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空戰打完後,雙方都宣佈自己取得勝利——在一場沒有戰線移動的衝突中,這種“各自表述”的方式已成為常態。
雖然從可量化的戰果看巴基斯坦佔了上風,但無奈印度方面的嗓門特別大,在宣佈停火幾分鐘後,印度各大電視新聞頻道瘋狂打出“巴基斯坦投降”的標題。
5月14日,來自新德里智庫的兩位印度學者投書美國《國家利益》雜誌,詳細論述了印度是如何“取勝”的。
本篇為翻譯稿,有刪改,也請讀者朋友們注意甄別。

2025年5月12日,一名印度男子透過電視觀看總理莫迪的演講直播。
題目:辛杜爾行動之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新現實
印度採取了一種強硬的升級主導戰略,以給未來巴基斯坦支援克什米爾代理人的做法帶來高昂代價。
5月7日晚,印度發起了“辛杜爾行動”,對位於巴基斯坦的克什米爾代理人營地進行精確打擊。
這一軍事行動引發兩個南亞核大國之間最嚴重的升級對抗,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兩個核大國用無人機、空襲、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相互攻擊的情況。(注:印巴交戰的事實表明,敵對核大國之間是可以進行一場受控常規戰爭的。)
美國上週斡旋的停火仍然脆弱,雙方都宣稱取得了勝利,巴基斯坦聲稱它捍衛了自己的主權,反對印度的侵略並進行有效報復,迫使印度尋求和平。
新德里的看法有所不同,印度認為,它不僅為最近的恐怖襲擊報了仇,而且為過去的襲擊報了仇,印度對巴基斯坦的打擊“更猛烈、更大、更深”,展示了軍事優勢和技術精確性。
印度一直在尋求升級,沒有做出任何外交讓步——既不會與巴基斯坦對話,也不會支援第三方調解,《印度河河水條約》仍然被暫停。

巴基斯坦蘇庫爾橫跨印度河的大橋。印度河提供了巴基斯坦全國75%的供水需求,支撐著全球最大的連片灌溉系統(灌溉面積達1800萬公頃)。
最近的危機迫使南亞進入了未知領域。
近四十年來,新德里承擔了巴基斯坦支援克什米爾分裂武裝的成本,巴基斯坦軍隊訓練、裝備和資助這些代理人,他們在印度各地發動襲擊,但幾乎沒有(對巴基斯坦)產生什麼後果。
巴基斯坦和全世界都認為印度會因為擔心核升級而保持克制——儘管印度經常威脅要進行軍事回應,但很少執行。
辛杜爾行動重新定義了印度的方法,從今以後,印度將把巴基斯坦支援的代理人襲擊視為戰爭行為,會做出軍事升級回應。
印度認為,精確打擊和精心策劃的升級可以為巴基斯坦軍隊提供“退出策略”,使其能夠在不丟面子的情況下後退。
印度從升級到降級的做法旨在向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施壓,要求他們說服巴基斯坦,繼續報復是徒勞的。
1986年12月,印度國防部長阿倫·辛格在國會向議員們表示
“印度已經接受了中國的核能力,認為中國不會對印度使用核武器,但印度對巴基斯坦的剋制沒有這樣的信心。”
辛格的話極富預見性,從那時起的三十多年裡,巴基斯坦一直在使用核武器挑戰印度,比如卡吉爾戰爭。
然而印度卻無法兌現對巴基斯坦的軍事懲罰,即使在2008年孟買發生可怕的恐怖襲擊之後亦是如此。
由於經濟考量、對維護負責任大國形象的擔憂或缺乏政治意願,印度決策者不願意採取軍事行動;相反,他們實行戰略剋制,揭露巴基斯坦的核冒險行為,以說服美國和國際社會進行干預。
這讓巴基斯坦以為,它的行為不需要任何直接成本。
2016年和2019年,印度開始做出實質性回應——這表明印度願意在巴基斯坦領土上與克什米爾分裂武裝交戰。
不過這些都是非常有限的打擊,巴基斯坦在2019年以空襲進行報復,但印度沒有進一步回應。

