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包永剛
編輯 | 李帥飛
英特爾在半導體先進製程上進展緩慢的幾年間,來自同為x86 CPU陣營的AMD,以及來自Arm陣營的多位競爭者,讓英特爾無論在消費級酷睿CPU還是企業級至強CPU市場都面臨不小壓力。
今年上任的英特爾新任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正在努力改變這樣的局面。
3月,帕特·基辛格就宣佈了英特爾IDM2.0戰略;
4月,英特爾推出了第三代英特爾至強可擴充套件處理器;
6月,Six Five峰會上,英特爾全新基礎設施處理器IPU面世;
7月,帕特又公佈了英特爾有史以來最詳細的製程工藝和封裝技術路線圖,並表示英特爾要在2025年迴歸製程的領導力;
8月,英特爾架構日公佈了第一個高效能混合架構Alder Lake,全新的高效能獨立GPU架構,全新IPU架構,以及資料中心GPU架構的詳細資訊。

本週,Intel On技術創新峰會上,英特爾推出Alder Lake 12代酷睿處理器,架構進行了十年來最大的轉變,效能大幅提升。同時,英特爾強調軟體優先,進一步加強開發者生態。
帕特·基辛格上任後的一系列動作,目標就是向外界釋放一個明確的資訊——英特爾回來了!
英特爾真的回來了嗎?
1
如何看待競爭?
相比英特爾今年的一系列戰略和新產品釋出,外界更加關注的是英特爾如何應對當下市場的競爭。英特爾在桌面和高效能CPU市場長期保持領導力,然而10nm製程的受挫,讓AMD有機會借臺積電的先進半導體工藝贏得桌面CPU市場,蘋果這位大客戶釋出的自研M1晶片,更是給英特爾帶來不小壓力。
消費級CPU市場面臨競爭的同時,英特爾在利潤豐厚的高效能計算CPU市場也迎來了新的競爭對手。雲計算和AI等需求,讓亞馬遜、阿里都自研了Arm架構的伺服器CPU。英特爾在最擅長的CPU領域可謂腹背受敵。

英特爾公司高階副總裁、英特爾中國區董事長王銳
對於這樣的處境,今年9月份晉升為英特爾公司高階副總裁、英特爾中國區董事長的王銳在Intel On技術創新峰會期間與雷鋒網交流時坦誠的表示:“過去幾年英特爾的執行方面慢了一些,不能為我們的客戶提供他們所需求的差異化。所以從某種角度上,客戶做出這樣的選擇。”
她也同時表示,“市場上有競爭並不是壞事,特別是站在全球角度來考慮更是如此。當我們有最領先的晶片時,我們就有信心重新和合作夥伴去洽談、協同,再看看能不能贏回他們的生意。
就像科技巨頭們下定決心要自研晶片十分艱難一樣,嚐到自研晶片的甜頭後也很難回頭。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微軟和蘋果,兩家公司一個是開放系統的代表,一個是封閉系統的代表,一開始封閉系統贏了,然後開放系統贏了,然後又回到封閉系統。
想要贏回這些客戶,最好的辦法就是推出比他們自研晶片更強的晶片,或者尋找新的合作方式。此時,先進半導體制程又變得非常重要。
2
贏回客戶的基礎——製程領先
先進製程是半導體產業持續前進的基礎,英特爾過去幾十年間也是憑藉先進的半導體制程保持領導力。然而,2015年開始摩爾定律開始放緩,摩爾定律失效的言論也不絕於耳。
Intel On技術創新峰會上,基辛格說,“摩爾定律仍然有效,我們將在未來十年保持摩爾定律,甚至比摩爾定律更快。”基辛格並不是在喊口號,根據他之前公佈的路線路,英特爾將在未來四年迭代五代製程。

