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15w也難養家!加拿大媽媽自爆:離崩潰只差1張賬單!加拿大中產淪為“新窮人”!

在高通脹和生活成本不斷上漲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加拿大人發現:即便收入不錯,生活也越來越“吃緊”。
《環球新聞》(Global News)的“瀕臨邊緣”(On the Brink)系列節目,講述了安省倫敦市一戶普通四口之家的真實生活。他們收入不低、工作穩定,卻依然要精打細算才能勉強維持生活。他們的故事,正在成為千千萬萬加拿大人的縮影。

“我們必須算清每一分錢,才能勉強過下去”

34 歲的 Cheyenne Allen 是一位活動策劃人,馬上就要迎來第二個孩子的出生。她和丈夫住在安省倫敦市,家庭年收入約 14.7 萬加元(稅前)。從表面看,這是一戶標準的中產家庭,丈夫是一位鍋爐技工,兩人都有穩定工作,還有一套房子。
“二十年前,兩個全職收入、擁有一套房子,這種組合意味著生活穩定,”她說,“但自從疫情暴發後,一切都變了。”
Allen 回憶,自己在二十多歲時一邊上學一邊打兩份工,尚能勉強維生;但如今即便全職投入自己的職業,有穩定家庭收入,生活卻仍然步履維艱。
“我們現在的收入,本該能讓生活過得更輕鬆。但現實是:錢根本不夠花。

“錢越來越不值錢了”——加拿大購買力持續下滑

這種“收入高卻仍感吃緊”的現象並非個例。康考迪亞大學經濟學教授 Moshe Lander 指出,加拿大人的購買力在過去五年內明顯下降,事實上,從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就已呈現長期下滑趨勢。、
他用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舉了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每小時賺 20 加元,而一個巨無霸賣 7 加元,那你一小時買得起將近三個漢堡;但如果過去你能買四個,現在只能買三個,說明購買力在下降——無論你手裡有多少加元。”
簡單來說:工資漲得比物價慢,加拿大人手裡的錢“越來越不值錢”。

房貸、托兒費、食品……樣樣都貴

Allen 一家目前每月的房貸支出大約為 2,000 加元,此外還有不斷上漲的公寓管理費。雖然他們目前的房貸利率相對較低,但她非常擔心兩年後房貸續約時的利率會上漲——那時她剛好結束第二次產假,要重新回到職場。
“想想都很可怕,”她說,“那時我不僅要重新工作,還要面對兩個孩子的醫療保健開支……真的很難。”
隨著第二個孩子即將出生,家庭支出也在持續攀升。Allen 坦言,幸好她第一個孩子可以母乳餵養,不然奶粉成本會非常驚人——“一週就要 50 刀,有的家庭甚至要在交賬單和喂孩子之間二選一。”
她儘量透過二手市場購買育兒用品,但她發現能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少,質量也堪憂。

托兒服務“排隊兩年無音訊”

目前,Allen 的大女兒每週去託兒所三天,每月花費600加元,如果改成全託,一整週都去,每月就要需要花費近 1,000 加元。儘管她在懷孕五個月時就申請了 $10/天的政府補貼托兒名額,但時至今日,已經兩年過去,仍然毫無迴音。
“我們現在的處境就是——只差一張賬單,就要面臨‘上班還倒貼’的局面,”她說,“如果再沒有 $10 托兒的名額,我們可能要重新評估是否還值得去上班。”

食品價格再漲,加拿大家庭一年吃掉$1.6萬!

根據 2024 年 12 月釋出的《第十五屆加拿大食品價格報告》,預計 2025 年食品價格整體將上漲 3% 至 5%,四口之家的年均食品開支將達到 16,833.67 加元,比 2024 年增加約 800 加元。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我們家已經開始種菜、做罐頭、嘗試儲存食品來省錢,”Allen 說,“但如果美國貿易戰的影響持續下去,我甚至考慮把自家菜園擴建。”
她舉了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例子:“6 加元一小盒藍莓,太離譜了!吃飯是人的基本需求,不應該這麼貴。”

曾經的“中產”,如今的“邊緣”

就拿 Allen 一家為例,年收入約為 14.7 萬加元,表面上看似屬於典型的中產階層。然而,按照 2025 年安省最新的稅率標準,扣除聯邦稅、省稅、加拿大養老金計劃(CPP)和就業保險(EI)等法定扣款後,他們的實際稅後收入大約為 9.6 萬加元,摺合每月可支配收入約 8,000 加元左右
聽起來還不錯?我們來看看實際支出。
首先是固定的大項支出:每月房貸約 2,000 加元,托兒費用 600 加元,食品支出大約 1,400 加元。這三項合計已達 4,000 加元,剛好吞掉了一半的家庭收入。
剩下的 4,000 加元還需應對以下開銷:
  • 水電暖氣、電話和網路等基本生活服務費用,每月約 300 至 500 加元;
  • 汽車貸款、油費和保險,兩輛車每月的支出約 800 至 1,200 加元不等;
  • 房產稅或公寓管理費(如有)也是一筆固定支出;
  • 醫療相關支出,包括非處方藥品、牙科護理和嬰兒用品等,每月大約 150 至 300 加元;
  • 家庭用品、衣物更新等日常開銷,約 200 至 400 加元;
  • 此外,還需預留部分資金用於還債、儲蓄或應對突發事件。
換句話說,雖然 Allen 一家賬面收入不錯,但真正能夠“自由支配”的錢所剩無幾。一旦遇上任何意外支出,例如家人生病、汽車維修或利率上調,整個家庭的財務狀況就可能陷入緊張甚至失控。
Allen 一家的故事,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加拿大家庭復刻。
年入近 15 萬,卻依然在“溫飽”與“崩潰”之間艱難求生。她們不是沒有工作,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沒有收入,而是在物價飛漲、服務緊張、房貸高企的多重壓力下,“中產”這個概念本身正在被不斷壓縮。
疫情後的加拿大,生活變了。
努力不一定換來穩定,有時甚至連“勉強過活”都成了一種奢侈。Allen 說得很直白:“我們已經很努力了,但還是撐得很吃力。”
當一個年入近 15 萬加元的家庭也要為一張賬單而焦慮時,有房努力工作的中產家庭淪為“新窮人”。我們每個人都該思考:加拿大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聯邦選舉就在4月28日,提前投票昨天已經開始。為了中產的未來,為了加拿大的未來,記得投出你的一票!
新聞來源:
https://globalnews.ca/news/11090309/on-the-brink-ontario-family-inflation/
轉載自:超級生活
微信ID:superlifeca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