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李彥宏最新預判:大模型應用,最看好這個方向!

i黑馬導語 👉
人工智慧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近日,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李彥宏先生在2024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進行了分享。i黑馬作為2024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官方合作媒體,現場進行了記錄,現將核心內容分享大家。
1、兩年的時間恍若隔世,整個世界都變了,人工智慧可以說顛覆了絕大多數人的認知。
2、同樣引數規模之下,閉源模型能力比開源模型要更好。
3、沒有應用,大模型將一文不值。大家不要卷模型了,要去卷應用。
4、一天到晚到處跑分刷榜,誰又超越GhatGPT4,Open AI又出來Sora,今天這個釋出,明天那個更新。但是我要問,應用在哪裡?誰從中獲益了?
5、百度內部我們有30%左右的程式碼已經是用AI生成了,程式碼採用率超過44%。
6、我們要避免掉入超級應用陷阱。不要覺得一定要出一個DAU超級應用APP才叫實用,“超級能幹”的應用比只看DAU的“超級應用”更重要。
7、智慧體,是我們最看好的AI應用發展方向。將來會有數以百萬量級智慧體出現,形成龐大的智慧體生態。
8、AI更多是在扮演Copilot角色。
以下為李彥宏分享內容,i黑馬進行了編輯:
兩年的時間恍若隔世,整個世界都變了,人工智慧可以說顛覆了絕大多數人的認知。
2022年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主題是元宇宙,當年我講的主題就是AIGC。當時我認為,AI的技術發展路線發生了方向性改變,從過去的辨別式人工智能轉向生成式人工智慧。
講這個話是在2022年的夏天,5個月之後的事情大家都清楚,GhatGPT釋出了……
2023年,國內出現百模大戰,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尤其是算力浪費。但也使得我們追趕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模型能力得到建立。現在,國內有很多閉源模型都聲稱已經追平或超越ChatGPT的水準。
01
回應“開源閉源之爭”
有一些外行混淆模型開源和程式碼開源兩個概念。
模型開源拿到一大堆引數,你還是要SFT(監督微調),還是要做安全對齊。不知道這些引數怎麼來的,無法做到眾人拾柴火焰高。即便拿到對應原始碼,也不知道用了多少資料,用了多少比例資料,訓練這些引數。所以,拿到這些東西,並不能夠讓你站在巨人肩膀上去迭代和開發。
同樣引數規模之下,閉源模型能力比開源模型要更好。
如果開源想要能力追平閉源,那就需要有更大的引數,這就意味著推理成本會更高,反應速度會更慢。
很多人拿開源模型來改款,以為這樣更好服務個性化應用。
殊不知,這樣創作的孤本模型,無法在基本模型獲益,也沒有辦法跟別人共享算力。
當然,我也承認開源模型在某一些場景下是有它的價值的。比如,一些學術研究或者在教學領域,大家想要研究大模型工作機制、形成理論,這個時候是有價值的。
但是大多數的應用場景開源模型並不合適。當你處在一個激烈競爭市場環境當中的時候,你需要讓自己業務的效率比同行更高,成本比同行更低。
02
沒有應用,大模型將一文不值
當然這都不是最重要的。
沒有應用,光有一個基礎模型,不管是開源還是閉源,都一文不值。
我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講,大家不要卷模型了,要去卷應用。
但是我看到,我們媒體把主要關注點放在基礎模型身上。
一天到晚到處跑分刷榜,誰又超越GhatGPT4,Open AI又出來Sora,今天這個釋出,明天那個更新。但是我要問,應用在哪裡?誰從中獲益了?
應用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基於基準模型應用在各個領域,各行各業,開始逐步滲透。
兩個多月前,我們宣佈文心的模型呼叫量超過2億,最近我們又說文心大模型呼叫量超過5億。僅僅兩個多月時間,呼叫量發生這麼大變化,足見背後是代表了真實的需求,是有人在用,是有人真的從大模型當中獲益了,得到了價值。
比如:
