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學術權威的企業不適合創新

 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來源:蟈蟈創新隨筆
作者:郭朝暉

多年前我意識到,《三國演義》、《封神演義》和武俠小說給我國的文化產生了一種明顯的副作用,我稱之為“牛人崇拜症”。在小說中,總有些特別牛的人物成為軍師、將軍或者大俠。只要這些人出現,任何困難的問題總能迎刃而解、可謂無艱不克。現實中,這種症狀表現為對“科技大牛”的崇拜,似乎牛人就能解決任何困難。這樣的崇拜症本質上是一種迷信,而迷信是創新的死敵。

在人類歷史上,做出偉大貢獻的科學家往往是些年輕人;喬布斯、比爾蓋茨、馬斯克、愛迪生等發明家、企業家也都是從年輕時就做出偉大貢獻的。他們能成為牛人,就是因為他們不迷信權威、勇於去實踐自己的想法。西方發達國家的創新能力強,不迷信權威是個重要的因素。勇於創新的另外一面,其實就是勇於挑戰權威。
不迷信權威不等於不尊重前輩。我在寶鋼20多年最大的收穫之一,是能接觸到一些德高望重的前輩。我從他們身上學習的,主要是思考問題和做事的方式。我常說:創意來自於個性化需求。具體的創新想法往往是在實踐中得到的,而不是從別人那裡聽到的。年輕人從事創新工作時,首先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方案,然後聽取前輩的意見和建議。前輩“指明方向”,往往是自己有了方向感但不確認時,請前輩專家幫忙分析確認一下、避免走入過去失敗的老路。
幾年前我們去雪竇寺參訪。方丈和大家說:各位來寺廟拜佛。寺廟其實只是提供了一個環境,讓各位把自己的問題想清楚。自己想不清楚佛也幫不了你,拜佛不如拜自己。同樣,創新者自己沒有想法,權威專家也幫不了你。
在創新的過程中,最初的想法往往是年輕人首先提出來的。對於創新問題,其實是沒有權威的。我曾在牛津做過短期的訪問學者,見到大家都是平等地討論問題,學術權威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成權威。
在我國的科技界有兩種蠢貨:一種是自認為學術權威、架子非常大;這種“權威”的肚子裡往往沒貨(典型的是寫論文寫出來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還有種蠢貨是迷信學術權威,自己沒有想法時,總盼著權威給出方向。比如,某國企總是喜歡請院士指點迷津,背後其實就是“牛人崇拜症”的發作,所以迷信的表現。其實,有“牛人崇拜症”的企業一定是不善於創新的企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