2019年空戰中被巴基斯坦俘虜的印度飛行員Abhinandan在被關押近60個小時後,於當年3月1日遣返回印度。Abhinandan被印度國內宣傳為“戰爭英雄”,2021年晉升空軍上校。
與之前的歷次回擊不同,辛杜爾行動是一項嚴重的升級舉措,除打擊巴基斯坦各地的代理人基礎設施外,還在陸地、空中和海上升級主導地位。
印度的戰略有三個方面。
首先,展示其打擊巴基斯坦訓練營和基礎設施的能力和決心;其次,保持以同等或更大措施報復巴基斯坦反應的決心和能力,同時允許巴基斯坦主動降級;第三,使危機升級到巴基斯坦請求外部干預的程度。
在5月7日之後的每一次交火中,印度都主導了升級階梯。
印方最強力的打擊發生在5月9日晚上,當時它使用“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襲擊了巴基斯坦各地的主要空軍基地。
這是對巴基斯坦持續無人機戰的回應——這些無人機群被認為是對印度防空系統的一種戰術試探,然後透過導彈和空襲來破壞防空系統。
作為回應,巴基斯坦發起了“牢不可破的牆”行動,對印度空軍基地、物流樞紐和軍火庫進行了空襲、導彈襲擊以及無人機群攻擊。
作為回應,印度又襲擊了巴基斯坦更多的空軍基地。
新德里的升級主導地位給巴基斯坦帶來巨大壓力,大量的巡航導彈不僅威脅到巴基斯坦空中行動的可持續性,還暴露了其核資產和指揮控制機構的脆弱性。
如果印度可以不受懲罰地攻擊努爾汗空軍基地,它也可以將目標對準管理巴基斯坦的核武庫部門。

印度蘇30-MKI戰機發射布拉莫斯導彈。布拉莫斯導彈是俄羅斯“寶石”P-800導彈的改型,由俄印兩國共同研發,名字來源於印度的布拉馬普特拉河和俄羅斯的莫斯科河。
面對這種脆弱性,巴基斯坦被迫尋求美國的調解。
巴基斯坦用槍指著自己的頭尋求調解——如果沒有美國的斡旋,巴基斯坦將被迫爬上升級的階梯,甚至可能達到核水平。
就在一天前,副總統萬斯斷言這場危機“不關我們的事”,但收到巴基斯坦的請求後,他又打電話給莫迪總理尋求停火。
週六晚上,雙方同意停止敵對行動,在這個階段,印度享有顯著的軍事優勢,即便它一開始損失了數量不明的飛機。
印度對巴基斯坦空軍基地的導彈轟炸嚴重擾亂了巴空軍的作戰節奏,並危及該國的防空系統,甚至巴基斯坦的彈道導彈也被印度防空系統攔截。
印度海軍正準備在阿拉伯海北部採取前進威脅姿態,扼殺巴基斯坦的經濟生命線。
危機持續的時間越長,印度就越會以其龐大的軍隊規模和人民堅定的決心對巴基斯坦施加壓力。

印度總理莫迪表示,從俄羅斯購買的S-400系統在辛杜爾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稱S-400是“前所未有的強大防禦系統”。
如果目標是為了報仇,那麼辛杜爾行動已經成功了,可如果目標是威懾未來的襲擊,那它根本無法確保。
因為威懾取決於對手的成本效益計算,儘管印巴力量不對稱,但堅定的對手仍然可以選擇使用武力。
巴基斯坦的修正主義目標、意識形態心態、高風險容忍度及其軍隊的主導作用使其特別難以被威懾,當它擁有多種攻擊手段時——無論是常規攻擊、代理人攻擊還是核攻擊手段,情況尤其如此。
不過,隨著印度在巴基斯坦核紅線下開闢出廣闊的空間來發起和執行懲罰性軍事行動,巴國支援代理人戰爭的成本將大幅增加。
新德里第一次利用戰略風險為自己謀取利益,並實現了效果。
即使被視為強硬派,莫迪總理也足夠理性,他保持了升級,然後在巴基斯坦的懇求下同意停止行動。
否則巴基斯坦要麼不得不打一場失敗的戰爭,要麼升級到核水平。
如果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阿西姆·穆尼爾將軍是一名職業軍人,而不是宗教狂熱者,巴基斯坦本可以完全避免戰爭(注:巴基斯坦沒有陸軍司令一說,陸軍參謀長是巴軍方甚至巴國內事實上的一把手,負責掌管核武庫)。
然而,這場危機可能進一步鞏固穆尼爾將軍在巴基斯坦政壇岌岌可危的地位,至少目前是這樣。
巴基斯坦軍方已經構建起一套勝利的敘事,而巴民眾則在幾十年的意識形態灌輸鼓吹下,緊緊抓住了其軍隊釋出的虛假資訊。

未來,在美國孤立主義和新興多極化形勢下,下一次危機將更加難以談判——印度希望世界變得多極化,但這也意味著美國的影響力會下降,不再擁有“有效調停者”。
多極化是一個非常難以啟動談判的國際政治時期,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在印度旁邊崛起時。
更多精彩,歡迎點選下方名片關注“江寧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