1)在快遞領域,讓大模型幫助處理訂單,做到了一張紙一句話寄快遞,不再需要其他繁瑣流程,時間從3分鐘縮短19秒,而且90%以上的問題都是由大模型解決,效率提升非常明顯。
2)小說創作領域,一開始用開源模型,後來用文心輕量級模型,經過上萬組資料的SFT結果有了明顯提升。最近轉到文心4.0版本,僅用數百條資料,4.0在邏輯上面展示出了非凡優勢。生成的內容,無論是可用率還是優質率都大大超過了文心的輕量級模型,網文作者文如虎添翼。
3)程式碼生成領域,百度內部我們有30%左右的程式碼已經是用AI生成了,程式碼採用率超過44%。
03
最看好的方向:智慧體
不過,我們要避免掉入超級應用陷阱。
不要覺得一定要出一個DAU超級應用APP才叫實用,“超級能幹”的應用比只看DAU的“超級應用”更重要。
只要對產業,對應用場景,能產生大的增益,整體價值就比移動網際網路要大多了。
隨著基礎模型日益強大,開發應用越來越簡單了,最簡單就是智慧體,這個也是我們最看好的AI發展方向。
製造好的智慧體通常並不需要編碼,只要用人話把智慧體的工作流說清楚,再配上專有的知識庫,就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智慧體了,這比網際網路時代製作一個網頁還要簡單。
未來在醫療、金融、教育、製造、交通、農業等領域,都會依照自己場景,自己特有經驗規則、資料等,做出各種各樣智慧體。
將來會有數以百萬量級智慧體出現,形成龐大的智慧體生態。
搜尋是智慧體分發的最大的入口。剛剛過去的高考季,很多大模型公司熱衷於寫高考作文,我用AI寫一個作文得多少分。其實這個實用價值是不大的,人家不會允許你帶大模型進去參加高考。
真正需求是大量考生在考完以後,要報志願,要選擇學校,選擇專業。
他們對一所大學,一個專業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每一個考生情況又是不一樣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一個智慧體來回答每一個考生專有的問題。在高峰時期,百度的高考智慧體每天要回答超過200萬個考生的問題。
04
AI在扮演的是Copilot角色
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各行各業滲透。
很多人擔心,如果我們日常的工作都讓AI做了,人是不是就沒有工作機會了?
這種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但是過去這一段時間我聽到了很多擔心,聽到了很多抱怨。聽到建設性的意見比較少,很少有人去致力於發掘生成式AI帶來的新的工作機會。
我這裡算是拋磚引玉。
AI更多是在扮演Copilot角色,副駕駛,還要人來把關。AI只是輔助人工作,不是替代人工作,它讓人的工作效率更高,質量更好。
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一些全新的工作開始冒出來了,比如說資料標註師,過去幾年我們幫助全國20多個城市落地了資料標註中心,提供了大量的新的就業崗位。再比如說,提示詞工程師,以後不用程式設計,但是做好一個智慧體還需要把工作流說清楚,這裡頭有很強的邏輯性。要用提示詞對模型進行調教,隨著智慧體大量湧現,這種工作需求也會飆升。
這些工作機會通常門檻並不高,你做的一般也能夠養家餬口,做的好可以年薪百萬。
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創新刻在我們DNA當中,從石器時代的文字,到移動時期的手機,再到AI時代大模型。
人類不斷創造各種工具改善生活提高生產力,但是他們永遠只是工具,只有在被人類所使用的時候才有價值。
我們堅定地相信,AI不是人類的競爭對手,構建和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增強人的能力,讓人類生活更美好。


👉AI系列原創

5、《百度:李彥宏最看好這個方向》


6、《華為:7張PPT,看清人工智慧路線圖》


7、《創業黑馬:一個AI實踐者的觀察與體驗》
9、《中國信通院:數字經濟白皮書》
10、《啟明創投:十大預測》
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發布~
聯絡我們
轉載開白或商務合作:15222191516
與i黑馬主編交流溝通:chenfu3721
i黑馬,創業黑馬旗下媒體,讓創業者不再孤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