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在南方水邊有沒有見過這樣一些奇奇怪怪的不知道是什麼玩意兒的東西,不知道從哪兒鑽出來,說莖不像莖,說根不像根的。

一群站崗狐獴(bushi)
聽我擺完今天的龍門陣,你就知道它是啥了。秋冬一到,準美翻你!
說到和水最親近的樹,你可能會想到柳樹、水杉,不過它們其實也只是耐水而已,短期泡著問題不大,終年入水還是會“淹死”。
但不知何時開始,長江以南地區多了一種樹,專門長在河邊湖裡,甚至半人多深的水泡著也全然不懼。這還不算,泡水部分的樹幹還會像海綿一樣被“泡腫”,像一個個啤酒瓶被栽到湖裡。這種神奇的植物就是落羽杉。

廣州海珠湖的落羽杉林,泡在水裡的樹基部明顯膨大
落羽紛紛千里來
如果讓我給植物的中文名打分,落羽杉肯定是第一梯隊。既形象又好聽,富有詩意。落羽杉的葉子是扁平條形的,在小枝上二列排開。它的學名Taxodium distichum中這個“distich-”就是二列的意思。
兩列小葉正好在枝上排成整齊的羽毛狀,平時低眉順眼的半垂著,一到冷天枝葉就脫落,到地上就成了浪漫的“落羽”。

可愛的小羽毛
落羽杉小家族一共有三個成員:落羽杉、墨西哥落羽杉和池杉。其中池杉現在一般作落羽杉變種處理。這三個樹種習性類似,我國也都有引入,經常混種。區別主要是落羽杉本杉是葉二列像羽毛的,另兩種更像瓶刷子,不如落羽杉好看。還有落羽杉和墨西哥落羽杉在我國的雜交品種,叫“中山杉”。咱們方便了事,以下統稱落羽杉了。

池杉

世界上最粗的樹為這棵墨西哥落羽杉,胸徑可達11.62米,不過此數值包括邊緣的支撐部分,更準確的胸徑為 9.38 米。圖源:reddit
落羽杉可是地球上的老住戶了,多老呢?也就3000萬年吧。在北半球歐洲、美洲的大部分地方曾經都有它存在,可惜冰川期過後,就只在北美洲儲存下來,成為了活化石。

微信編輯高興老師於滇池落羽杉林中泛舟
別看名字頗有古韻,落羽杉可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在我小的時候還不常見。是我國的植物學鼻祖之一陳煥鏞先生在留學時注意到了這類植物的獨特性,幾經周折,在1928年前後以交換種子的方式從加利福尼亞大學引入國內,算來已經100年了。當然,大面積種植到市政綠化網中都是近十幾年的事了。

陳煥鏞先生製作的中國第一份落羽杉標本
圖源:華南植物園
戶口本撕毀慘案
“杉”這個字在植物學裡是個挺獨特的存在,無論在我國古代還是翻譯引用上,都有點混亂而悲慘。
這個字古代用得不多,《說文解字》裡就沒有,而是寫作“煔”(讀“shān”),指的主要是杉木這個物種。後來新發現或新翻譯的比如水杉、南洋杉之類都沿用了這個杉字,自然也包括落羽杉。然而,這個字在民間的讀音主要是“shā”,比如杉樹的木材念“shāmù”。
在鋼管腳手架之前,我國常用長木頭搭腳手架幹活,謂之“杉篙”,讀“shāgāo”。但當樹講要讀“shān”,比如雲杉、冷杉、落羽杉,都這麼讀。尷尬的是,“杉木”一詞,既是一種樹,又是一種木材,要怎麼讀呢?《中國植物誌》標音為“shā”,似乎也與定義不符。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英文叫China-fir,中國冷杉(來回翻譯)
為啥後來的這些樹都隨著杉叫呢?當然是長得高大直挺,像杉木一樣。大約有一半叫“杉”的植物原來都歸於“杉科”(Taxodiaceae)。如果你對拉丁文敏感你可能發現了,沒錯,杉科的科長就是落羽杉,它是杉科的模式屬,代表樹,如果不考慮中文習慣而直譯的話,這個科應該叫“落羽杉科”。
隨著21世紀的到來,裸子植物系統分類有了新發展,這些杉都劃歸柏科統一“管理”了,原來的杉科被撕掉戶口本,直接滅門,可憐科長落羽杉也民及民以下了。像冷杉、雲杉、鐵杉之類的杉在松科,兩邊隔亞綱相望,別說戶口本,甚至都不在一個民政局了。

