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在當前快速變化的全球資訊科技(IT)格局中,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oration)作為企業級IT解決方案的領導者,其年度報告不僅是其自身運營狀況的寫照,更是洞察行業趨勢的關鍵視窗。本分析文章將基於Oracle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2025財年10-K年度報告,結合市場最新動態,深入剖析其業務運營、面臨的市場風險與競爭、財務表現,以及在公司治理、人力資本和網路安全方面的戰略佈局,為金融行業的從業人員和專家學者提供全面而深刻的見解。
核心業務運營:雲與轉型
甲骨文的業務核心在於提供全面的企業級IT產品和服務,涵蓋企業應用和基礎設施產品,透過本地部署、雲端部署和混合部署等靈活互操作的IT部署模型,為全球客戶提供選擇和靈活性。公司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提供這種部署模型的選擇和靈活性。
公司主要劃分為三大業務部門,同時也是其經營分部:雲和許可證業務、硬體業務和服務業務。
1. 雲和許可證業務 這是甲骨文收入的主導來源,在2025財年佔總收入的86%。該業務主要包括兩部分:
-
雲服務和許可證支援收入:透過訂閱模式提供對Oracle雲應用(OCA)和Oracle雲基礎設施(OCI)的訪問,由Oracle負責開發、更新、部署、託管、管理和支援。收入通常按訂閱期(1至4年)攤銷確認,或根據服務消費量確認。許可證支援收入則來源於客戶購買Oracle應用和基礎設施軟體許可證時選擇的附加支援服務,通常為期一年,收入按合同期攤銷確認。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所有許可證支援客戶都會在合同到期時續簽,以繼續獲得技術支援和不定期的更新增強。
-
雲許可證和本地許可證收入:來源於甲骨文軟體產品(包括Oracle應用、Oracle資料庫、Oracle中介軟體和Java等)的許可,客戶可在雲端或本地IT環境中部署。這些交易通常是永久性的,收入一般在軟體可供客戶下載和使用時一次性確認。
甲骨文正積極推動客戶向雲服務轉型。2025財年,雲服務收入佔總收入的43%,高於2024財年的37%和2023財年的32%,這一趨勢預計將持續。公司認為其OCA和OCI產品提供了擴充套件雲和許可證業務的機會。Oracle Fusion Cloud ERP被視為戰略性應用套件,是促進其他OCA產品(如Oracle Fusion Cloud HCM和Oracle Fusion Cloud EPM)採用的基礎。
AI驅動下的雲服務爆發式增長 AI技術正成為企業ERP雲遷移的核心催化劑。摩根士丹利分析師指出,48%的受訪者明確表示利用AI能力是升級ERP平臺到雲端的重要催化劑,僅次於“數字化轉型”(82%)和“提高運營效率/成本節約”(61%)。甲骨文執行長Safra Catz強調,客戶正意識到只有遷移到雲端才能使用AI功能,而本地部署的ERP產品無法真正利用先進的智慧代理和AI功能。
-
Oracle雲基礎設施(OCI):OCI產品提供高效能、可擴充套件、經濟高效且安全的IT基礎設施技術。它與OCA緊密整合,甚至支援OCA的執行。OCI的需求被形容為“天文數字般”且持續供不應求。2025財年,OCI收入同比增長52%達到30億美元,全年增長51%達到102億美元,預計2026財年OCI收入將增長超過70%。
-
多雲與混合雲戰略:Oracle OCI的優勢在於其多雲服務能力,可與Microsoft Azure、Amazon Web Services和Google Cloud等競爭對手的產品協同工作。Oracle董事長兼首席技術官Larry Ellison表示,來自Amazon、Google和Azure的Oracle“多雲資料庫”(MultiCloud Database)解決方案的戰略意義越來越突出,其收入季度環比增長高達115%,預計2026財年將持續三位數增長。
-
Oracle自治資料庫:作為OCI的關鍵組成部分,透過自動化資料庫操作、基於策略和AI/機器學習的最佳化,為企業資料庫工作負載提供效能和可擴充套件性。它旨在實現自驅動,自動化日常資料庫管理任務,降低人工成本和錯誤。Oracle自治資料庫可在OCI公共雲、Oracle Exadata Cloud@Customer和OCI Dedicated Region上部署,也可在其他超大規模雲IT環境(如AWS、Google Cloud和Microsoft Azure)上使用。
-
AI基礎設施投資:Oracle正與AMD合作,計劃在OCI上推出AMD Instinct™ MI355X GPU,提供AI超級計算機,支援多達131,072個MI355X GPU,以實現大規模AI的構建、訓練和推理,將大規模AI訓練和推理工作負載的價效比提高兩倍以上。此外,Oracle 23ai資料庫版本集成了AI Vector Search和Select AI等高階AI功能,使企業能夠安全地利用自有資料進行高階生成式AI功能,並選擇使用自己偏好的大型語言模型(LLM)。
-
