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圖片▲立即收聽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2月7日晚,“爾濱”正式進入亞冬時間——為期12個比賽日的亞洲冬季運動會(簡稱“亞冬會”)在哈爾濱拉開了帷幕。
本次參賽團史上最多,來自34個亞洲國家和地區的1270多名運動健將,將對6個冰雪大項、11個分項、64個小項的64枚金牌展開激烈角逐。
參與國家,除了傳統強國中日韓全項參賽,柬埔寨和沙烏地阿拉伯首次報名,部分專案如冰壺、滑雪等,各國報名踴躍,其中不乏南亞、東南亞及西亞熱帶國家。

亞冬會冰壺混雙迴圈賽:中國6-4韓國
相比以往,今年的比賽中有31%的小項為首次入會,包括滑雪登山3小項、自由式滑雪9小項、單板滑雪4小項等。
截至2月9日,中國隊累計15金15銀14銅居獎牌榜首位,期間,“谷愛凌退賽”“短道速滑韓國用犯規阻擋中國”“徐夢桃首摘金”等熱議新聞,令人感覺夢迴2022年北京冬奧會。

徐夢桃賽後慶祝
圖源:新華網
當然,2025年依然是傳統意義上體育“小年”,因此亞冬會多少顯得有些“低調”,但算經濟賬,小年亦有大機會。
大型賽事的舉辦,為各路資本加速佈局提供了絕佳時機。從地方政府到贊助商,從文旅企業到裝備廠家,一場圍繞“白色經濟”的商業大戰正在上演。


藉著這場賽事,新的流量與富貴,又讓“爾濱”先行接到。
在哈爾濱街頭,吉祥物“濱濱”和“妮妮”矗立各大街區、熱門專案一票難求、酒店民宿訂單大增,餐飲店鋪排起長隊……

哈爾濱亞冬會:“濱濱”“妮妮”亮相街頭
這是哈爾濱第二次舉辦亞冬會。1986年來,亞冬會共舉辦了8次,上一次輪到哈爾濱是在1996年,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是2007年長春之後,中國第三次舉辦亞冬會。
不同於夏季運動,只有少數城市具備氣候場地條件開展冰雪大賽。以滑雪為例,大跳臺全球各地都有,但能夠達到世界級賽事標準的並不多。1989年,印度就曾因資金與技術困難,棄辦過第二屆亞冬會,交由日本札幌臨危受命。
對比上一次1996年的亞冬會,彼時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還沒有落地,全城GDP剛破500億,冰雪經濟僅佔0.3%。到了今年,冰雪大世界等既是新地標,也成了分會場,哈爾濱的GDP也衝破了6000億,其中冰雪經濟的佔比接近30%。
橫跨29年的兩屆大賽,猶如一張晴雨表,反映了中國北方工業城市在轉型浪潮中的破局變化。

亞冬會:火炬傳遞現場
儘管影響力弱於奧運會,但亞冬會的商業價值仍相當可觀,有顯著的經濟帶動效應。賽事本身的收入,體現在門票、贊助、轉播合約、文創產品等方面。
官方售票資訊顯示,這次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樣滑冰等熱門專案,票價在200—800元之間,放票後就光速售罄。冰球等專案還有少量餘票,價格在200—500元之間。一些戶外專案,如越野滑雪等,只需要在官網提前預約,就能免費送票觀看。

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決賽:中國隊奪冠
贊助方面,哈爾濱的規模已超越了上屆的日本札幌。2017年,後者共有18家贊助商,包括2家金牌合作伙伴,2家官方合作伙伴,以及14家官方贊助商。到了本屆,各類官方贊助商達到了40家,涵蓋金融、汽車、運動、食品等各領域,且皆為中國企業。其中多家都曾支援杭州亞運會、成都大運會。
根據日本銀行估算,札幌亞冬會的觀眾、媒體、志願者等來訪者合計約10萬人,總支出預算最終為約3.3億人民幣,雖然沒有直接盈利,但為北海道帶來了約5.7億人民幣的連鎖經濟效應。日本體育界和有關地方政府,都認為這一投資物有所值。
而這次的哈爾濱,一方面在籌備時,充分利用了已有設施等方式控制成本。哈爾濱及下轄亞布力鎮的13個場館,全都放棄了大拆,採用了節能環保材料和綠色低碳技術在原設施上改造。場館內的風能、太陽能,賽場外的新能源保障車輛,為正賽實現了100%綠能供電。同時,這也是甲醇汽車首次大規模服務大型綜合性國際體育賽事。

亞冬會場館維修改造工程
另一方面,比賽時間恰逢中國農曆春節的尾聲——2025官方長假期間,哈爾濱累計接待遊客1215萬人次,同比增長20.4%,總旅遊花費191億元,同比增長約17%,再結合良好的預售門票情況,這些因素都為賽事的盈利提供了積極的預期。
間接效應顯然不止於此。除了本地文旅,吉祥物“濱濱”和“妮妮”相關的文創產品售賣火爆,一些熱門的徽章、冰箱貼已供不應求。

哈爾濱亞冬會特許商品持續上新
資料還顯示,最佳化免籤政策、新開國際航線等措施,使亞冬會期間以哈爾濱為旅遊目的地的入境遊訂單量同比增長157%,熱門客源國包括俄羅斯、美國、匈牙利、韓國等。

