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劉潤 主筆 / 二蔓 責編 / 黃靜
我們重發一篇過往比較受歡迎的文章《來吧,讀萬卷書》,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以下是這篇重發文章正文。
閱讀這個話題,是我一直想分享,但又不敢分享的。
為什麼?
因為,這個話題,太“大”了。
這世上有萬卷書,有萬千讀者,也就自然有千萬種閱讀方式。
但在後臺,我還是會收到很多被閱讀困擾的讀者的留言:
“我想學習xx領域的知識,應該去讀哪些書呢?”
“為什麼這個知識點,在這本書裡是這麼說的,在那本書裡又是這樣表述的,我應該相信哪一個?”
“我工作太忙了,實在是沒有整塊的閱讀時間,我應該怎麼辦?”
……
困擾各式各樣,但基本可以總結為一個問題:到底該如何透過閱讀去學習知識?
我不敢說自己有多麼擅長閱讀,但我還是希望,我關於“閱讀”的一些淺見,能夠給你帶去一點點的幫助。
所以今天,我也斗膽拉著你,系統性地分享一下我對“閱讀”這件事的理解。
這也導致了今天的文章會有些長,內容會有點多,有些觀點並不完善。但我還是相信,堅持看完,你會有一些小收穫的。
一家之言,供你參考。
當然,如果你已經有了非常高效的閱讀方法,也歡迎你在評論區分享。
那麼,這麼大的話題,從哪裡開始呢?
就從,如何正確認識書籍開始吧。


寫作,本就是損耗知識的過程
那麼,該如何正確認識書籍呢?
恬不知恥地說,作為一個作者,我也寫過不少書。雖然寫得不怎麼樣,但在這個過程裡,我深刻地認識到了一件事。
那就是,寫書,真的太太太太太難了。
在我看來,寫書這件事,至少從兩個維度考驗了作者。
第一個維度,叫做損耗度。第二個維度,叫做料肉比。
我們一個一個來聊。
什麼叫做損耗度呢?
簡單來說,就是在寫作的過程中,損耗掉了多少知識。
我舉幾個例子。
比如說,你想要發一條微博。
微博的字數限制,是140個字。140個字,可能只足夠你說清楚那麼1-2件事。
這就有點像是在寫脫口秀的段子。你要思考的,是在這個地方加入某個句子,是在那個地方刪掉某個詞,是如何用最簡短的語言把想要表達的內容串起來。
再比如說,你想要寫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的字數,少則幾百,多則上萬。就以我們公眾號的文章為例,大部分的文章,字數大概在2500-3500的樣子。
這就有點像是在寫相聲的稿子。你要思考的,是在這個地方加上一個伏筆,是在那個地方放上一個迷思,是如何在最後把包袱洋洋灑灑地抖出來。
如果是寫書,又不一樣了。一本書籍的容量,少則十幾萬,多則上百萬。
你面對的,是篇、章、節、段。你要思考的,是一個特別大的統籌問題。海量的知識要如何排布,每一章的文字量要如何分配,先說哪一節後說哪一節。
不管是寫微博、寫文章,還是寫書,都免不了語句上的篩選、調整、刪改。文字容量越是大,損耗就越是嚴重。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在寫書的過程中,你需要不停地call back。
你每回頭看一節,就會有一次疑惑,這幾節的邏輯,是不是沒能做到嚴絲合縫?
你每向前看幾章,又會有一絲懷疑,我現在正在寫的內容,是不是和前面矛盾了?
牽一髮而動全身,損耗自然就無可避免。
打一個有點科幻的比方吧。
如果,在這個世界上,有這麼一種USB接線。
接線的一段,連著你的大腦。接線的另一端,連著我的大腦。只需要一個啟動按鈕,就可以把你大腦中的知識,複製貼上到我的大腦裡。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知識是沒有損耗的。你有多少知識,我就能得到多少知識。你對知識點的理解有多深刻,我對知識點的理解就有多透徹。
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如果一位作者的寫作能力足夠強大,那麼他的知識就可以以幾乎0損耗的代價,寫進書籍。
但你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作者能做的,只能是儘可能地減少損耗。


是一項考驗料肉比的工作
聊完了損耗度,我們再來聊聊料肉比。
你猜猜看,豬肉、羊肉、雞肉、牛肉,這四種肉的價格排序是什麼樣的?
