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個小廣—
來自安省倫敦市、34歲的活動策劃師Cheyenne Allen如今懷著第二胎。她說,她的家庭現在必須精打細算到每一分錢,才能勉強維持生活。
這位即將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說,如果是在20年前,擁有一套住房、夫妻雙職工的生活本應很安穩。但自從疫情爆發以來,一切都變了。
“我20多歲時,一邊上學一邊打兩份兼職,那時勉強能應付,”她對Global News說,“現在我有了穩定的事業,我丈夫也是。他在2019年買了這套房子,我們本來過得還不錯。結果疫情改變了一切。”


圖源:Global News
年收入近$15萬也不經花
Allen的丈夫是一名鍋爐工,夫妻倆稅前年收入約為14.7萬加元。她認為這樣的收入水平本應讓生活更寬裕,但錢根本不經花。
“現在的錢,遠不如從前那麼值錢了。真的不經花了,”她無奈地說。
Allen的困境並非個例。康考迪亞大學(Concordia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Moshe Lander指出,在過去的5年裡,加拿大人的購買力明顯下降,而實際從1980年代起就持續走低。
他以“麥當勞巨無霸漢堡”舉例說明購買力的變化:“如果你每小時掙20加元,一個巨無霸賣7加元,相當於一小時掙3個漢堡。如果過去一小時掙2個漢堡,那麼無論時薪多少,購買力都提升了。”
“但現在情況是,巨無霸的價格上漲速度比我們的工資快,結果就是我們的‘購買力’反而下降了。”

圖源:Global News
養娃成本節節攀升
Allen已經有一個一歲半的孩子,第二個孩子即將出生,家庭開銷很快就會增加。Allen坦言現在每筆支出都要反覆斟酌。
目前,這對夫婦每月大約要支付2000加元的房貸,外加不斷上漲的公寓管理費。雖然現在房貸利率還算低,但Allen擔心兩年後續約時正值二胎產假結束:“想到要重返職場,還要負擔兩個孩子的支出,真的很艱難。”
“我很幸運第一胎能母乳餵養,希望二胎也能這樣。因為奶粉的價格太驚人了。”Allen說,每週約50加元的奶粉支出,迫使一些家庭不得不在“交水電費”和“餵養寶寶”之間做選擇。
儘管Allen努力尋找優惠,但她說,很難找到價格合理、質量好的嬰兒用品,即便是買二手也是如此。
她的大女兒目前半托每月600加元,若全託則要1000加元。Allen在懷孕5個月時就申請了“10元/天”的日託名額,但近兩年過去仍無迴音。
她擔心如果這次產假結束還沒等到10元/天的日託名額,就得重新規劃,“感覺只要再多一張意外的賬單就能壓垮我們。”
加拿大食物價格將繼續上漲
加拿大四所大學聯合釋出的第15版年度食品價格報告(2024年12月釋出)預測,2025年食品價格將整體上漲3%至5%。
四口之家年均食品支出將達16,833.67加元,比2024年上漲了801.56加元。
該報告發現,食品負擔能力仍是加拿大人關注的一個主要問題。這點Allen深有體會,她認為政府應對基本生活物資的價格進行更好管控。
為了對抗不斷上漲的食品開銷,她的家庭已經開始嘗試自己在家種菜、醃製食物。但受美加貿易戰影響,她正考慮擴大種植規模。
“人必須吃飯、必須喝水,”Allen說,“但現在一小盒半磅的藍莓要6加元,這簡直是在搶錢。”
安省四口之家月度支出參考
根據2025年安省的稅率,如果一個家庭年收入為14.7萬加元,在扣除聯邦稅、省稅、加拿大養老金計劃(CPP)和就業保險(EI)等法定扣款後,稅後到手收入約為9.6萬,即每月約8,000加元。
Allen一家每月到手的收入大約8,000加元,扣除2,000加元房貸月供、600加元托兒費用和大約1,400加元的食品支出後,每月還剩約4,000加元,但這部分需要用來覆蓋:
-
水電氣暖、電話、網路($300–$500)
-
汽車貸款、油費、保險(兩輛車大約$800–$1,200)
-
房屋/地稅和公寓管理費(如有)
-
醫療開銷(包括非處方藥、牙科、嬰兒用品)($150–$300)
-
家居用品、衣物($200–$400)
-
儲蓄/投資、還債或應急資金
所以,儘管表面上可能還剩下一些錢,但在高通脹+家庭開銷全面上漲的背景下,“一張意外賬單就能壓垮”的感覺並非誇張。尤其如果房貸續約利率上漲、托兒費用無法減免,很容易進入“賬單焦慮”。
對此,你怎麼看?
來源連結:
https://globalnews.ca/news/11090309/on-the-brink-ontario-family-inflation/
-END-
若你喜歡推文,
記得點一下右下角的[在看]哦~!
[評論留言]也是很歡迎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