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講求效益和功利的時代,許多人習慣了低頭做事,卻漸漸忘了如何抬頭做人。
這時,不妨回頭看看孟子,處在兩千多年前大爭之世的他,面對著列國爭雄的大變局和爭名逐利的世俗潮流,四處奔走地疾呼仁義。
如果說“若喪家之犬”的孔子溫潤含蓄,那麼堅信“捨我其誰”的孟子則鋒芒畢露,畢其一生既不為權貴所屈,也不因命運而自輕自賤。


孔子和孟子,動圖由AI生成
他的許多言語,早已滲入中華文化的血脈,以至於在公開場合說出來都覺得有些“羞恥”。然而咀嚼其中背後的深意,回到義正言辭的第一現場,它們無疑是振聾發聵的。
林語堂曾說,“現代青年人,應該多讀《孟子》,常讀《孟子》;年年再讀《孟子》”。當你真的讀懂孟子,就學會如何在現實世界裡,不卑不亢地活出尊嚴與從容。(下面的譯文皆選自《孟子新注新譯》)
01
關於進退
Mencius

孟子生活在列國紛爭、禮崩樂壞的時代,他也曾懷抱救世之志,在屢遭冷遇之後,最終選擇退隱講學著書。我們常常把“進”當作唯一的出路,把“退”視為失敗的標籤,而孟子告訴我們,真正的從容是不因得意而忘形,不因失意而失魂,有所不為方能有為。

1.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然後才能有所作為。
2.有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譯文】有所作為的人就好比掏井,掏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泉水就等於挖了一眼廢井﹝應該果斷放棄,擇地重新開始〕。
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譯文】富貴不能放縱他,貧賤不能改變他,威武不能壓服他。
02
關於取捨
Mencius

在孟子看來,真正的取捨應立足於“義”,他並不反對通權達變,但是堅持認為,有些選擇是根本性的,一步錯註定步步錯。真正的聰明不是在複雜局勢中精於計算,而是在紛擾中分得清什麼該舍、什麼不可棄。

4.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故術不可不慎也。
【譯文】制箭師難道比造甲師要殘忍嗎?制箭師生怕他的箭傷不了人,而造甲師生怕箭射穿他造的甲而傷人……一個人選擇安身立命的技能不能不慎重。
5.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譯文】容忍自己不正直的人,從來就不能讓別人正直。
6.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譯文】道德君子,說話不一定要句句守信,行為不一定要事事遂行,只是“義”在哪兒﹝就追隨它到哪兒〕。
7.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
【譯文】可以拿也可以不拿時,拿了便是對廉潔的傷害;可以給也可以不給時,給了便是對恩惠的濫用;可以死也可以不死時,死了便是對勇德的褻瀆。
03
關於成長
Mencius

關於成長,孟子同樣有著深刻的思考,他不把成長理解為“成功”或者“出人頭地”,而是把它看作一個不斷完善本心、磨礪志氣、守住正道的過程。當很多人被起點、資源、環境所困的時候,孟子強調的是內在的力量,而不是外在的條件。

8.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譯文】自己摧殘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講什麼大道理;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什麼大事情。
9.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譯文】求學問道的路徑沒有別的,就是把那丟失了的良心追回來罷了。
10.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譯文】君子依循正確方法深入探究學問,就是希望他的探究學問是自覺的。自覺地探究它,就能把它變成自己內在的;把它變成自己內在的,就能幫助它不斷深入堂奧;幫助它不斷深入堂奧,就能左右逢源而取之不盡;所以君子希望他的探究學問是自覺的。
04
關於社交
Mencius

孟子教給我們的不是如何結交更多人,而是如何與人交往而不失自我,如何在人際關係中洞察本質、磨礪人格。這也提醒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懂得分寸、保持底線,不做違心之交、不結失義之友,其實正是一種成熟的社交智慧。

11.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
【譯文】趙孟當成寶物的,趙孟也能讓它輕賤。
12.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譯文】說得不全面的話我知道它哪裡有偏頗;說得過頭的話我知道它哪裡有缺陷;不合正道的話我知道它哪裡有偏離;躲躲閃閃的話我知道它哪裡有阻礙。
13.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譯文】向大人物進言,就要藐視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樣子放在眼裡。
05
關於自我
Mencius

在這個不斷被外界評價所綁架、被社交媒體左右情緒的時代,孟子的很多話能給予我們關於“自我”的啟發,他特別強調“反求諸己”,主張我們應該忠於內心,同時他也提醒我們自我不是張揚個性,而是學會在喧囂中“從其大者”,學會在和他人的聯結中,抵達更高的真實。

14.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譯文】能夠費盡心思,並付諸實施於行善,才能瞭解自己的本性。能瞭解自己的本性,才能懂得天命。
15.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
【譯文】選擇身體重要部分(心)的是君子,選擇身體次要部分(耳目)的是小人……先把人的重要部分給樹立起來,次要部分便不能喧賓奪主了。
06
關於誘惑
Mencius

在誘惑無處不在、慾望被放大、動輒談自我和解的社會,孟子的“不動心”或許能給我們啟發,他並不主張強行壓抑慾望,而是強調以道義為依歸的內在堅守,正如揠苗助長的寓言故事所指出的,“自持”應該順著人性向善的可能,在日常的點滴和境界的提升中實現良性的迴圈。

16.我四十不動心……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譯文】我四十歲以後就不再心有所動了……反躬自問,自己不佔理對方即便是最下賤的人,我不去恐嚇他;反躬自問,自己佔了理,即便有千軍萬馬,我也勇往直前。
17.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譯文】所以君子有一生的憂慮,卻沒有短暫的畏懼。
18.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譯文】天下萬物的大道理我都懂了。反躬自問,自己是真心誠意的,便沒有比這更大的快樂了。
07
關於讀書
Mencius

孟子主張讀書要有主見和判斷力,他尊重經典卻從不把書本當作唯一的真理,要求我們要用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主動去領會文字背後的真實意圖,在資訊爆炸的後真相的社會,這種批判性閱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19.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譯文】完全相信《書經》,那還不如沒有《書經》。
20.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譯文】解說詩的人,不要拘於字面而誤解詞句,也不要拘於詞句而誤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這就對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