如果,你常年有買菜的習慣。那麼,你會知道,雞肉不如豬肉貴,豬肉不如牛肉貴,牛肉不如羊肉貴。
為什麼?是因為供需關係嗎?
不是的。是因為料肉比。
什麼是料肉比?
就是你喂多少斤飼料,才能夠長出一斤肉來。
要想讓雞長一斤肉,需要多少飼料?大約是2斤。
豬肉呢?3斤。
牛肉呢?6斤。
羊肉呢?10斤。
所以,這四種肉的價格排序是羊肉>牛肉>豬肉>雞肉。
你可以不吃羊肉,但是想吃,就要接受它貴。因為它的料肉比最高,成本最高,所以最貴。
同樣的,寫書,也是如此。
2016年,我專程飛到北京。
真的是專程,沒有其他任何目的,就是為了羅振宇老師的一句話:“有件大事和你商量,你來趟北京吧。”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出於信任吧,雖然非常忙,但居然沒問任何具體的事情,就真的飛到了北京。
那一天,我知道,一個叫“得到”的app,就要誕生了。
羅老師和脫不花邀請我在這個新生的app上,寫一門商業課程。
是的,就這麼愉快地決定了。
為了儘可能地提高料肉比,我對自己的要求是,10倍。
寫一篇文章,必須先輸入10篇文章。講述一個觀點,必須先聽取10個觀點。我必須大量地輸入,才能夠做到少量的高質量輸出。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才是有見地、有價值、有料肉比的。
為了儘可能地降低損耗度,我對自己的要求是,越慢越好。
就這樣,我吭哧吭哧寫了整整一年,一直寫到不改了,打死我也不改了,這門叫做《5分鐘商學院》的課程,才終於在得到上線。
然後我就發現,我對自己的要求,還是太低了。
在得到上,其他老師的寫作時間,有的是半年,有的是三個月,甚至還有一週就能寫完的。
更氣人的是,不但寫得快,還比我寫得好。他們的料肉比,可能是20倍,50倍,甚至一百倍。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理解了損耗度和料肉比,你會明白,作者,並不是神聖的。書籍,也是有羊肉、牛肉、豬肉、雞肉的區別的。
在我個人看來,這個世界上的書,大致可以分成四類。
第一類,是鑿壁偷光也要啃完的。
這類書裡的知識,你靠聽,是學不會的。你靠別人給你講上個一天一夜,也是不行的。甚至,你一個字一個字地看,都不見得能看明白。
為什麼?
