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開戰,聯合國秘書長總會憂心忡忡地呼籲:不要打了,不要打了,人類承受不起一場核戰爭。
因為印巴兩國都是擁核國家,到了魚死網破那天,可能就會互扔原子彈。
雖然印巴都是非法擁核國家(只有五大善人是合法的),但核武器維持了南亞的恐怖平衡。

核武器,不僅是印度的一張王牌,而且是阿三們的一瓶精神神油。
有人可能會問,又蠢又壞的阿三的原子彈是怎麼來的?

當年,印度在核能領域有一位大神–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
霍米·巴巴是帕西族,祖先是逃難到印度的波斯貴族,信奉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也叫拜火教,中國稱“祆教”。
帕西族人口不過十幾萬人,但卻是印度最富有的群體,像巨無霸企業塔塔集團的奠基人賈姆希德.塔塔,就是帕西族。
因為巴巴家族和塔塔家族的關係,霍米·巴巴推動核武器計劃時,塔塔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下面再說)
帕西族遊離於種姓制之外,但他們通常被印度人預設為最高種姓。
在2001年的統計資料中,帕西族群體識字率高達99%,遠遠超過印度平均水平。
因為他們極為重視教育,還有就是經商(給英國殖民者當買辦,參與管理英屬印度的經濟命脈)
霍米·巴巴的爺爺被英國人任命為邁索爾土邦的教育總監(印度最大的三個土邦之一,1973年更名為卡納塔克邦)
他的父親是牛津大學高材生,母親是同族富商女兒。他的姑姑梅赫拜嫁給了多羅布吉.塔塔(賈姆希德.塔塔的大兒子)
1910年,霍米·巴巴出生於孟買,由於天資聰慧,再加上優越的教育資源,他在15歲就考上了劍橋大學,但由於年齡太小,無法入學。
直到18歲,霍米.巴巴才到了英國劍橋,就讀機械工程,準備畢業後回印度,成為塔塔鋼鐵管理人。
第二年,由於受到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的影響,霍米.巴巴轉向理論物理。
1930年,霍米.巴巴通過了機械工程畢業考試,但決心留在英國,繼續理論物理學業。
1934年,他獲得劍橋大學核物理博士學位,導師是拉爾夫.福勒。
1935年,他在丹麥哥本哈根與尼爾·玻爾一起搞研究。還發表了一篇論文,確定了電子-正電子散射的橫截面,這一橫截面被命名為霍米散射“Bhabha scattering”。
在歐洲期間,他結識了多位物理學大佬,如荷蘭的克萊莫斯、美國的恩裡克.弗米、奧地利的沃爾夫岡·泡利……
不出意外的話,霍米.巴巴將在英國度過一生。
1939年夏天,霍米.巴巴回印度度假(相親),但他拒絕了父母的人選,而他中意的女孩又是異教女子(非拜火教),遭到父母反對,之後他就一直沒有正式結婚。
9月,歐洲大戰爆發,霍米.巴巴被迫留在了印度。
1940年,他接受了邁索爾邦班加羅爾的印度科學研究所物理系講師的職位。
1941年3月20日,他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42年又獲得劍橋“亞當斯獎”。
當時他的心願還是要回到英國,因為他一直在為英國服務。
但戰爭規模越打越大,霍米.巴巴只能繼續待在印度。

這期間,他在班加羅爾結識了一位美女–古典舞蹈家薩拉巴伊。
薩拉巴伊是維克拉姆·薩拉巴伊(印度“航天之父”)的妻子。
薩拉巴伊家族與尼赫魯家族關係密切,薩拉巴伊妻子與尼赫魯的關係非同尋常,兩人經常在公開場合摟摟抱抱。
霍米.巴巴與薩拉巴伊妻子認識後,兩人也建立了密切關係。透過她,霍米.巴巴與劍橋校友尼赫魯關係也更加緊密。
霍米.巴巴第一次周遊印度後,他看到了極度的落後和貧窮。
到戰爭結束前,霍米.巴巴的政治立場已傾向於國大黨,並接受了尼赫魯邀請,留在印度。
1944年3月12日,霍米.巴巴給他的姑父塔塔爵士寫信,建議他出資建立一所基礎物理研究所。
塔塔接受了他的建議,1944年4月,由塔塔信託基金會出資成立了塔塔基礎物理研究所(TIFR),但不設在新德里,而是孟買,以避免政客干擾。
1948年,尼赫魯任命霍米.巴巴為印度核計劃局局長兼原子能委員會主席。

尼赫魯的核計劃方向是核電,而霍米.巴巴側重於核武器。
但尼赫魯是政策制定者,因此,霍米.巴巴只能先去發展核電。
1954年,尼赫魯批准孟買徵地1200英畝建立“特倫貝原子能機構(AEET),同時任命霍米.巴巴為印度原子能部部長。
這些機構都設在孟買,完全由霍米.巴巴領導的三人小組負責,直屬於總理,不受任何部門領導。
1955年,霍米.巴巴說服前宗主國英國,幫助印度建立亞洲第一個核反應堆——“阿普薩拉”反應堆。
1956年,在霍米.巴巴努力下,加拿大又幫印度建立“希諾斯”研究核反應堆。
核武器的誕生已近在眼前。然而國大黨領袖尼赫魯、德賽等人堅決反對研發核武器,原因:
一、有和平主義的包袱(甘地主義)
二、印度更擔心因此受到西方制裁。
三、經濟困難,無力集中力量投入核武器專案。
四、議員幾乎一致反對核武器。
到了1962年,印度已擁有1個原子能研究中心,3個研究核反應堆,1個燃料製造工廠,一個重水工廠和一個輔助設施工廠。
這些成就,基本上都是霍米.巴巴透過私人友誼而獲得西方的幫助。
1962年年底,印軍在中印邊境慘敗後,霍米.巴巴極力要求尼赫魯制定核武器計劃,並稱中國正在發展核武器。
但印度政府並不相信他的話。
1964年5月26日,尼赫魯在官邸去世,國大黨各派勢力開始爭奪總理一職。德賽出局,夏斯特里成為總理(因為他沒有勢力,且性格溫和,可以為英.甘地接班鋪路)

