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時間2025年1月26日晚上八點,一群人躍躍欲試,摩拳擦掌。
ta們有男有女,膚色各異,身處八個時區的十六個城市,這一刻對ta們來說是凌晨、早上、中午、深夜;
ta們手中的樂器加起來有20多種:吉他、長笛、鋼琴、二胡、琵琶、薩克斯、架子鼓、愛爾蘭低音哨笛⋯⋯也有人完全清唱。
有人在利茲的家中,有人在香港的酒店,有人在洛杉磯的工作室;有人凌晨三點爬起來準備;有人剛剛把寶寶哄睡、有人養的貓咪在鏡頭前亂入,現場交起“貓稅(Cat tax)”⋯⋯
ta們生活在地球的各個角落,基本都不認識,在以往的生活中毫無交集。而此刻,ta們要共同登臺,參加一場真正的全球直播音樂會。
這場音樂會的名字,叫“地球村音樂會”。以下,是關於這場音樂會的七件事。

1.
第一個登場的是20歲出頭的演奏家陳依妙。她手持二胡,先配合著鼓點演奏了《自由探戈》和電影《聞香識女人》的插曲《一步之遙 Por Una Cabeza》兩首曲子的串燒,又自拉自唱了一首英文歌《Feeling good》,唱腔柔潤專業。
“這是我認識的二胡嗎?”“原來二胡跟小提琴這麼像?”不僅網友覺得新鮮,隨後出場的澳大利亞音樂人Dante Peluso也連連讚歎。
陳依妙出身於一個有百年曆史的非遺世家,是“陳氏二胡”的第三代傳人。幾年前,她在洛杉磯做過一次表演,用二胡模仿鳥兒鳴叫、馬兒奔跑等各種自然界的聲音,演奏各種不同風格的世界名曲,其中包括她的爺爺——著名軍旅藝術家陳耀星的代表作品之一《戰馬奔騰》,博得滿堂喝彩。
她把這次表演的影片發到小紅書上,有十萬人點贊。
2.
這場“地球村”音樂會里,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23位音樂家。音樂會共分五個章節:指尖一夢、樂遊百景、自然之旅、都市漫遊和世界合頻,每一場都有四位中外音樂家表演。
美國音樂人Ajii是在最後一個章節上場的,此時已是北京時間兩點多,很多觀眾仍在等候他上場。儘管入駐小紅書才兩週的時間,但他融合了靈魂樂(Soul)、流行樂和嘻哈的音樂,吸引了一眾中國歌迷。
Ajii生長在一個充滿音樂氛圍的大家庭裡,是一個在紐約布魯克林街頭長大的巴基斯坦移民,為了追求夢想,他隻身前往西海岸的洛杉磯。這一次,他彈著鋼琴唱了一首《富足的人》(Rich man)。那是他自己創作的一首歌,唱的是破釜沉舟、背井離鄉、告別家人去闖出一片天地的故事。
“能受邀參加這場音樂會,我非常感激。“Ajii說,這場“地球村音樂會”讓他想起了《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它證明音樂有能力將人們團結在一起,並推動有意義的改變。
《四海一家》是美國如日中天的兩位黑人歌手邁克爾·傑克遜和萊昂內爾·裡奇合寫的一首歌。
1985年,世界上最出色的一百多支搖滾樂隊和音樂人,為了幫助饑荒中的衣索比亞,舉辦了一場持續16小時的義演“Live Aid”,為饑民籌集到1.27億美元的善款。《四海一家》正是這場義演的壓軸大合唱曲目。
它是音樂改變世界的典型,被稱為“地球上最偉大的一場演出”。幾十年來,很多公益演出都會唱《四海一家》,向它致敬。
這場“地球村音樂會”和 Live Aid的量級完全不同,但對音樂人和觀眾們來說,似乎共享了某些相似的情感。
3.
兩週前發生的事,讓人們重新對“地球村”有了認識和盼望。
大批海外使用者湧入小紅書,先是和中國網友們交換貓照、付“貓稅”,互幫英文和數學作業,並分享年少時關於“李華”的回憶。然後,ta們開始分享真正的生活:烹飪、讀書和音樂。隨時點進一個音樂人的主頁,就會有一段想象不到的音樂之旅。
在小紅書的翻譯功能上線前,音樂更快地在人和人之間建立了連線。瑞士和日本混血的姑娘在雪地裡拉起小提琴;歐洲音樂家尋找一起合作的中國音樂人;來自紐西蘭、中國和美國的音樂人共同創作一首中國風歌曲⋯⋯

