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窄四等邊,是今年旗艦機的入場券

直板直角
正在迴歸
三星 Galaxy S25 系列新機如期釋出,但和往年一樣,總感覺有些格格不入。
一是成迷的上線時間,別家集中在下半年發力,它每次都要趕在年頭交作業;二是佛系的營銷策略,從當年和蘋果分庭抗禮,到如今在國內銷量慘淡。
不過,作為全球範圍內的 Android 機皇,S25 其實透露出了今年手機發展的兩個大趨勢:
家族化設計成為主流,和蘋果一樣,華米 OV 近幾年的新機外觀,都逐漸找到了自己的主旋律。
直面屏再次迴歸旗艦機,異形曲面屏從普遍走向個別。
當年開啟曲面屏時代的三星,現在竟率先完成了一次歷史的輪迴:四周 R 角、直角邊框和超窄四等邊,將會是今年,各家手機廠商在外觀設計上,發力的重點。而當中最不起眼的「超窄四等邊」,也會成為旗艦機型的一張入場券。
可是為什麼一圈小黑邊,突然就成了一大焦點?
一條黑邊,八方來援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先知道,手機上的黑邊是怎麼來的?其實現在市面上主流的中高階手機的黑邊,已經比當年 LCD 屏的那個時代,好了很多。
LCD 屏的手機由於設計和工藝的問題,大黑邊會更加顯眼,雖然看上去好像只是佔用了螢幕空間,但就是這一圈顯眼又不起眼的「設計」,其實有大用。
遮擋背光模組的光源元件;
防止了外部光線進入螢幕內部;
給前置鏡頭、聽筒、指紋模組等元件預留空間;
手機跌落時多了一圈緩衝層。
圖片來自:Google
然而 LCD 屏和 OLED 屏的工作原理完全不同,直到現在,讓 LCD 迴歸的呼聲依然存在,因為它的使用週期更久、不燒屏,技術也更成熟。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螢幕材料的變化,總歸算是一種進步,特別是在螢幕黑邊寬度的控制上。
簡單類比一下兩種技術的差異,LCD 的發光原理像是皮影戲,因為液晶自身不發光,所以需要額外的光源來點亮整個螢幕,螢幕也就在這一層又一層的材料裡變得又厚又硬。
圖片來自:硬體茶談
OLED 則更像熒光舞,在螢幕上點的每個畫素都能獨立發光,所以它的縱向結構會變得更薄,螢幕也就有了彎曲的可能。
現在我們經常在釋出會和宣傳語裡,聽到的柔性屏,都是基於 OLED 的技術特性延伸出來的,螢幕能彎曲,放置驅動電路和排線的大黑邊,就可以彎折至螢幕背面,把原本暴露出來的不發光區域隱藏了起來。
這項邊緣彎折技術,其實還有一個更為專業的名字:COP 封裝工藝。它是黑邊消除拉鋸戰裡最大的功臣,也是最核心的技術。
螢幕封裝,簡單來說,就是把螢幕的顯示部分和各種控制晶片、電路「打包」到一個完整的螢幕模組中,讓它能正常工作並安裝到手機上。目前一共有三大主流的封裝工藝:COG、COF、COP。
圖片來自:ist.com
COG 工藝是把驅動螢幕的晶片,直接貼在螢幕的玻璃基板上,由於晶片需要空間,所以下邊框會比較寬,這種封裝的工藝比較簡單, 成本較低,是早期 LCD 螢幕的主要封裝方式。
和直接貼合的 COG 不同,COF 工藝則是把驅動晶片裝在一塊柔性薄膜上,再把薄膜連線到螢幕上。這樣做的好處是薄膜可以彎曲,晶片能藏在屏幕後面,正面的空間被節省了下來,非顯示區域減少了,邊框也就變得更窄了。
不過 COF 封裝工藝彎折的並不是螢幕本身,而是排線和控制螢幕工作的晶片,它能讓螢幕變窄,但還不夠窄,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2017 年,三星 Galaxy S8 和 iPhone X 都開啟了自家的全面屏時代,兩者率先在量產機型上,實現了手機下巴的清除。
兩款劃時代的機型,雖然代表的是直面和曲面兩個不同的陣營,但它們都運用了同一項新技術:COP 封裝工藝。這是目前更先進的封裝方式,把晶片直接安裝在柔性塑膠基板上,並藏在螢幕背後或彎折到下方。
塑膠基板能完全彎曲,因此晶片藏得更徹底,非顯示區域儘可能地和螢幕一起被彎折到了螢幕的後面,所以讓極窄邊框的全面屏手機,有了做出來的可能。
圖片來自:CNET
不過,COP 封裝屬於三大主流裡,工藝最複雜、成本最高的一種,由於成本的限制,因此它一般都會在各大品牌的旗艦機型上,才會被用到。
OPPO Find 系列產品負責人周意保,在微博上透露過,它們用了三年時間,花了一個億,才在最新的 Find X8 的邊框上,真正意義上的物理四等窄邊,而不是擦邊的視覺四等邊。
