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視角下中美貿易協議:評價與可能性研判

2020年1月,中美兩國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旨在緩解中美貿易摩擦的緊張局勢。協議簽署後,美方各界圍繞其執行情況展開了廣泛討論,相關評價不一。本文聚焦美國專家學者、智庫及媒體的相關觀點,全面梳理並分析美方視角下該協議的實際成效,以及未來中美簽署第二階段貿易協議的可能性。需要強調的是,本文旨在為思考相關貿易問題提供參考,並非對美方觀點予以認同。
研究顯示,美方認為第一階段協議的執行成果未達其預期,包括未能完成協議承諾的採購等。至於未來的第二階段貿易協議,研究發現,儘管美國政府或許對談判持開放姿態,但從美方一系列舉措及各方觀點來看,其推動達成協議的可能性有所降低。美國政府似乎更傾向於倚重關稅策略來處理對華貿易議題。
掃描文末二維碼可閱讀全文。
* 本文作者系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邵素雅。參考文獻略。本文版權歸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所有,未經書面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複製或引用。

美國視角下中美貿易協議:

評價與可能性研判

文 | 邵素雅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美國政府舉起關稅大棒對中國施壓,中美兩國在歷經了漫長曲折的談判後,於2020年1月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經濟貿易協議》(以下簡稱“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或“協議”) 。2025年1月,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並隨即在貿易政策上頻出動作,中美貿易關係的走向再度備受矚目。

2月1日,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2月27日,特朗普發文計劃於3月4日起以芬太尼為由對中國輸美產品再加徵10%關稅,這意味著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一攬子關稅增幅達到20%,3月4日,該關稅正式生效。面對美方此舉,中國在4日採取反制措施,對原產於美國的部分進口農產品加徵最高15%關稅,同時將15家美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將10家美國涉臺軍售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

特朗普再度執政初期的一系列關稅舉措已然給中美貿易關係帶來大幅衝擊。在這波關稅調整的浪潮中,各界對於未來局勢走向充滿困惑。特朗普政府後續將如何進一步調整關稅政策?該如何理解特朗普上任後快速又多變的關稅舉措?其是否有可能推動簽署“第二階段經貿協議”?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密切關注美方動態,聚焦大量美方專家學者、知名智庫以及媒體就“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及中國執行狀況所發表的觀點。透過剖析這些美方觀點,本文旨在洞察美方對於第二階段經貿協議談判可能性的基本看法。這並非是對美方觀點的認同或肯定,因為美方觀點本身就是片面、帶有偏見的,而是希望從這些觀點中挖掘出美方的意圖、策略以及潛在行動方向。 

美方視角下的“第一階段經貿協議”