Stargate合資企業:Oracle、軟銀(SoftBank)和OpenAI宣佈將共同投資高達5,000億美元成立合資公司Stargate,旨在提供大規模計算能力。
2. 硬體業務 該業務在2025財年佔總收入的5%。甲骨文提供一系列硬體產品,包括Oracle Engineered Systems、伺服器、儲存和行業專用產品。硬體產品及其相關軟體(如作業系統和韌體)被視為一個組合履約義務,收入通常在產品交付和所有權轉移時確認。硬體業務的運營利潤率通常低於雲和許可證業務。
3. 服務業務 該業務在2025財年佔總收入的9%。服務業務旨在幫助客戶和合作夥伴最大化其對Oracle應用和基礎設施技術的投資回報。主要服務包括諮詢服務(IT戰略、架構、實施、安全)和高階客戶服務(支援、效能、可用性)。服務業務的利潤率低於雲和許可證及硬體業務。
研發與併購戰略
甲骨文在研發上持續投入巨資,2025財年投資99億美元,2024財年89億美元,2023財年86億美元,旨在增強現有產品組合和開發新技術。研發投入對於維持競爭地位至關重要。
併購是甲骨文的另一項重要企業戰略。公司透過收購增強產品和服務、擴大客戶群、加速創新、增加收入和盈利,並提升股東價值。例如,甲骨文收購Cerner Corporation後,也面臨來自大型醫療IT提供商(如Allscripts Healthcare Solutions, Inc.、Arcadia Solutions、athenahealth, Inc.、Epic Systems Corporation和InterSystems Corporation)的競爭。
市場風險與競爭格局
甲骨文業務所處的IT行業競爭異常激烈,市場格局不斷演變,新公司湧現、擴張或被收購,技術不斷發展,客戶需求和競爭壓力也隨之變化。
1. 激烈的競爭與雲戰略挑戰 甲骨文的企業雲、許可證和硬體產品與全球眾多大型且極具競爭力的公司直接競爭,其中包括Adobe、Alphabet、Amazon.com、Cisco Systems、Intel、IBM、Microsoft Corporation、Salesforce和SAP SE等。許多市場細分領域的進入壁壘較低,新舊競爭對手層出不窮。
如果甲骨文未能成功執行其雲戰略,或未能及時滿足客戶的雲需求,其聲譽、收入和盈利能力可能受到負面影響。隨著雲產品需求增加,收入確認方式的差異可能導致報告收入和運營結果波動,因為雲服務收入通常按訂閱期攤銷,而許可證和硬體收入通常在交付時一次性確認。
2. AI技術風險與資料中心擴張 AI技術發展迅速,競爭激烈。如果甲骨文的AI產品未能如預期運作,或未能與競爭對手產品相媲美,或未能滿足客戶需求,可能損害公司業務和聲譽。AI技術還帶來了法律、監管和倫理方面的問題,包括偏見、歧視、透明度不足以及對受版權保護材料的不當使用,這可能使公司面臨聲譽或法律風險。監管的不確定性也可能導致合規挑戰。
為滿足日益增長的雲服務需求,甲骨文在資料中心容量方面投入巨大。2025財年,其資本支出超過210億美元,遠高於2024財年的不到70億美元,預計2026財年將超過250億美元。這種快速擴張需要大量現金投入,並依賴第三方資料中心供應商和晶片供應商,若未能準確預測需求或保障供應,可能導致業務流失或成本增加。
3. 宏觀經濟與地緣政治影響 甲骨文的業務受到各種無法控制或預測的因素影響,包括經濟、政治和市場條件。
-
併購市場展望:普華永道(PwC)釋出的《2025年全球併購趨勢展望》指出,過去幾年困擾市場的經濟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正在消退,全球併購市場有望回升。2024年,交易額超過10億美元的大宗交易量增長了17%,平均交易額也有所上升。然而,中小型交易量顯著下降了18%。
-
驅動因素:併購新勢頭主要由CEO對AI時代增長和轉型的關注、更充裕的可用資本以及待售資產數量增加(包括私募股權投資組合公司和公司剝離的非核心資產)驅動。
-
不確定因素:
-
地緣政治動盪:2024年多國選舉活動結束,市場仍在消化其政策變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和關稅可能引發通貨膨脹和利率上升。
-
長期利率攀升:儘管中央銀行在2024年降息,但長期利率(如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在2025年初升至接近5%)有所上升,使預期回報更難實現,再融資更具挑戰。
-
估值水平過高:部分國家存在估值過高的情況,可能促使公司利用高估值股票進行外部增長策略。美元走強可能促使美國公司在海外尋找機會,尤其是在歐洲。
-
AI作為催化劑:AI浪潮預計將在技術行業乃至全行業掀起併購熱潮。對AI及其配套數字基礎設施(如資料中心和發電設施)的投資預計未來五年內將高達2萬億美元。這種AI驅動的資本支出“超級週期”可能導致投資從併購轉向“自建”(資本支出、合作與聯盟),但也可能催生更多透過戰略性收購AI價值鏈公司或資產的機會。
財務表現與資本配置
1. 營收與盈利概覽 2025財年,甲骨文總收入達573.99億美元,較2024財年的529.61億美元增長8%。總運營費用為397.21億美元。總運營利潤為176.78億美元,運營利潤率為31%。淨收入為124.43億美元,攤薄後每股收益為4.34美元。