當然,封裝技術只是影響螢幕黑邊寬窄中,最為重要的一個,並不是唯一的一個,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也在共同決定著你手機的黑邊,是一條線,還是航母港灣。
比如螢幕觸控技術 In-Cell,可以將觸控層直接整合到螢幕的顯示層中,而不是像傳統螢幕那樣額外疊加一層觸控層。功能合二為一後,減少了螢幕模組厚度,邊框佔比變小。
圖片來自:Google
另外,不同的指紋解鎖技術,也會從一定程度上,影響手機下巴的寬度。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短焦指紋(解鎖的時候,手指觸控部分會發亮光的那種),由於模組厚度問題,只能放置在螢幕下邊框的附近,為了放置光學感測器和透光區域,下邊框也就會跟著變寬。
圖片來自:Google
成本更高的超聲波指紋(解鎖時螢幕不發光,解鎖速度很快,解鎖位置一般都比短焦指紋高一些),不依賴光線,可以穿透螢幕玻璃和顯示層,因此不需要為感測器預留透光區域;而且超聲波感測器通常比光學感測器更小,可以更靈活地佈置在螢幕下方,最佳化整體空間佈局。
圖片來自:Google
更先進的技術,加上體積更小的居間,共同為黑邊的減少,出了一份力。
無論是 COP 封裝工藝,還是 In-Cell 螢幕觸控技術和超聲波指紋,以及其他的技術,雖然各自的作用都完全不同,但他們都有兩個非常明顯的共性:減少黑邊,成本更高。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說,超載四等邊,是當下旗艦機的入場券之一。
不過這裡還是想補充說明一下,上述的這些技術,的確有減少手機螢幕黑邊的功能,但這只是它們的作用之一,在完成它們的本職工作的同時,又因為其先進的工藝和成熟的技術,減少了手機的大下巴和整機的厚度,以及其他的附加作用。
超窄四等邊,是一種態度
在新技術的加持,和去年廠商釋出新機的規律來看,今年手機的發展,有三個非常明顯的趨勢:
首先,直角邊框直板機正式迴歸,特別是在各大品牌的旗艦機型上,今年我們應該會看到更多的品牌迴歸到這個曾經的主流裡。iPhone 是這麼多年裡,唯一堅守初心的一個。
三星最新發布的 Galaxy S25 Ultra 也摒棄了上一代的圓角邊框改為了直角,從第一臺量產曲面屏,到迴歸直板機和直角邊,兜兜轉轉又成為了最初的模樣。
在曲面屏時代,還可以用異形屏的折射,以及彎曲的角度,從一定程度上掩蓋黑邊的尷尬,但今年如果想要加入到直板機的市場,那這套有些取巧的方式就不太奏效了,有一種浪潮褪去之後,看誰在裸泳即視感。
所以直板機的迴歸,註定了各大品牌會在螢幕黑邊上,展開新一輪的攻城略地。
另外,直角直板的小屏旗艦,會成為今年各家廠商新的突破點,小米 15 經過了幾次迭代,已經成了一款很成熟的小屏旗艦產品。
vivo X200 Pro mini 雖然在外觀手感和個別配置上有些不盡人意,但也算是走出了第一步,況且在一種小屏機裡,它影像體驗是第一梯隊,期待在 X300 上,看見 vivo 小屏的完全體。OPPO 和一加都有爆出訊息,可能會在今年推出自家的小屏旗艦。
小螢幕四邊的距離會更近,若是螢幕四邊不等寬,小屏反而會成為缺點的放大器,有些機型之前的策略是「視覺四等邊」,但在別家都一齊湧入一個賽道的時候,「物理四等邊」可能才是小屏直板機的及格線。
但說到底,從使用的角度來看,四等邊不會對手機造成日常體驗上的影響,除非拿著放大鏡,並且把所有品牌的直板機都放在一起,你才能看見明顯的區別,不然真的很難察覺。
那為什麼廠家還要在生產成本和遣詞造句上,給「超窄四等邊」下那麼大的功夫呢?我覺得原因有二。
面向廠家而言,比起技術進步,我更願意稱它為審美自覺,它能把廠家對於產品、對於使用者的態度體現出來,產品不僅能以更好看的姿態來到市場,給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二來還能在細節上,讓消費者感受到滿滿的誠意。
在各家產品的相機、螢幕、續航、晶片引數大差不大的當下,抱有美學態度的產品,注重細節推敲的機型,可能更容易成為爆款。
面向使用者來說,在廠家鋪天蓋地宣傳「超窄等邊」概念的時候,人們會不自覺地關注這件事,從而影響它們的下定決策。所以不管是主動出擊,還是被動防守,等寬的、超窄的邊框,都是必須做到的。
並且,能實現超窄四等邊的機型,一般都是旗艦機型,價格都不便宜。所以在高售價的面前,不等寬的邊框無論是否會影響使用體驗,它就像一個半成品。
而且在花錢的人看來,它就是一個半成品。
文|Obo

小紅書怎麼一夜之間成為全世界網友都愛的翻譯軟體?

沒網也能打電話,我希望這個功能來到所有人的手機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