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回顧

△ 圖為:案發現場及槍手位置
據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美國當地時間2017年10月1日晚10點許,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發生槍擊事件。據最新報道顯示,目前,該槍擊事件已造成至少58人死亡,515人受傷。
案發地點在拉斯維加斯大道上的Mandalay Bay Hotel(曼德勒海灣酒店)附近的舉行的一場名為Route 91 Harvest Festival的露天鄉村音樂會。嫌犯為64歲的內華達州本地居民,名叫Stephen Paddock。據悉,嫌犯在案發時位於曼德勒海灣酒店32層樓的位置向露天音樂會現場開槍射擊。警方已確認,在警察進入嫌犯所在的酒店房間之前,嫌犯已開槍自殺。

△ 圖為:槍手所在酒店及其位置
據目擊者描述,案發當時現場槍聲密集,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槍擊案持續了10到15分鐘,中間沒有停息。有目擊者稱,槍聲響起後,他們以為是煙花或者煙花燃放操作失誤,密集的槍聲多次響起,人們緊急疏散或者躲避,造成現場人員擠壓。

△ 圖為:受害者及一片混亂的案發現場
隨後,拉斯維加斯警方以及聯邦調查局執法人員趕往現場,向槍手還擊。交火中多名警察受傷,其中一位傷勢嚴重,其餘多是輕微傷。

△ 圖為:警方已封鎖事發地點及周邊地區
截至今晨,警方封鎖了事發地點周圍的街道並透過呼籲民眾不要前往事發地點周邊,目前部分飛往拉斯維加斯的航班也由於槍擊事件和警方行動而改飛其他機場。

△ 圖為:亞尚記者從現場發回的照片顯示在今晨仍舊被封閉的街道
CNN稱,這是既911事件後,美國曆史上傷亡最慘重的槍擊案。美國總統特朗普2日一早在白宮發言時表示,該槍擊案是“an act of pure evil(純粹的邪惡行為)”,並向拉斯維加斯受害者及其家人表達最深的慰問和同情。特朗普還下令,10月2日至6日美國降半旗致哀,並將於本週三訪問拉斯維加斯,探望傷亡人員家人及救援人員。

△圖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就槍擊事件發表講話
沒有證據表明槍擊案與IS有關
槍擊案發生後,IS發表宣告稱對此負責。美聯社報道,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IS宣稱負責,並稱槍手幾個月前皈依組織。隨後,美國一高階官員也對此表示,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槍擊案與IS有關。

△ 圖為:FBI、CIA等政府機構已介入調查
中國人員傷亡情況
從中國駐舊金山總領館獲悉,當地時間10月1日晚,拉斯維加斯發生的槍擊案中,迄未收到中國公民傷亡情況報告。

中國駐舊金山總領館提醒廣大同胞密切關注安全形勢,提高安全防範意識,儘量避免前往人群集中地區。如遇異常情況,請保持冷靜,在確保自身安全前提下及時報警求助。如獲悉事件涉中國公民情況,請即與駐舊金山總領館聯絡,聯絡方式:415-2168525。
嫌犯背景
此次槍擊事件的嫌疑人名為Stephen Paddock,現年64歲,來自內華達州。警方稱,目前搶手的作案動機尚不明確,但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此案與恐怖組織有關。另有一名女性Marilou Danley是槍手的同居女室友,根據警方調查,該女子在案發時身處國外,目前已排除該女子的作案嫌疑。

△ 圖為:犯罪嫌疑人照片曝光
可以肯定的是,此次案件是經過搶手精心策劃的一次犯罪行動,嫌疑人早在9月28日就已到了拉斯維加斯。酒店方面也表示,兇手曾明確表示要求一件面向案發地點的酒店房間,而警方在進入兇手所在房間內發現了至少19支步槍及其他槍支武器。

△ 圖為:嫌疑人哥哥接受採訪
據Dallas Morning News報道,現年64歲的嫌疑人現居住在內華達州Mesquite,但也曾在北德州、加州及佛羅里達州等地居住過。嫌疑人的兄弟Eric Paddock在接受採訪時稱,自己和家人也不知道為什麼他(嫌疑人)會做出這樣的事。據家人所述,“他(嫌疑人)就是個普通人,並且沒有任何的軍人背景。”而家人也並不知道他(嫌疑人)從哪裡購得的大量武器。

△ 圖為:嫌疑人在內華達州的住宅
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道,嫌疑人是一位退休的審計師,擁有合法獵照和飛行執照,在內華達州沒有任何的犯罪前科,居住在Mesquite的一處退休社群內,擁有價值40萬美金的住宅。

目前,美國警方及FBI仍在對案件做進一步的調查取證。
美國:槍支犯罪VS槍支管控

槍殺在美國是一個常見死因,致死人數與小汽車事故相當(不包括貨車、卡車、摩托車和公交車事故)。據Gun Violence Archive的資料顯示,在2017年開始後的僅僅24小時之內,美國就發生了264起槍殺案,至少64人因此喪命,146人受傷。

△ 圖為:2017年初全美各地發生槍擊案件
相較於其他發達國家的情況,這種暴力程度讓美國成了一個極不尋常的國度。在美國,涉槍殺人死亡率約為百萬分之三十一,相當於每年的每一天都有27人被槍殺。這些殺人案包括了造成多人死亡的大規模槍擊事件,比如拉斯維加斯和奧蘭多槍擊案,也包括常見得多的一人或多人死亡案件,比如之前的Plano案件。對比美國與其他西方國家的每日死亡人數,可以體會到美國槍支暴力問題的異常性。