在摩爾定律持續有效的時間裡,半導體制程每18個月到兩年迭代一次。英特爾要用比摩爾定律更快的速度趕上目前的業界領導者。
“我們是以短跑的速度在跑馬拉松。”王銳如此形容英特爾如今的狀態以及表達其重回製程領導力的決心。
她也同時解釋,摩爾定律不是物理定律,它是經濟定律。如果說按照非常科班的、原始的視角看待,確實有後摩爾定律。但摩爾定律的精髓是提供經濟價值,所以只要有技術突破,找到解決方案,繼續提供經濟價值,就可以維持摩爾定律。
對於英特爾而言,執行力是其重新獲得製程領導力的關鍵。
“過去幾年裡,我們在執行方面有一些挫折,摔了幾個跟頭”王銳說:“英特爾過去已經用年復一年,一次次按時推出的一代又一代的產品證明了英特爾最著稱的就是英特爾的執行力,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自己。”
一旦英特爾重新擁有了先進製程的領導力,就擁有了贏回客戶的技術基礎,同時還能和自研晶片的客戶有進行新的合作。英特爾IDM2.0最核心的變化就是將為客戶提供晶片代工服務。“我們不僅可以為客戶提供先進製程,在同樣的製程下,我們的先進封裝技術也可以幫助我們的客戶。”王銳指出。
3
更開放生態才是最強競爭力
先進製程技術的領導力是英特爾最基礎和最核心的競爭力,但基於先進製程和硬體的生態才是其競爭力的全部。
王銳說:“英特爾非常清楚自身的優勢以及面臨的市場競爭,在新一代更有競爭力的高效能CPU Sapphire Rapids釋出之前,我們的生態發揮了重要作用。想要打造新的高效能計算資料中心生態,整個架構的投入非常大,而且這是一個長期的投入。”
靠著生態的優勢,英特爾在先進製程重回領先位置之前,也在透過架構創新提供更具價效比的CPU。
英特爾客戶端計算事業部副總裁Sunil Kaimal在Intel On技術創新峰會上說:“12代英特爾酷睿處理器Alder Lake,基於Intel 7的製程工藝,採用了高效能混合架構,包含效能核與能效核,帶來了極大的越代效能提升。這是在過去十年以來,x86架構最大的轉變。同時,我們與微軟深厚的合作伙伴關係,雙方的緊密協作,能夠智慧、充分發揮最新一代酷睿處理器效能核和能效核的優勢,在真實場景中實現更高效能和效率。”
Geekbench 5資料庫中的12代酷睿Core i9-12900K搭配Windows 11平臺的跑分成績顯示,CPU單執行緒得分1834,多執行緒得分17370,比AMD的最新一代16核旗艦CPU Ryzen 9 5950X單核和多核效能分別高11%和5.6%,比蘋果最新推出的最強勁的M1 Max的多核跑分12559也有明顯優勢。
更為重要的是,英特爾也在適應新需求下客戶對算力的需求。以前,英特爾的態度是,客戶需要的下一代CPU是他們提供的CPU。
“我們早已知道,複雜多樣的數字社會,我們必須和終端使用者更接近,有共同發展的機制,才能為使用者提供差異化的解決方案和服務。”王銳進一步表示,“為了彌補和終端使用者還有一段距離的天生短板,我們和合作夥伴緊密結合。”
這種緊密體現在英特爾軟體優先以及更注重開發者社群建設。
軟體是離開發者和客戶最近的產品,對於大部分的開發者和客戶而言,他們並不關心底層的硬體架構,以及硬體的排程方法,能讓他們買單的是足夠易用、穩定的軟體和更高的價效比。
英特爾已經推出了跨硬體架構(CPU、GPU、FPGA、ASIC)的統一開發平臺oneAPI,並不斷完善其效能,包括最新宣佈的oneAPI 2022加入了900項新的功能,以及推出完整的英特爾開發者目錄降低開發者使用和發揮英特爾硬體的難度,降低開發者的創新門檻。
同樣重要的是,英特爾以更開放的心態建設生態。帕特·基辛格提出的是要為開發者提供開放、有選擇、可信任的開源生態。這既是英特爾的目標,也是英特爾的挑戰。
“一個開源社群的打造並不容易,即便像英特爾、阿里這樣有雄厚實力的公司,也難以僅靠一家公司就打造出整個生態,我們要和眾多合作伙伴共同發力。”王銳說,“英特爾是和眾多合作伙伴一起跑馬拉松。”
4
寫在最後
“回看英特爾的歷史,他們並沒有犯過重大錯誤。”這是一位國產CPU資深專家此前對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說過的話。
英特爾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的成功,先進製程是基礎,然而過去幾年間英特爾在這一領域的落後,成為了其近來面臨激烈競爭的關鍵。當然,英特爾也面臨著數字化時代客戶對算力差異化需求的新挑戰。
這也是帕特·基辛格上任後,不僅公佈了重回製程領導力計劃,以及強調軟體優先,還恢復了為開發者舉辦的峰會Intel On(此前叫IDF)背後的邏輯。
技術出身,曾經為英特爾工作多年的帕特·基辛格,何時能讓英特爾真正王者歸來?
推薦閱讀
道的投資人:做局失利、破局無力

關鍵詞
架構
效能
英特爾在
是英特爾
CPU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