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通訊員 王鑫
2月28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以下簡稱“冷泉裝置”)在廣州市全面啟動建設。該裝置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牽頭申報並承擔建設,為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個海陸結合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將實現我國深海長週期載人駐留實驗裝備的工程化應用和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我國的深海工程技術及裝備在國際上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超越。

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整體介紹。
冷泉是指海底之下的甲烷、硫化氫和二氧化碳等氣體在地質結構或壓力變化驅動下,溢位海底進入海水的活動。而冷泉生態系統是以冷泉區甲烷為生源要素,透過化能合成作用而生生不息,被譽為“深海綠洲”,它與甲烷物態和生態演化過程休慼相關。

水面保障母船示意圖。
據介紹,冷泉裝置包含“海底實驗室分總體”“保真模擬分總體”“保障支撐分總體”三部分,採用“樣地實驗+陸地模擬,海陸協同、時空互換”的設計思想,計劃用5年的時間,建設面向冷泉生態系統的深海載人駐守型海底實驗室與陸基保真模擬設施相融合的國際領先研究裝置,支撐冷泉生態系統發育、化能合成生物演替和甲烷物態演化及其環境效應研究。

海底實驗室分總體。
透過冷泉裝置的建設和執行,我國將突破深海載人長週期駐留實驗、超大潛深大型耐壓結構安全性等技術。
更多詳情
↓↓↓
編輯:王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