因為這類書裡的知識,是高度凝練的,是晦澀難懂的。
我舉個例子,數學課本。
你會發現,很少有人,能夠用看一遍的方式,牢牢掌握教材裡的知識。絕大部分人,需要課上一遍又一遍地看,需要老師一堂又一堂地教,需要課後一道又一道地練。
讀這類書的過程,就好比是鑿壁偷光。你要每天花上兩個小時去啃,甚至要照著考試的標準去學,才能一點一點地吸收。
第二類,是值得放在手邊常讀常新的。
這一類的書,每過一段時間再讀一遍,總是能有新的收穫。
比如說,技能類書籍。突然忘記這個單詞怎麼拼了,一下子想不起來那種語法怎麼用了,拿起書翻一翻。
比如說,工具類書籍。今天Excel裡要插入這種沒用過的函式,明天PPT裡要加入那種沒見過的渲染效果,拿起書找一找。
再比如說,啟發類書籍。10歲、20歲的時候讀,你只知道孫悟空打了三次白骨精。可30歲、50歲再去看,你甚至還能看出人情世故。
這類書,區別於第一類結構完整、有紮實和底層的知識體系的書,我把它們歸到“常讀常新”裡。
第三類,是看看書評、聽聽解讀就可以的。
這一類的書,有點像故事書。本質上,是圍繞著一個或是幾個觀點,加入了大量的案例作為輔助,是從一篇文章擴編成了一本書。
這樣的書,可以找人“幫你讀”。
比如說,找找聽書聽一聽,去豆瓣上找書評、解讀看一看,甚至去公眾號翻一翻被大家篩選出來的金句,大概瞭解一下就可以了。
這類書,快速地翻一翻,瞭解它的核心觀點就行了。
第四類書,是完全不值得看的。
這一類的書,很難出現真正有價值的內容。
舉個可能有些得罪人的例子,元宇宙。
元宇宙這個概念,從出現到今天,還沒過去多少時間,就已經開始有人寫作關於元宇宙的書了。
這就相當於在1994年,有人要寫一本書來解釋2014年的網際網路世界是什麼樣子的,還揚言要把2014年網際網路世界的邏輯、結構、公司之間的相關關係解釋地清清楚楚,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新世界的規則還沒有被共同建立出來,還需要不斷地嘗試。一旦時代變遷、環境改變,書中的內容就會迅速失去價值。
不過,我們確實看到過像凱文·凱利這樣的天才,在1994年寫了本書,《失控》。這本書幾乎預測對了20年後的世界,但這樣的狀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所以這類書,基本可以不看。
這四類書,你把哪一類當做羊肉在吃,又把哪一類當做雞肉在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知識體系能達到怎樣的高度。
為什麼有的人博覽群書,卻始終無法搭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
要麼,是把第二、三、四類書,當成了知識體系的核心。所以,才會出現看了這本書之後覺得,恩,你說得真棒。看了那本書之後又覺得,咦?他說得也有道理。
要麼,是沒有吸收好第一類書,沒能把基本功打紮實。所以,上層的東西一旦發生改變,立刻又理解不了了。
沒把土壤選好,自然也就長不出認知之樹。
那,怎麼辦?
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第一類書,只能啃,甚至要花上幾年的時間硬啃。
相信我,這些書,值得你花上三五年的時間,認認真真,一本一本地啃完。
書山有路,但沒有捷徑。
只要你能踏踏實實啃完,你的體內,就會有一棵商業的認知之樹。
之後你再看書,不斷往這棵樹上掛就行了。直到枝繁葉茂。


學習,要像鬚鯨一樣狼吞虎嚥
那麼,怎麼掛?
我個人的方法是,像鬚鯨一樣學習。
鬚鯨是怎麼吃東西的?
大嘴一張,管它是浮游生物小魚小蝦還是海水,先把所有東西吞進體內。
然後有用的東西消化吸收,沒用的東西噴出體外。
透過閱讀學習的過程,也是一樣。
不管是什麼型別的知識,先大量輸入。
然後把有用的知識,掛在你的認知之樹上。
一開始,你的認知之樹可能只是一顆小樹苗。
但隨著你大量學習,你的認知之樹就會越來越茂密,長成參天大樹。
那怎麼去大量輸入呢?
我自己採取的方法,是在得到上聽書或者聽課。
我每年在得到上聽課的時間,不少於1000小時。當然,這還不包括我寫課(輸出)的時間。
我聽課的速度,是2倍速。也就是每年僅僅從得到,我就要獲取2000小時的輸入。平均每天6小時。
快速大量地聽完之後,你會發現,雖然有些東西對你的價值不大,但因為量大,總能在你腦海裡遺留下很多有營養的東西,跟你原有的知識結構不斷產生勾連。
讓你的知識體系變得越來越完整。
你可能會說,哪有那麼多時間啊?