冰雪經濟,未來年增幅超7%
哈爾濱的新“潑天富貴”,亦是近年來被寄予厚望的新經濟增長點——冰雪經濟。
資料顯示,當前我國冰雪經濟的總體規模已突破了萬億元大關,“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已由願景變為現實,全民參與率已超過24%。
包括賽事在內,冰雪經濟,是以冰雪資源為基礎,以冰雪運動為引領,涵蓋文化、裝備、文旅等相關產業的綜合經濟體系。
2024—2025冰雪季,我國冰雪休閒旅遊人數預計超過5億人次,旅遊收入有望突破6300億元,較上個冰雪季大幅增長。

亞冬會點燃了冰雪旅遊熱
裝備方面,工業和資訊化部的資料顯示,我國已形成了15大類的冰雪器材產品體系,基本實現了從頭到腳、從個人到場地、從競技競賽到大眾運動的全產業鏈覆蓋。相關產品銷售收入也從2015年的不足50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約220億元。
此前,冰雪裝備特別是中高階產品市場,基本被國際品牌壟斷,當下,國產品牌正在努力研發,著力打造核心優勢。以黑龍江省為例,本地的雪地摩托車等製造業已出口多個國家,大興安嶺黑河寒地試車、哈工大智慧自動化標準冰砌塊生產裝備等新業態、新技術正在不斷湧現,生產力正在加快形成。

哈爾濱亞冬會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男子決賽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曾表示,想要讓冰雪經濟的“火”燒的更旺,可以借鑑國際,一是厚植生活,二是市場化運作,讓投資研發機構、製造商、旅行商為遊客、參與者營造更好的服務環境。
根據官方意見,到2027年,冰雪經濟的總規模將達到1.2萬億元。到2030年,冰雪經濟總規模達到1.5萬億元——如此計算,未來6年,這個賽道的年均增幅約為7.1%。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有滑冰運動場館1970個,滑雪場地719個,新興型別冰雪親子樂園、主題樂園等995個。各類場館的日益完善,一年四季、室內室外全覆蓋,讓冰雪運動成為了老百姓觸手可及的運動專案。

越是南方,越渴望雪
從全國地域上看,冰雪服務業、冰雪製造業並非北方地區的專利。
服務業,東北、京津冀、西北已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廣州、上海、成都等,同樣躋身冰雪消費熱門城市,形成“溫暖的南國冰雪世界”。
比如貴州六盤水的玉舍雪山滑雪場,四周密林被白雪覆蓋。來自海南、四川、廣東等地的遊客身著各色鮮豔滑雪服,馳騁在雪道上。

玉舍雪山滑雪場
一些南方省份,既沒有高海拔雪山,也缺乏自然降雪,卻十分擅長透過人工造雪、室內滑雪場等方式,將冰雪旅遊帶到家門口,典型的就比如浙江。
曾有業內人士表示
:“越是南方,就越渴望雪,造起雪場來就越起勁。”
目前,浙江省共有室內、室外滑雪場18家、滑冰場12家,位居南方省份前列,躋身全國第二梯隊。
產業白皮書顯示,2023—2024年,全國參與滑雪的總人次達到2308萬,浙江以127萬人次位居全國第六,同比增加2萬人次,位列南方省份之首。
前幾年,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室內滑雪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溫州瑞安村民甚至把泳池爆改成了初級滑雪道,在家門口過一把滑雪癮;2024年最後一個月,浙江省內體量最大的旗艦型室內雪場專案落地杭州。
除了興致使然,浙江還非常擅長利用丘陵遍佈的地理條件玩轉冰雪經濟。
例如湖州市安吉縣的一處山地雪場,給當地3000多的村鎮戶籍人口,提供了1600個直接就業崗位和5000多個間接就業崗位。鄉民們的人均收入,從2017年的2萬多元增加到了2023年的6萬多,增長近2倍。
有的民宿,6間房就能年賺20-30萬元,有些成本3、400元的保暖服裝,單租幾次就能回本,連停車場的收入都相當可觀。
豐富的創收思路與活躍的冰雪經濟,甚至吸引了北方冰雪大省吉林多次組織考察。
此外,浙江完善的產業鏈和強大的生產能力,也推動了運動的流行與產業熱度相互促進。其製造業涵蓋冰雪裝備所需幾乎所有領域,能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生產高質量裝備。資料顯示,浙江與滑雪相關的企業,約四成成立於5年內,涉及製造、批發等方方面面。

專業冰雪裝備製造生產車間
參考資料:
1.《餘村“雲上草原”玩轉冰雪經濟 浙江打造“長三角的阿勒泰”》,證券時報網
5.《藍媒熱評丨用創新來“掘金” 不產雪的浙江卻熱“雪”沸騰》,藍媒頭條

本篇作者 | 袁一音 | 責任編輯| 何夢飛
主編 |何夢飛|圖源|VCG

2025年我們將繼續組織企業家走進東南亞、中亞、非洲、中東、北美、巴西等熱門出海目的地,一起尋找全球新機遇。歡迎報名同行!
點選圖片▼立即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