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的印巴空戰巴基斯坦大獲全勝,一戰打出了軍事威懾,短期內印度不敢輕釁,巴基斯坦將獲得階段性和平視窗。
但作為有核國家,巴基斯坦的真正危機並不是印度,而是國內。
我們常言印度是一個散裝國家,地方土邦、民族矛盾、種姓制度、聯邦政體等因素讓印度的現代化舉步維艱。
不過,印度有的問題巴基斯坦都有,而且制約巴基斯坦的因素比印度更多。
比如,巴基斯坦也是聯邦制,比印度還要散,國內民族矛盾比印度還要尖銳,雖然沒有印度典型的種姓制度,但階級歧視依然嚴重,伊斯蘭教對現代化制約比種姓制度更甚,恐怖活動、地方分裂勢力還甚於印度。
還有,印度的歷史雖然是一部外族入侵的歷史,但起碼也曾存在過幾個印度帝國,比如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而歷史上從未存在過一個巴基斯坦王朝,歷史敘事幾乎無從談起,國家凝聚力十分受限。
本篇讓我們分析巴基斯坦的地緣密碼,解讀巴基斯坦的歷史淵源和國家潛力。

巴基斯坦位於南亞,與印度、中國、阿富汗、伊朗為鄰,國土面積88萬平方公里(含巴控克什米爾)。北部和西部是高原、山地,東部和南部是平原,印度河貫穿其中。平原面積佔比約40%,總人口約2.5億。
中型國家的國土,大國體量的人口。
地緣悲歡根源
今天的禍根是歷史埋下的,歷史的興衰往往始於地緣。
亞歐大陸是人類社會主體,地理大發現之前更是如此,是世界古代史主舞臺。
地質運動在亞歐大陸中部形成一道橫亙東西的連片山地高原,即阿爾卑斯山脈–安娜託利亞高原–亞美尼亞高原–伊朗高原–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這一道山地高原就像一堵牆分割內外歐亞大陸。

“山牆”的北方是亞歐大陸內部,是草原遊牧民族和綠洲農業畜牧混合民族的天下,當然,有時候二者並沒有明確界限,遊牧和農業畜牧通常混合共存,鑑於體量和軍事優勢,其歷史通常是遊牧帝國。
“山牆”的南方是一系列巨型半島組成的大陸邊緣區,如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中南半島,其中又以印度半島的人口和生產力為最,沿海商業氛圍濃郁,又發展出了海上貿易文化。
“山牆”的東方是以中華文明為主體的東方世界,西方是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西方世界。
這道“山牆”最薄的點即是帕米爾山結,這裡是東亞、西亞、南亞、中亞陸地樞紐。
巴基斯坦北部即是帕米爾山結,這是其歷史悲歡的起點。
把地圖放大,聚焦帕米爾山結可以看到,興都庫什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蘇萊曼山脈四條山系把南亞和亞歐大陸分割開來。
但分割的並不徹底,興都庫什山脈和蘇萊曼山脈之間形成一個地理缺口,即著名的開伯爾山口;喀喇崑崙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在青藏高原上也形成一個較寬廣的缺口,高山間的峽谷可以季節性通行,即克什米爾。

基於此種地緣格局,南亞文明和外來文明於此交鋒對撞。
開伯爾山口和克什米爾成為南亞的棋眼,深切影響了南亞的歷史程序。
巧合,或者說不巧的是,這兩個點都在巴基斯坦邊境,巴基斯坦首先受到外來文明的衝擊。
文明的四方對撞
巴基斯坦(Pakistan)是個現代名詞,其來源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Pak在波斯語中是“聖潔”的意思,"stan"在波斯語中是"國家"或"土地",組合起來是“聖潔”的土地。
第二種:由旁遮普(Punjab)的“P”,阿富汗尼亞(Afghania)中的“A”,信德(Sindh)中的“S”,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字尾“stan”組合而成,這四個地方是當今巴基斯坦聯邦的主要組成部分。
不管怎麼說,“巴基斯坦”都是一個代表“散裝”的詞彙。
印度河發源於帕米爾–青藏高原,幹流穿過白沙瓦盆地、博德瓦爾高原後進入沙漠地區,另有5條發源於喜馬拉雅山的支流(見下圖序號),在中游匯入印度河,“五河流域”在波斯語中即“旁遮普”,所在的平原被稱為旁遮普平原。
白沙瓦盆地、博德瓦爾高原、旁遮普平原位於青藏高原迎風坡前,無論天然降水還是灌溉都便於農業生產、土地肥沃,是本大區的精華土地,三者以旁遮普平原面積最為廣大。