△ 圖為:資料顯示美國犯罪比例最大(此資料假設其他國家與美國有相同的人口數)
這些資料和案件顯示出,槍擊案已經成為了美國的日常。在全球最發達的10個國家中,除去芬蘭之外,美國的大規模公共槍擊案件的發生率遠遠大於其他國家。為什麼會如此,也許最明顯的原因就是槍支問題。

美國是世界上私人擁槍數量最多的國家。資料顯示,美國有3億多人口,而私槍保有量逾3億支。對全球平民持有槍支總量的最近一次估算發生在十年前,當時估計在6.5億支左右,由此看來,美國平民擁有槍支數量佔了全球近一半。

△ 圖為:美國的民眾持槍率遠高於其他國家
美國的槍支文化根深蒂固。1791年透過的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明確寫道: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受侵犯,並強調:這不是恩賜,這是一種天賦權利。至此,擁有和攜帶槍支的權利和言論自由一樣,已被視為最寶貴的個人權利之一,擁有和攜帶槍支早已成為美國曆史、傳統和美國生活方式的一個組成部分。

但隨著持槍案件的不斷發生,限制民眾濫用槍支的法律也隨之產生。1934年,美國批准通過了《聯邦槍支法》,規定了槍支銷售、註冊和登記課稅條款。1968年,美國出臺《槍支管制法》,規定槍支只能由掛牌經銷商出售,不能非法經營並嚴禁郵購,對被起訴者、逃犯、非法移民、精神病患者、部隊除名人員、癮君子等人禁止擁有槍支,並限制銷售能將半自動武器改為自動武器的升級包。1993年和1994年分別通過了《布雷迪手槍暴力防止法》和《禁止攻擊性武器法案》兩個控槍法案,規定民眾購買槍支前需強制進入“等待期”並進行背景審查,同時禁止19種攻擊性槍支的製造、銷售和進口。然而,這些法律和措施沒能禁止槍擊血案的發生。面對接二連三的槍擊案,美國公眾要求加強槍支管制的呼聲不斷。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透過各種資料比較了美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槍支文化,發現在槍支方面,美國所處境地非常尷尬,槍支管控仍受到諸多阻力。由於憲法第二修正案賦予了美國公民攜帶槍支的權利,歷屆美國政府在禁槍問題上都持有十分謹慎的態度,不敢掉以輕心,任何限制公民持槍權的法案的出臺都有可能戴安來違憲的不良後果。但是,也曾提出採取經濟手段和其他技術手段加強槍支管控,例如,有政府議員曾提出過對槍支彈藥徵收高額的消費稅來管控槍支;或建立一個全國性的槍支彈藥的登記系統,將槍支購買者的身份資訊納入其中,以便購槍人的身份能夠在短時間內予以明確等。

此外,CNN還透過別國經驗得出結論:只有採取嚴格的槍支管控措施才能減少大規模槍擊事件的發生。儘管,當前美國國內政治環境的現實,使槍支管制運動重重受阻,但從長遠來說,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民眾對於槍支危害性的認識也會越來越深刻,也會有越來越多的民眾支援槍支管制。相信,當槍支無法輕易轉變為犯罪工具,槍支暴力也就不會向今天一樣猖獗。
槍擊案發生時如何保護自己
在槍擊案發生後,華盛頓郵報(The Washiongton Post)在第一時間釋出了一條名為《A gunman opens fire in your building. What do you do?(當遇到槍擊時,你該怎麼版?)》的文章,向大家詳細講述了遇到槍擊案件時,應如何自救。

時刻謹記三點基本原則:
“Run(跑)、Hide(躲)、Fight(反擊)”
跑

遇到槍擊案件時,最好的保護方式是儘快逃離。但要注意以下幾點:
-
注意逃跑路徑:先找清方位再逃跑,以免讓自己陷入死角地帶。
-
在無路可跑時選擇其他逃生路徑,例如在低矮樓層可砸窗逃往窗外。
-
無法逃跑時保持安靜和鎮定,不要引起搶手注意

躲

如果無法及時逃跑,則儘快找到可躲藏的地方,等待救援。注意:
-
將室內門窗上鎖並用桌椅等大件傢俱頂住。
-
關燈且將手機靜音,並確定有人已報警。
-
在室內選擇隱蔽地方躲避,儘量讓身體縮到最小,避免成為射擊目標。
-
保持冷靜並制定有效的逃生方案。

反擊

在逃生和躲避都無法實施的情況下,反擊槍手是最危險的自救方式。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反擊時需按照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方案,但以下幾點為有效方式:
-
製造混亂:從不同方向襲擊槍手,讓自己保持移動的狀態,讓槍手無法瞄準。
-
群擊:一群人圍攻一名槍手佔到數量和重量的上風,讓槍手無力反抗。
-
解除武器:在可能地情況下,繳械槍手的武器,並將武器扔到遠處。
-
襲擊:這是最後的自救方式,利用其它武器(棍棒、刀具等)襲擊槍手,不要放棄。

在本次的槍擊事件中,槍手選擇從遠處、高處向人員密集的廣場方向射擊,以造成大量傷亡。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又該如何?
-
不論是否確定聽到槍聲,儘可能在第一時間選擇最佳路徑逃離現場,並找到一處安全的庇護場所。看清楚形勢後,立即打電話報警。
-
若無法及時逃跑則儘快找到附近有遮掩的躲避處躲避,例如,室內、屋簷下、汽車下方,甚至是樹下。
-
在聽到射擊中斷時,立即抓緊機會逃離。

希望大家出門在外隨時保持警惕之心,注意安全,
儘可能避免在人群密集之地過多停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