2. 資本支出與自由現金流 甲骨文的資本支出顯著增加,2025財年超過212億美元,而2024財年為68.66億美元。這一增長主要用於支援雲和許可證業務的增長,尤其是在資料中心建設和容量擴張方面。公司預計2026財年資本支出將超過250億美元,以滿足“天文數字般”的雲基礎設施需求。
2025財年,甲骨文經營活動產生的淨現金流為208.21億美元,較2024財年增長12%。然而,由於鉅額資本支出,其自由現金流在2025財年為負3.94億美元,而2024財年為118.07億美元。
3. 投資與債務管理 截至2025年5月31日,甲骨文擁有112.03億美元現金、現金等價物和有價證券。公司發行了140億美元的高階票據,用於償還現有債務和一般企業用途,包括股票回購和股息支付。截至2025年5月31日,未償債務總額達926億美元,將於2025年至2065年間到期。公司還透過交叉貨幣利率互換協議和利率互換協議來管理外匯和利率風險。
在投資方面,甲骨文持有Ampere Computing Holdings LLC(一傢俬募關聯公司)約29%的股權。軟銀集團公司已於2025年3月19日宣佈將收購Ampere的所有股權。
4. 股東回報 2025財年,甲骨文共派發了每股1.70美元的現金股息,總計47億美元。董事會於2025年6月宣派了每股0.50美元的季度現金股息。公司還持續進行股票回購計劃,截至2025年5月31日,約有64億美元可用於股票回購。2025財年,公司回購了390萬股股票,斥資6億美元。股票回購部分抵消了股權激勵計劃帶來的稀釋效應。
公司治理與人力資本
甲骨文的高階管理團隊包括董事長兼首席技術官Lawrence J. Ellison、執行長Safra A. Catz、副董事長Jeffrey O. Henley,以及雲基礎設施、行業、法律和會計等部門的總裁和執行副總裁。公司董事會的薪酬委員會負責審查和監督人力資本管理事項,包括人才招聘和保留。
截至2025年5月31日,甲骨文擁有約16.2萬名全職員工,其中約5.8萬名在美國,10.4萬名在國際地區。研發部門員工人數最多,約為5萬人。公司致力於提供良好的員工體驗,營造包容文化,支援員工成長和福祉。2025財年,29%的非入門級職位由內部員工填補。公司還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員工培訓,2025財年員工接受了超過470萬小時的培訓。
網路安全與法律事務
甲骨文將網路安全風險管理視為重中之重。由於公司產品和服務儲存、檢索、處理和管理大量敏感資料(包括醫療、金融、零售、酒店、電信和政府資料),甲骨文是計算機駭客、網路攻擊和其他威脅行為者的目標。
公司設有企業安全和資訊安全計劃,旨在預防、準備、檢測、響應和從網路威脅中恢復。這些計劃利用行業標準安全框架,與主題專家合作識別和評估威脅,監控網路活動,模擬網路威脅,並定期對員工進行網路安全培訓。公司還購買了網路安全事件保險。2025財年,甲骨文經歷了網路安全事件,但截至目前尚未對公司業務、經營成果或財務狀況產生重大影響。
在法律事務方面,甲骨文面臨多項訴訟,包括在荷蘭提起的關於其資料管理平臺產品涉嫌違反《通用資料保護條例》(GDPR)的集體訴訟。儘管該訴訟在程式上曾被駁回,但近期上訴法院推翻了原判,案件將被髮回地方法院審理。甲骨文已向荷蘭最高法院提出上訴。
展望與結論
甲骨文在2025財年展現了強勁的業績表現和持續的雲轉型勢頭,特別是在AI驅動下,其OCI和雲應用業務實現了爆發式增長。公司管理層對未來持極其樂觀的態度,預計2026財年總雲收入增長率將加速至40%以上,OCI增長將躍升至70%以上,且RPO將增長超過100%。這反映出其在資料庫領域的傳統優勢與現代雲架構提供商身份的成功融合。
然而,面對複雜多變的宏觀經濟環境和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甲骨文也面臨諸多挑戰。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長期利率的波動以及AI技術帶來的新興倫理和監管風險,都要求公司在戰略決策上保持高度的審慎和靈活性。大規模的資本支出雖然是滿足AI需求的關鍵,但也對公司的自由現金流構成短期壓力。
總體而言,甲骨文正處於其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關鍵轉折點,其對AI和雲基礎設施的堅定投入,有望在未來幾年繼續鞏固其市場領導地位。然而,如何有效管理與這些高增長戰略相關的風險,以及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和監管環境,將是決定其長期成功的關鍵。
免責宣告: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中所有資訊均基於甲骨文公司公開披露的2025財年10-K年度報告及其他已公開的市場分析報告。儘管我們已盡力確保資訊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但不對任何因使用或依賴本文資訊而造成的損失承擔責任。投資有風險,決策需謹慎。讀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策前,應進行獨立的研究和評估,並諮詢專業的財務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