民間自發的音樂表演和交流,在社群形成了一場場“小型音樂會”。
一個念頭突然在小紅書一位策劃人的腦中產生:“能不能辦一場音樂會,讓中外的音樂家們來一番‘高山流水遇知音’?”畢竟音樂是無國界的,不需要翻譯就可以互相理解。
而這場音樂會的名字,最終被定為了“地球村音樂會”。
它的口號是:“Music brings us together”——“音樂讓我們走到一起”。
4.
這一夜,“地球村音樂會”從晚上八點一直直播到第二天凌晨兩點三十分。這是為了讓不同時區的人都能在合適的時間走進這場聚會。
音樂人們為此付出了不小的努力。身處香港的音樂人一直等“通告”等到凌晨兩點,在紐約的音樂人七點嗓子還沒開啟就連線直播了。
Ajii為了給全世界的觀眾呈現一個更好的表演,凌晨一點就開車去工作室,跟小紅書的技術團隊配合測試直播的效果,一直測試了幾個小時,看到了凌晨四點的洛杉磯。
但在科技發達的2025年,要做成一場真正的全球音樂之旅,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地球村音樂會”真正的籌備時間一共只有七天。主辦方發出了幾十封邀請,因為直播裝置、時差和檔期的關係,收到了大量這樣的回信:“我非常喜歡這場活動,但很遺憾無法參加”。
如果辦成一場錄播,也就是邀請音樂家們每個人在家錄一段影片,拼接成一場演出,那一切都會簡單得多。
但這可能會讓很多東西大打折扣。“既然是‘地球村’,我們就要即興的、真實的交流感,必須是直播,儘管真實的交流可能總是有點難。”一位主辦人員說。
5.
這一夜,收看“地球村”直播的小紅書網友,超過了100萬。
有新一代“鋼琴詩人”阮揚揚暴雨梨花般的鋼琴獨奏;有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薩克斯演奏家之一李世海一人連換六種樂器的高超技藝;
有《中國好聲音》2023學員、用中英文雙語演唱的南非女歌手莫維蒂(Motswedi);有生活在德國柏林的克里斯(Chris),他辦過中國和亞洲的巡演……
音樂家們的表演方式都非常簡單,或自彈自唱,或簡單伴奏,沒有精緻的裝扮,沒有評選任何獎項,也沒有決出任何勝負。它更像一場街邊的路燈音樂會,或者發生於坐在海灘邊的三五好友間,透著一股隨性的“村味兒”:

來自英國的音樂人Marlo Ashford用的手機實在太過老舊,100萬網友都能聽到時不時傳來滋啦滋啦的電流聲;瓦依那樂隊的主唱岜農在越南度假,沒帶樂器,200塊人民幣就地買了一把二手木吉他,再把酒店的兩支一次性牙刷掰斷,拿皮筋勒在琴頸上,做成了世界上造價最低的一個吉他變調夾。
然而,大家在這裡相聚,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這麼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天才音樂家聚集在同一個時區,為所有人表演,這真是太神奇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情。”參演的澳大利亞音樂家Dante Peluso感嘆。
6.
在Live Aid舉辦的同一年,也就是1985年,英國樂隊“威猛”(Wham!)來到中國,成為第一支來到中國演出的西方流行樂隊。
兩個成員安德魯和喬治爬了長城、逛了天安門,跟中國孩子合影,還在北京和廣州各辦了一場演唱會。崔健、郭峰、成方圓等當時還很年輕的音樂人都在臺下看得激動不已。
一年之後,崔健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行的百名歌星演唱會上演唱了《一無所有》,宣告了中國搖滾樂的誕生;郭峰寫出了中國第一首公益歌曲《讓世界充滿愛》。
還有一位年輕人後來成為了作家。他說,看過威猛的演出之後,很多人開始對外面的音樂產生興趣,開始穿牛仔褲。“音樂開放了人們的思想,不知不覺中解放了一代人。”
整整40年過去了,世界在保守中走向開放,又日益迴歸保守。來到中國的許多西方音樂家發現,人們依舊對新鮮的音樂充滿渴望。或許,ta們只是對交流和連線始終充滿渴望。

參加這次演出的德國音樂家Chris在小紅書上發了一條影片:
“被中國粉絲的熱情和友好震驚到忘詞。來之前沒人告訴我,我有這麼火啊。我在南京演出的影片竟然有4300多萬人看過,這可是我們德國一半的人口!”
關於中文和民樂的讚美也很多。義大利的笛子演奏家Dd Ruggito dell'Anima 說,“我在小紅書上收到了很多友善、美好的評論,它們總是把我弄哭。”他再次讚美了中文這門語言。
“它聽起來真的很浪漫,像詩一樣。”
7.
1月27日凌晨兩點半,持續六個多小時的“地球村”進入尾聲了。
最後一個章節的主題叫“世界合頻”。在主持人的臨時起意下,參加這個章節演出的音樂家們決定合唱一首《四海一家》。
沒有經過任何排練和溝通,Ajii第一個開口了。他的靈魂之嗓彷彿把人帶回到了40年前的Live Aid現場。有人唱和聲,有人唱副歌。
We are the world,We are the children
四海一家,我們都是孩子
We are the ones who make a brighter day
我們共同締造一個燦爛的明天
So let's start giving
讓我們開始給予
There's a choice we're making
這是我們此刻的選擇
We're saving our own lives
我們在拯救自我
It's true we'll make a better day
我們真的可以創造一個更好的明天
Just you and me
只要你和我⋯⋯

因為網路延時,跨國音樂家們唱出了可能是史上最不齊的《四海一家》,但也正是這種錯落,讓這一切無比真實。
那天晚上,在地球村的另一端,Dd Ruggito dell'Anima所在的直播間也經歷了一輪網路卡頓,重新接入時,Dd Ruggito dell'Anima反覆確認自己是否有延遲,他問直播間的觀眾們:“Can you hear me?”
評論區一遍一遍地給出最堅定的回答:“I can hear you!”
跨越時空的邀請,總會有迴音。

撰文:胖馮
配圖:小紅書“地球村音樂會”直播截圖
封面圖:《再次出發之紐約遇見你》
商業合作:bd@vistopia.com.cn
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