落羽杉也曾叫落羽松,現在成“落羽柏”了
像“杉”這種大規模成建制的中文名混亂還是挺有意思的。大家叫慣了,叫落羽柏?不合適,改也不好,不改也差點意思。嗨,名字嘛,身外之物,科學家弄得明白就夠了。
落羽杉VS水杉

因為葉片看起來都是羽毛狀,落羽杉易與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水杉相混淆,但它們的球果區別很大。並且落羽杉比水杉更耐水溼,水杉不耐積水。

落羽杉葉片

水杉葉片

落羽杉雌球果

水杉雌球果
屈膝腫腿各有因
落羽杉是高大的伴水生樹木,在原產地可高達50米以上,樹齡甚至可以達兩千六百多歲。這其實挺矛盾的——樹高又泡著水,那能結實嗎?落羽杉也發愁啊,為了結實,它們在下三路上沒少費勁。

生長在岸邊的落羽杉會在離主幹不遠的地方長出一些根,突出地面,經常還拐個彎,科學家叫它們“膝狀根”或者“屈膝根”,這是落羽杉的一大標誌。關於膝狀根的用途,主要有兩個猜測——支援和呼吸。

誇張的膝狀根,像開會小人兒
本來生在水邊,土壤比普通土地不透氣得多,何況還經常被淹沒,伸出些根來喘氣也是不得已的辦法。最近幾年,我國已經有科學工作者對比了有膝狀根和沒有膝狀根的個體,它們根系裡氧氣的濃度的確有差異,但很多人還是認為,膝狀根最主要的功能是支援。

膝狀根拱衛的一棵落羽杉
膝狀根不僅能支援這一棵樹,它們還密密麻麻的連線成網,彼此牽絆,在美洲原產地遭遇颶風的時候,這些高大的樹木往往能逃過災害,這些膝狀根功勞甚大。

這才叫盤根錯節
離岸邊比較遠的落羽杉因為有良好的耐泡能力,也能活得不錯。不過如果水深的話,膝狀根起不到作用,它們就得另想辦法。不難發現,水中的落羽杉比岸邊的落羽杉顯著的更粗,形成上尖下粗的啤酒瓶子形,而岸邊的看起來往往比較正常。不得不佩服落羽杉的適應能力,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啊!

水中的落羽杉啤酒瓶子形的樹幹
秋盡江南第一丹
落羽杉近年受到國內很多城市的重視,從廣東、福建一直到長三角,很多水系發達的城市都大規模的種植了落羽杉。除了膝狀根和“啤酒肚”景觀以外,落羽杉的葉子更是美得不像話。

像紮了滿樹的金色小辮子
且不說在枝頭低垂輕擺,落地後如羽似棉,只說一年四季的顏色就讓人迷醉。春天的落羽杉枝葉新繁,色澤黃綠,清晨看去尤其可愛。到夏天變成濃綠,透著乾淨。難得的是,落羽杉葉密而枝疏,又柔軟有序,既不像柳樹雜亂空洞,也不像松柏密不透風,真得說濃淡相宜,順光看整齊一片,逆光看錯落生輝。

秋天的落羽杉,綠、黃、紅交替
到秋天,落羽杉滿樹銅黃,映在水上,顏值更是原地加倍,一望過去數里秋香,簌簌生涼。到秋末,金黃會變成火紅。不是修辭,真的是火紅,很多紅葉品種在落羽杉面前都甘拜下風。

雲南甸尾村水杉落羽杉林的秋色

詩曰(我瞎曰的):
紫槭黃櫨久在山,
柳肥梣瘦不禁寒。
風流且喜池邊羽,
秋盡江南第一丹。
撰文、攝影 | 老信
部分圖片 | 圖蟲創意
微信編輯 | 未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