在四周高原、荒漠等不毛之地的包圍中,富庶的旁遮普平原對周邊民族的吸引力很大,中亞的遊牧民族多次越過開伯爾山口侵入此地,與恆河流域的南亞本土文明發生碰撞。
最早的是雅利安人,後面是波斯人、希臘人、塞種人、安息人、貴霜人等,與南亞本土居民相互融合,最後形成了當地主體民族——旁遮普人。
這即是當今巴基斯坦的主體民族,在印度的旁遮普邦也大量分佈。
印度河干流西側較乾旱地帶是從阿富汗遷徙而來的普什圖人,農耕畜牧混合,也有大量遊牧部落。
此外,從伊朗高原卑路支地區遷徙而來的西亞遊牧——卑路支人,主要分佈在印度河下游西側的廣闊荒漠。
一波又一波的遊牧入侵過程中,有一支早期雅利安人被驅逐到印度河下游,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成為後來的信德人。
克什米爾地區還有從青藏高原向西遷徙而來的藏緬族群,如拉達克人、巴爾蒂人。
中亞、西亞的遊牧,以及其混血而成的本地農耕,南亞土著,高原山民,不同的族群交織成巴基斯坦的基本民族構成。

正常情況下,國家組織以民族為根基,印度河流域這些大族不該並存於一個國家,巴基斯坦本不該存在。
但英國對南亞的殖民,以及二戰後民族獨立浪潮促成了這一不正常現象。
同族相離
英國殖民印度之後,整個南亞被納入英國殖民地範圍。
與此同時,沙俄從北方南下,中間隔阿富汗與英國對峙,阿富汗成為爭奪焦點。
為了佔得先機,英國曾發起兩次征服阿富汗的戰爭,但“帝國墳場”不是浪得虛名,兩次征服戰爭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當然,阿富汗雖然保持了獨立地位,但與大英帝國的實力還是不能比的,雙方僵持不下。
不得已,1893年英國與阿富汗劃定雙方邊界,由英屬印度外務大臣莫蒂默·杜蘭德主持起草,這條線被稱為“杜蘭德線”,成為阿富汗與英屬印度的分界線。

鑑於阿富汗相對英帝國的巨大劣勢,杜蘭德線對阿富汗十分不利,其主體民族普什圖人約三分之二被劃入英屬印度,以至於誕生後世地理界名梗:塔吉克的主體民族是塔吉克人,但塔吉克人的主體在阿富汗;阿富汗的主體民族是普什圖人,但普什圖人的主體在巴基斯坦。
杜蘭德線不僅讓普什圖人同族相離,也分離了西亞遊牧卑路支人。
卑路支人自稱阿拉伯人後裔,血緣和語言更偏向於伊朗,但其大半地盤也被強勢的英國人劃入英屬印度,如今被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分成三塊,成為各自被打壓的少數民族。
普什圖人和卑路支人因英國殖民而被迫同族分離,旁遮普人則因為英國撤離而同族相隔。
旁遮普平原被中亞、西亞遊牧不斷入侵的過程中,印度河流域逐漸被伊斯蘭化,與印度以印度教為主體的宗教信仰產生分化。
1947年英國放棄印度殖民地,印巴分治,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宗教信仰為區隔分成兩個國家,巴基斯坦以伊斯蘭教為主,印度以印度教為主。
信仰伊斯蘭教的旁遮普人被劃入巴基斯坦一側,信仰印度教、錫克教的旁遮普人被劃入印度,旁遮普人也被同族分離。
如今的巴基斯坦境內,是以旁遮普人為主體,普什圖人、信德人、卑路支人等多民族共存的格局。
這些民族語言、文化、發展水平各不相同,沒有共同的歷史敘事,少數民族“獨立”傾向明顯,恐怖主義盛行,成為巴基斯坦發展的最大障礙。

國家危機
為了加強聯邦集權,巴基斯坦推行“大旁遮普族”主義,在議員比例、稅收分配、通行語言、經濟建設等方面打壓少數民族,巴控克什米爾的居民甚至沒有投票權,此舉加劇了各民族的分離傾向,也加劇了恐怖活動。
普什圖人、卑路支人、信德人都曾明確提出“獨立”訴求,特別是卑路支人,大名鼎鼎的“卑路支解放軍”至今仍不斷製造各種恐怖活動,給中巴經濟走廊造成很大困擾。
為打擊分離和恐怖主義,巴基斯坦經常對普什圖和卑路支地區發起軍事打擊,傷及平民在所難免,這讓兩地區民間對聯邦政府更加不滿。
為了緩和民族矛盾,聯邦下放教育、衛生等領域權力,但不涉及根本,收效甚微。