根據“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中國承諾在2020-2021年這兩年裡,在2017年的基準水平上額外購置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及服務。此外,中美雙方都同意匯率由市場決定,提供公平的市場準入,並在金融服務、智慧財產權和技術轉讓等領域做出明確約定。
但諸多資料顯示,美方各界普遍忽視全球經濟形勢變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新冠疫情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以及中國在上述影響下依然秉持積極負責任態度履行承諾的事實,傾向於認為“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未能達到預期目標。
1. 美方認為中國對美商品和服務的購買不及預期
2022年7月,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高階研究員查德·鮑恩(Chad P. Bown)釋出了一份題為《中美第一階段協議追蹤:中國對美國商品的購買情況》的報告。報告分析了中國在兩年協議期內的實際採購情況。報告發布後在美國迅速傳播,引發諸多討論。基於對美國商務部貿易資料的整理和分析,PIIE報告得出結論:中國在2020-2021年協議期內,僅完成了其在協議中承諾採購額的58%(見圖 1)。
商品採購方面,PIIE的資料顯示,從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美方統計中國自美國進口的協議範圍內商品總額達到2353億美元(詳見圖2左),與此同時,美國向中國出口的總額為2101億美元(見圖2右)。根據鮑恩核算,按照中國進口資料計算可以得出,最終中國針對協議涵蓋商品的採購量為第一階段承諾的62%,若依據美國出口資料來算,該資料為60%。
服務業採購方面,回溯2020年初協議簽署之際,中國針對服務採購所做出的承諾被美方業界視作相對合理。一方面,所設定的採購目標較為適度、溫和,未顯激進;另一方面,由於美國服務出口在前期貿易摩擦中並未直接遭受關稅措施的衝擊,因而當時協議所設定的起點事實上高於2017年基準水平。
然而,PIIE資料指出,在2020-2021年期間,美國對華服務出口呈現出大幅下滑態勢,最終僅達成承諾量的54%(詳見圖3)。對此,鮑恩等美方業內專家明確指出,這一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新冠疫情這一不可抗力因素的嚴重干擾,尤其是旅行服務、教育服務等。但亦有人指出協議中涉及服務出口的其他承諾事項,在短期內亦未能展現出顯著成效。例如,金融服務出口以及智慧財產權使用費收入,在2020年和2021年這兩個年度內均持續走低,遭到美方詬病。
2. 美方認為中國在智慧財產權保護與執法等方面未達第一階段協議要求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於2021年4月釋出《特別301報告》,將中國等九個國家列為重點觀察名單。美方在這份報告中宣稱,“中國需要深化改革,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與執法力度,全面落實近期修訂的智慧財產權措施,避免要求或施壓外國企業向中國企業進行技術轉讓,進一步開放市場以吸引外國投資,並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充分發揮決定性作用。”
中國在2020年頒佈了大量與智慧財產權相關的法律和監管草案,但美方貿易代表辦公室堅稱,這些努力不足以實現全面改善中國智慧財產權環境所需的根本性變革,並且認為上述改革措施在實際執行方面存在欠缺。
卡託研究所(Cato Institute)貿易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蒙·萊斯特(Simon Lester)等人在2021年文章中稱,雖然中國近年來透過立法和監管措施,履行了在智慧財產權保護、強制技術轉讓等領域的諸多義務,但美方依舊質疑這些規則在中國的實際執行效果。例如,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2020年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美方稱有13%的公司聲稱曾被中國合作伙伴要求轉讓技術,且這一比例相較於上一年有所上升。
美國政治新聞網的文章還記錄了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hina Business Council)的相關抱怨,後者指出,在轉基因農業產品進口審批方面,對於孟山都、先正達等公司生產的產品,美方認為中國政府在提高審批透明度等方面進展緩慢。在專利審批領域,儘管中國專利審批程式有所改進,但美方認為美國製藥公司從中獲得的益處被美國品牌藥品的仿製藥專利獲批數量大幅上升所抵消。
透過對美國政府官員、智庫及媒體等多方就“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發表的大量評價進行梳理與分析後發現,美方各界多認為“第一階段協議”未達美方預期。除了採購資料層面,一些美方專家還從協議內容本身提出批評,認為協議存在根本缺陷,未滿足美國對中國改革的核心訴求。部分美方人士不僅質疑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成效,還對後續透過貿易協議推動中國實現美方期望的改革前景不看好。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高階研究員安娜·阿什頓(Anna Ashton)在《中國商業評論》中表示,“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未涉及301調查中備受關注的關鍵問題,如國家補貼。這些問題本寄希望於“第二階段”談判解決,但阿什頓判斷“第二階段”談判不太可能舉行,她認為美國難以透過貿易協議推動中國做出符合美方期望的政策轉變。美國企業研究所高階研究員德里克·西瑟斯(Derek Scissors)表示,美方普遍高估了“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重要性。
需要明確的是,以上所有觀點均為美方單方面的看法,並不代表作者的立場與認同。事實上,中國為履行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付出了諸多努力。面對全球經濟形勢的複雜變化、貿易保護主義的衝擊以及新冠疫情的巨大挑戰,中國始終秉持著負責任的態度,積極推動各項承諾的落實。在商品和服務採購方面,儘管面臨重重困難,仍盡力擴大自美進口規模;在智慧財產權保護領域,持續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執法力度,為國內外企業營造更好的創新環境。

“中美第二階段經貿協議”

可能性研判

特朗普在其第二任期內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的舉措,已引發全球關注。此番揮舞關稅大棒的真實目的究竟是什麼?美國政府是否意圖憑藉關稅作為工具,與中國重新回到談判桌前,就雙邊貿易問題展開新一輪磋商?
研究發現,美方在考慮是否進行第二階段經貿協議談判時態度發生了一些明顯變化。
……
(掃描下方二維碼可檢視全文
“CF40研究”小程式

我們的原創研究產品序列“CF40研究"已在微信小程式端正式上線。訂閱“CF40研究”,您將暢享全年無間斷原創報告、視聽服務、精品圖書贈閱、會員專享主題活動等線上線下超值權益組合。加入我們,開啟這場新知之旅吧!  

版面編輯:潘潘|責任編輯:潘潘
視覺:李盼 東子
監製:李俊虎 潘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