當然有。
比如前幾天,我早上7:30起床,開啟手機,連上酒店的藍牙音箱開始聽。
洗完臉刷完牙,連上藍牙耳機,下樓吃飯繼續聽。
然後出門,去活動現場的路上聽。活動9點開始,至少就聽了1-1.5小時。
活動結束,比航班起飛提前2小時到機場。路上又聽了1.5-2小時。
內容提前下載好,飛機上2小時。落地後回家路上1小時。
那天,我聽了6-7小時了。因為2倍速,一天就聽了13-14小時的內容。
得到上,(基本上)所有的課,我都買了,都聽了。然後,當天的課聽完,後面排了8本《每天聽本書》。我聽的速度比得到更新的速度快。有時候聽不到這裡,有時候8本書能全聽完。
我和羅老師說,加油加油,再過幾個月,我估計得到上就沒東西聽了。
為什麼要這麼聽?
因為你並不知道哪本書能給你帶來什麼價值。
哪怕一本書是講你從來不感興趣的領域,你也有可能從中獲得很大的啟發。
比如說,我之前聽熊逸老師講《資治通鑑》。
讓我自己讀,我可能永遠都不會拿起《資治通鑑》。
但是我在熊逸老師講的時候,就獲得了非常大的啟發。
有一集內容是講水攻,藉助水的勢能來攻城。
我就獲得了一個啟迪:戰爭的本質,是對能量的運用。
誰掌握了更多的能量,誰就更容易贏得戰爭。
我們在商業上經常說的求之於勢,不責於人,其實本質上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要大量去聽。
走路去上班的時間可以聽,去機場地路上可以聽,早上洗漱吃飯地時候也可以聽。
就算有時候走神了也沒關係,繼續往下聽。
因為最重要的不是聽到每一個字,而是大量輸入,讓知識穿過你的身體。
當各種各樣的知識穿過你身體的時候,你就會獲得一些在你預料之外的收穫。
你會發現,所有這些和新知識的相遇,其實都是久別重逢。
除了聽書,還要讀書。
但在讀書之前,你一定要理解一件事。
對於虛構類的書來說,書是目的地。對於非虛構類的書來說,知識才是目的地。
很多人對讀書有種莫名的崇敬感。但其實書,只是知識的載體。
雖然很多人覺得,讀書一定要讀紙質書,要的就是讀紙質書的那種感覺。
但是我覺得,讀電子書效率更高。
比如,我想讀關於戰略的書。
那我會把市場上7、8本講戰略的最好的書全都找出來,放在兩個顯示器螢幕上,同時閱讀。
這個時候你就不是順著作者的思路閱讀,而是自己建構一個關於戰略的架構來閱讀。
讀到特別好的章節,還可以直接用滑鼠劃線,自動同步到印象筆記裡。
等到以後我需要這些內容時,我只要在印象筆記裡搜尋關鍵字就能找到了。
非常方便。
這都是紙質書所做不到的。
所以,儘量讀電子書,不要讀紙質書。


大量輸入知識,夠了嗎?
還不夠。
因為這個時候,你的認知之樹上雖然掛了很多知識點,但你對有些知識點的瞭解還比較淺。
而真正深刻、系統的掌握一門知識,淺淺瞭解可不行。
那怎麼辦?
我採用的辦法是,向專家請教、扎破認知之樹上的要點來深刻學習知識。
在某一個專業領域,我搭好認知之樹,有了基本認知之後,我就會去找真正的,這個專業領域的專家請教。
請教什麼呢?
主要是一些我認為比較重要的點,或者是我不能完全理解的點。
我還是要重申一下,一定要有大致的認知框架之後再去問問題。
如果連這個都沒有的話,你不知道怎麼去問,只會浪費別人的時間。
而且別人跟你講的時候,可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如果沒有基本框架,就算是讓專家給你講一整天,你都不知道他在說什麼。
所以,先建立框架圖譜,在認知之樹的基礎上,再向別人請教,把點都扎透。
透過這種方式,你在某個專業領域,可能還做不到頂尖高手,但是做到對這個專業比較瞭解,甚至熟悉還是可以的。
最後,我還是一個商業顧問,經常去各行各業的企業調研,他們大量的實戰經驗可以和我學習的理論相結合。
當然,你可能會說,我哪裡認識什麼專家?