夏斯特里比尼赫魯還要信奉“甘地主義”,核武器計劃連討論的可能也沒有。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周恩來總理隨即宣佈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中國核試驗成功訊息傳出後,震撼整個世界。
在經歷了一個星期的恐慌後,10月24日,霍米.巴巴向全國發表廣播講話,據稱印度必須馬上擁有核武器。
他在講話中告訴阿三們,一枚200萬噸的核彈爆炸成本不過60萬美元,存備50枚的費用不過2000萬美元。
為了清除印度阻止核武器研發的障礙,霍米.巴巴只能用這種謊言。
阿三也激動了,原來政府以前說核武器花費巨大是假的,這麼點錢就能造,那就必須造。
10月29日,印度內閣進行六小時辯論,分成兩派:
一、支援立刻上馬核計劃有,有外長辛格,鐵道部長帕蒂爾等。
二、反對上馬核計劃,有國防部長恰範,農業部長蘇布拉馬尼亞姆等。
夏斯特里支援反對派,對於他來說,任何增加經濟負擔的做法,都會威脅到他的地位。
11月,夏斯特里宣佈,研製一枚原子彈將花費1.5億美元,反駁了霍米.巴巴的說法。
11月23日,印度議會一些激進派議員圍攻夏斯特里。
夏斯特里與原子能委員會成員兩次會商後,雙方達成妥協:先放棄研製核武器,但要加強核能(和平)技術發展。
11月27日,夏斯特里在議會否決了核武器研發提案。
他將核安全寄託在了西方身上,但美英都拒絕為印度提供核保護。
1965年2月,霍米.巴巴親自飛往美國,他對美國副國務卿鮑爾說,印度可以在18個月內製造原子彈,但有美國幫忙,可以在6個月內完成。
但美國國會拒絕批准向印度提供幫助。
1965年5月中旬,夏斯特里訪問莫斯科,但蘇聯甚至拒絕在《蘇印聯合公報》中提及中國對印度核威脅內容。
在希望全部落空後,6月,夏斯特里終於批准霍米.巴巴提出的“核爆研究”方案。
1966年1月初,夏斯特里在蘇聯塔什干與巴基斯坦討論停火問題,突發心臟病身亡。
英.甘地終於成為總理,她支援印度研發核武器,這樣霍米.巴巴開始活躍起來。
然而,就在英.甘地上任之時,霍米.巴巴卻不在了。
1966年1月24日,霍米.巴巴在前往維也納參加國際核能科學會議時,飛機在勃朗峰(阿爾卑斯山最高峰)失事,不幸遇難,機上117人無一倖存。
很多人懷疑他不是被CIA幹掉,就是被克格勃幹掉。

2013年,美國出版一本書叫《Conversations with the Crow》(《與“烏鴉”的對話》)
裡面提到1966年的阿爾卑斯山空難就是CIA的傑作,目標-霍米.巴巴。
定時炸彈就放在飛機貨艙裡,因為霍米.巴巴是個傲慢的混蛋,想與它國實現“核平等”,不聽美國多次警告。
無論此書爆料是真是假,但從霍米.巴巴的死可以看出,印度也真是心大。
印度核計劃領軍人物,居然可以公開露面,並在國外東奔西走。這種意外造成的損失是無法評估的。
霍米.巴巴死後,英.甘地任命薩拉巴伊為印度原子能主席。
薩拉巴伊也不是印度教徒,而是信奉耆那教,他並不支援核武器計劃。

1967年6月,中國氫彈爆炸成功,印度再度群情激憤。
薩拉巴伊不再反對開發核武。1970年,印度普爾那姆核反應堆建立,邁出了走向核武的實質性一步。

4月,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印度認為國家安全已經到了極度危險境地,要求加快核武專案進展。
1974年5月18日,印度首次成功進行了“和平核爆”,西方國家紛紛取消與印度的核電合作。
1998年5月,印度連續五次核爆,宣佈自己成為了核大國。
但五大善人都不承認印度進入核大國行列,因為它來晚了。
同年5月28日到30日,巴基斯坦於俾路支省也連續進行六次核爆。
印度震驚不已,它的核威懾就是衝著巴基斯坦去的,結果卻落空了。
此後,印巴在南亞地區就形成了“恐怖平衡”。
從霍米.巴巴的經歷可以看出,他們都不是印度教徒,而且都是精英家族,家族與家族之間又都是結親或通婚的,尼赫魯也是世俗派。
可能就是這0.1%的人,決定了印度的科技發展方向。
然而,無腦又狂熱的十幾億印度教徒已經取代了他們,莫迪內閣裡面盡是些神棍。
換句話說,印度的核工業等領域成就都在上世紀取得的,而印度教神棍正帶著印度走向一條自欺欺人的自毀之路。
明天再寫印度核武器的運載工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