巴基斯坦在與印度生死對峙的同時,與北面鄰居阿富汗關係也不好。
其一,阿富汗普什圖人與巴基斯坦普什圖人民間交往密切,塔利班組織在巴基斯坦還發展出了巴基斯坦塔利班,俗稱“巴塔”,巴基斯坦打壓普什圖人讓阿富汗對巴基斯坦有天然惡感。
其二,阿富汗至今不承認杜蘭德線,與巴基斯坦有領土糾紛。
其三,美國打擊阿富汗塔利班期間,巴基斯坦為美國開放基地,提供很多便利,塔利班重新掌權後自然耿耿於懷。
其四,阿富汗內戰期間,大量阿富汗難民進入巴基斯坦,加劇了當地資源緊張,巴基斯坦對這些難民並不友好,動輒驅逐,阿富汗自然心有怨言。
作為遜尼派為主體的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與什葉派的伊朗關係也不怎麼好,在經濟和能源通道上還是競爭關係,兩國唯一的共識大概是打擊卑路支人。
巴基斯坦一共4個鄰國,1個是生死大敵,1個嚴重交惡,1個冷眼相見,地緣環境不能說不惡劣。
加上國內的分離主義,經濟發展地區差距,城市與農村差距,部落地區有教無國,恐怖主義等負面因素,巴基斯坦其實一直處於危機之中。
近幾年,巴基斯坦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外匯儲備見底,外債規模高達1300億美元,在債務違約的邊緣遊走。
全國日均停電時間超過12小時,出口疲軟,財政體系崩潰,富人逃稅嚴重,聯邦稅收僅佔GDP比例的9%,全國4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目前的巴基斯坦危機深重。
這是莫迪老仙選擇此時動手的理由之一,中美互掐顧不上,巴基斯坦朝不保夕,只是沒想到兩國空軍體系竟然存在了代差。
這也是為什麼巴基斯坦完全不想和印度繼續打仗的原因,即使大獲全勝。
潛力與機會
地處南亞,巴基斯坦和印度有相似的一面,除北部青藏高原外,大部都屬於熱帶和亞熱帶,終年高溫。但巴基斯坦受印度洋西南季風的眷顧更少,除青藏高原迎風坡之外,西部和南部大片國土全年乾旱少雨。

還好,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印度河給巴基斯坦帶來了希望,澆灌了面積達26萬平方公里的印度河平原,成為巴基斯坦的立國根基。
巴基斯坦的精華土地就像一個花束,下方狹長,沿印度河干流分佈,上方發散,沿印度河各大支流分佈。
加上建國以來修築的多條灌溉運河,巴基斯坦農業條件優秀,不僅養活了高達2.5億的人口,糧食還能出口,農業佔據GDP的24%。
巴基斯坦是一個農業大國。

農業只能保證基礎的生存,現代化才是發展的必由之路。
借勢中國“一帶一路”,中巴經濟走廊成為巴基斯坦改善基建的絕佳機會,也是巴基斯坦債務危機的救命稻草,巴基斯坦多次與中國進行“貨幣互換”。
但中巴基建合作專案多位於旁遮普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合作又很少惠及當地居民,還被地區分離勢力冠以“掠奪國家資源”之名。
巴基斯坦的國內政策必須有所改變。
進行旁遮普精華地區建設的同時,也要兼顧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利用經濟捆綁減少分離傾向,走向共同發展。
當然,巴基斯坦需要做的有很多,包括改變財政結構、擴大稅基、能源轉型、民族政策、反恐等等,這裡不再展開。
巴基斯坦最大的發展機會是加強中巴經濟走廊,同時建設中亞–南亞–印度洋經濟通道,成為亞洲的樞紐。
巴基斯坦沿海是距離亞洲內部最近的海岸之一。
改善與阿富汗的關係,聯合修建連線中亞五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洋的交通線,把阿富汗和中亞五國從陸鎖國變成陸連國,依靠亞洲大陸內外的交流發展自身經濟。
改善與伊朗的關係,繼續修建伊朗–巴基斯坦–中國輸油管道。
利用和海灣各國的良好關係,成為中東–巴基斯坦–中亞–中國物流通道樞紐,海港成為印度洋重要停靠港口,水陸聯動。

經濟發展了,內部各族融入了經濟產業鏈,各種矛盾就減少了。
這是中國式的發展思路,是為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的“中國方案”。
中國正由以往的輸出基建,向輸出“發展模式”轉變。
這需要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亞各國擁抱形勢,與中國與發展來一場雙向奔赴。
(全文完)
公眾號推送規則有變,如不加星標,即使關注也可能看不到推送資訊,請右上角加星標★;原創不易,希望您點贊、轉發、在看一鍵三連,感謝您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