首先,很多各個領域的大牛專家,都已經有了付費課程。
另外,三人行必有我師,相信在你的朋友圈中,一定有在某些方面比你強得多的人,跟他學習、請教,也比自己透過書本硬學強。


有了大量輸入之後,你就要開始不斷思考總結。
怎麼思考總結呢?
寫。
每一次受到啟發的時候,我都會隨手把零碎的想法寫下來。
過一段時間,隨著積累的案例越來越多,這些想法越來越完善,就會集結成一個完整的邏輯。
我就會把這些邏輯錄下來,請我的小夥伴們,或者我自己寫成一篇結構清晰的文章,發在公眾號。
等公眾號的文章積累到一定程度,一些主題的文章集結起來,就可以出版成一本書。
每一次寫作,都是對輸入知識的思考和總結。
除了寫,你還要練習說。
說,就是講給別人聽。
我每年線上下大概會講100場課。
講的都是大量輸入之後,我思考和總結出來的內容。
我建議你一定要試試,把你的思考,講給別人聽。
你會發現,你本來以為想得特別明白的事,其實講不出來。
講不出來,在大多數情況之下,不是因為你表達能力不夠,而是因為你根本就沒想清楚。
你在腦海中想的時候,很多細節其實都被忽略掉了。
但是在講的時候,就不可能忽略細節。
所以,講就是逼著自己,把剛剛學到的東西,理解得更加透徹。
而且講完之後,最大的受益者,其實不是聽眾,而是你自己。


我身邊有非常多優秀的朋友,在各自的領域內,他們都是翹楚。
我常常死皮賴臉地去向他們求教,聊的過程中,他們有時說出一句,可能他自己都認為平淡無奇的話。
但是,我卻突然之間,有一種醍醐灌頂的通透感。
原來如此!他的“平淡無奇”,和我的“醍醐灌頂”,是種鮮明的對比。
這在他看來再平常不過的東西,其實是他的基本功。
而我就算醍醐灌頂了,估計也做不到。
我還有一些朋友,有時會突然欣喜若狂地告訴我,他想明白了一個道理,發明了一套理論。
我問,是什麼?他興致勃勃地給我講了很多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新概念。
我問他,這個概念是你發明的嗎?能不能解釋一下,是什麼意思?
於是,他又開始用更多的新概念,再去解釋剛才那個概念。
他發明了一整套,和今天的學術體系完全不交叉的理論。
聽完後,我問他,你有沒有讀過一本書,叫做《組織行為學》?去找來看看吧。
他真去找來看了。看完後,垂頭喪氣。
他發明的這套理論,其實在《組織行為學》中早有表述了,用嚴密得多的語言體系,精妙得多的邏輯框架,還有很多別人實踐的經驗和教訓。這些經驗教訓,甚至不少是發生在他出生之前。
他頓悟出來的東西,其實是別人的基本功。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
楊絳先生曾經說過:“你的問題,主要是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只琢磨,不學習,就會成為知識界的“民科”,不斷重新發明輪子,形狀不同,大小不一,勉強能跑,但終究承載不了集裝箱卡車,成不了大事。
英語裡有一句話:Black belt is a beginner。
黑帶(空手道的最高級別)也僅僅只是一個初學者。
先練到黑帶,才有資格說,武術,是門藝術。
所以,所謂的頓悟,是學遍古今之後的豁然開朗,是苦練十載之後的無招勝有招,是騎車摔了無數次之後,最後突然控制住平衡的那一刻。
基本功,是頓悟不出來的。
還是那句話,書山有路,但沒有捷徑。
所以,來吧,讀萬卷書!


關鍵詞
就是
時候
公眾號
一點
料肉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