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資訊,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滄海遺珠,信手拈來 圖源:pixabay.com
以身入局: 用人血毒死蚊子

圖源:Lee R. Haines
夏天即將到來,除了炎熱酷暑,無處不在的蚊子也讓人很頭疼,被叮咬後騷癢難耐不說,還有可能感染傳染病。人類使用了各種方式試圖消滅蚊子,但是效果都比較有限。英國利物浦熱帶醫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服用一種叫做尼替西酮(nitisinone)的藥物時,患者的血液對蚊子來說不再是食物而是劇毒,吸食後的蚊子會迅速死亡。這種藥物目前用於某些遺傳性疾病,它的有效成份在患者體內維持的時間很長,而進入蚊子體內時,會阻斷蚊子消化血液所需的一種酶。科學家希望進一步測試這種藥物對於健康人群的安全性和殺蟲劑量,如果安全性有保障的話,就增加了一種全新的滅蚊選擇。

文章連結:
DOI: 10.1126/scitranslmed.adr4827
勝天半子:大樹硬扛雷擊耗死同行

圖源:TODD SOWERS/ALAMY STOCK PHOTO

文章連結:
doi: 10.1126/science.z5eziop
更幽默的科學家更受信賴

圖源:ALEXANDRA L. FRANK, MICHAEL A. CACCIATORE,
SARA K. YEO和LEONA YI-FAN SU
《科學傳播雜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幽默不僅能讓科學知識更易懂,還能提升科學家在公眾心中的可信度。科學家常常擔心開玩笑會損害自己的專業形象,因而避免使用這種方式來傳播自己的工作,但事實證明,適當的幽默反而能拉近與公眾的距離。
研究團隊設計了一項實驗,邀請2000多名參與者評價虛構科學家傑米·德文博士的一篇社媒帖子,帖子以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汽車為主題,搭配漫畫,並嘗試不同幽默風格:諷刺、擬人化或兩者結合。結果顯示,融合諷刺與擬人化的版本最受歡迎——參與者認為內容更有趣,科學家更討喜,且更認同其為可靠的科學資訊來源。

參考文獻:
https://jcom.sissa.it/article/pubid/JCOM_2401_2025_A04/?et_rid=1018944675&et_cid=5557036
老鼠會對同伴採取“急救”措施
野生動物對倒下同伴會有所動作經常可以看到,但其普遍性和神經機制尚不清楚。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模擬同伴突然倒下的情況,小鼠被突然麻醉而倒地不起,而身邊的小鼠會展現出一系列“急救”行為,從嗅探、梳理毛髮,到舔頭部和拉扯舌頭,似乎行為能加速同伴從無意識狀態中恢復。
透過行為監測和機器學習技術,詳細記錄了這些反應,這些行為的強度會逐漸升級,甚至包括咬嘴或拉舌頭等力度更大的動作。研究進一步揭示,觸發這類行動依賴於大腦杏仁核中RHIM結構域蛋白的啟用,以及下丘腦室旁核中催產素神經元的參與。這些神經機制表明,小鼠的“復甦”行為具有生物學基礎,可能與人類在緊急情況下的救助反應有一定相似性。

有情眾生,皆存惻隱之心。
參考文獻:
DOI:10.1126/science.adq2677
點選下方知社人才廣場,檢視最新學術招聘
擴充套件閱讀
新技術讓“傳音入密”驚現江湖;
結婚使男性肥胖風險增加三倍
AI看完鬼故事被嚇到了?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媒體轉載聯絡授權請看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