,以身試驗這些大多不再算是食物的可食用物質究竟會如何影響身體,以及如何讓人上癮。但隨著他對這些物質的危害瞭解越來越多,吃漢堡都變得不那麼享受了,甚至一等試驗結束,他便立即停止攝入這些物質。你在閱讀這本書時,可能會因看到多數超加工食品“實質上已被預先咀嚼過”的字眼而感到不舒服,但請接著吃和讀,因為你最終也許會像作者一樣有意外的收穫。
“最美科學閱讀”特別推薦
——————————————————
不過,今年還是有很多優秀的書籍未能進入主榜,其中有一些特點突出的書籍依然值得我們從不一樣的角度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也能喜歡,並能從中有所收穫。
《不被支配:自戀人格的識別與反制》
作者:沙希達·阿拉比
譯者:王瑾雅
出版:人民郵電出版社·品成
或許你還沒有意識到,身邊最親近的人可能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NPD),而你正承受著他們帶來的心理折磨。與NPD患者相處往往是一場災難,他們善於隱藏真實自我,常常撒謊、缺乏同理心,甚至可能有人際剝削傾向。在親密關係中,他們可能會表現出極端的操控行為,使受害者陷入孤立無援、難以掙脫的困境。本書正是為這些受害者而寫,旨在幫助他們識別並應對自戀者,學會在虐待中找回自我、擺脫控制,並正視和療愈所遭受的貶低與傷害,最終重獲自由,奪回被掌控的人生。
《複雜》
作者:M.米切爾·沃爾德羅普
譯者:集智俱樂部
出版:中信出版集團·閱微
為何水分子聚集會呈現冰的結晶與海的浪潮?為何萬億神經元碰撞竟會催生意識?為何當今鍵盤都是同一種佈局?這些問題看似無關,其實指向了同一個問題:簡單組分間的互動為何會湧現出原本不存在的特性?20世紀80年代,一群來自物理、生物、經濟與計算機等不同背景的科學家聚集在一起,試圖揭示世界普遍複雜性背後的統一性。作者以跨學科的視野和小說家的筆觸,將多個關鍵人物的故事編織成了一部科學史詩。在人類愈發沉迷技術解構的今天,這部成書於三十多年前的著作仍不過時。它提醒著我們:世界的本質或許不在於拆解,而在於聯結。
《垂向時間:地質學家的計時簿》
作者:馬西婭·比約內魯德
譯者:林葳
出版: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後浪
這是一本教你如何用地質學家的眼睛看待地球的書。翻開這本書,你將在作者的陪伴下,踏上一場跨越45億年的漫長旅途,你們會共同勘探如同外星球的地貌景觀,觀察大陸的漂移過程,見證地球化學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歷小行星撞擊、冰期更替,最終,來到我們現在所居住的這個地球家園的樣子。但這些地質事件遠不止一段歷史,如今它們依然與我們同在:就在我們腳下的岩石中,在我們喝下的水中,在我們呼吸的空氣中……這本書就在教你如何閱讀這些資訊。當你看過了以億年為尺度的地球歷史,你也將擁有一個看待時間的全新視角,這將改變你對人類社會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理解。
《物理夜航船》
作者:徐一鴻
譯者:姬揚
出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提到物理學,多數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合乎邏輯、嚴密推理的各種定理公式,它們嚴謹而精確地描述著世界執行的規律。在寫過數本物理學教科書的作者眼中,這些都是光天化日的物理學。但提出日間物理學這些精確描述的過程,往往都與未知和不確定相伴,就像在夜間航行的小船上,沒有紙筆用於推算,只能憑模糊而粗略的直覺猜測。在這本書中,作者將透過一條條不嚴謹,也不夠精確的猜測、假設和腦洞,帶領你在不同的物理夜航船間摸索前行。而用直覺在黑暗中摸索,其實也正是探索物理學前沿的科學家最重要的本領。不論是紮實掌握物理學知識的學生,還是對物理學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都可以嘗試成為一位夜航物理學家,從書中收穫理解世界的最本質的樂趣。
《何以為鳥》
作者:戴維·艾倫·西布利
譯者:蔡上逍
出版: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中國國家地理
身為一隻鳥,會是怎樣的體驗?你要如何根據當地環境,選擇合適的材料為自己築巢?一會兒該為自己的雛鳥帶回哪種食物?如何決定在寒冷的冬天遷徙至何處?又如何平衡覓食、躲避捕食者、降低能量消耗等各種需求?既是觀鳥大師也是畫鳥大師的作者一輩子都在觀察鳥類,他驚奇地發現鳥類絕不只是受“本能”支配,而是擁有非常複雜且豐富多彩的生活。人類與鳥類有如此多共通的體驗,卻也有無數難以想象的迥異之處。伴著一幅幅或對鏡自賞、或奮力激戰的鳥類畫作,與之對應的一系列素描影像或資訊圖表,宛如紀錄片旁白一般的趣味科普短文,你將結識一隻只不同的鳥類,瞭解它們最典型的特徵,體驗鳥類神奇而複雜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