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事,北大人堅持了10年?

這是一群普通的人
他們來自北京大學的附屬醫院
是平日裡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
這又是一群不普通的人
他們響應黨中央號召
義無反顧地來到世界屋脊
用鋼鐵般的意志和過硬的技術實力
為了群眾健康福祉及西藏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而不懈努力
這更是一件不平凡的事
他們不以山海為遠
不以日月為限
黨有號召,我有行動
從2015年開始,整整十年
每年七月,北大醫學的旗幟
都如約在高原上飄起
前赴後繼、壓茬交接
持之以恆、孜孜不倦
這群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北醫人”
他們有一種共同的品質,叫做“厚道”
一起走進北京大學醫學部
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的故事
“組團式”援藏 北醫人在行動
為進一步促進西藏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支援西藏醫院建設和醫療人才隊伍建設,提升西藏的醫療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2015年開始了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
北京大學醫學部對援藏工作高度重視,十年間,共派出十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來自北大醫院、人民醫院、北醫三院、口腔醫院、腫瘤醫院的共211名科室骨幹進入西藏,涉及多個臨床學科、醫技科室和管理專業。
十年來,北大醫學堅持長期作戰、精準幫扶,為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醫院管理等方面的發展,為守護人民生命健康做出了重要貢獻,達到了“培養一批人才,教會一批技術,帶動一批學科,造福一方百姓”的目標,讓“大病不出藏、小病不出區縣”成為現實,隊員們不斷填補西藏高原醫療技術的空白,用精湛的醫療技術和細緻入微的言語傳達著祖國和人民對西藏人民的關心關愛。
兩位專家見證十年變化
2024年,第十批援藏隊員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袁家佳副主任醫師來到拉薩市人民醫院。巧的是,十年前,首批援藏隊員裡,就有和袁家佳同一個科室的醫生——主治醫師彭智。
同一個科室的兩位專家,見證了拉薩市人民醫院十年的發展。
十年前,拉薩市人民醫院還是“二甲”,醫院也只有大內科,沒有專門的腫瘤科。援藏期間和之後的時間裡,彭智深度參與了醫院“創三甲”和設立腫瘤科這兩項工作,如今,他們的努力已經開花結果——2018年,拉薩市人民醫院為西藏自治區首家地市級“三級甲等”綜合醫院,醫院也在2023年設立了腫瘤科。
彭智所在的病房以消化內科病人為主,西藏腫瘤發病率中,消化系統腫瘤發病率比較高,且以肝癌和胃癌居多。為了提升消化系統腫瘤的診療水平,彭智將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理念帶了過去,開創了區域腫瘤綜合治療新模式。根據患者的病情,由影像科、病理科、內科、外科等不同科室的專家組建團隊,綜合考慮放療、化療、手術等多種方式,選擇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
透過日常查房、疑難病例討論和業務授課,彭智將這種診療模式潛移默化地傳授給當地醫生。2016年,舉辦了中國醫師協會MDT專委會“百城行”——西藏站暨首屆西藏腫瘤規範化診療培訓班,為提升區域腫瘤診療專業化水平做出了貢獻。此外,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還和拉薩市人民醫院達成了長期的合作,接受當地醫生來院進修,遠端指導、學術交流等。
拉薩市人民醫院腫瘤科的次央大夫是八年前到醫院工作的,她介紹說:
我來的時候,院內的MDT診療模式已經常規化了。以前我們只有化療,藥品種類也不多,現在我們有了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化療藥品也比較齊全了。綜合治療給患者帶來了更多獲益,更多的患者得到了更為個體化的治療。
“我教的學生收到了總書記的回信!”
第四批援藏隊員人民醫院血液科呂萌在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帶教實習生的時候,發現西藏大學醫學院的學生普遍臨床知識比較欠缺,經過了解之後得知,當地的師資力量薄弱,缺乏臨床帶教老師,所以老師只能給學生講述書本上的知識,“藏大醫學院的學生畢業之後要服務西藏的基層醫療,他們的能力直接影響到基層的醫療水平,所以我主動申請給孩子們上課”。這個提議得到了積極的相應,呂萌在援藏的一年時間裡,承擔了藏大醫學院臨床、全科本科生兩個班級共80位同學的理論授課和臨床見習
呂萌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將北大醫學的翻轉課堂帶到了西藏。“我不喜歡站在講臺上講課,我都是站在孩子們中間,用問題去啟發他們,‘同學,你來說說得了白血病應該怎麼辦?同學,你家裡有藏藥可以治一治嗎?咱們對白血病是要趕盡殺絕,還是要讓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一開始,藏大的學生們比較靦腆,也不太適應這種教學方式,隨著呂萌風趣幽默的啟發式提問,同學們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了,課堂也變得十分活躍。
除了上課,呂萌也在實習帶教的過程中,給學生們介紹醫療援藏的最新進展,對他們進行科普宣教,還鼓勵學生們深入挖掘藏藥的優勢。
呂萌的帶教不僅傳遞了知識,也讓藏大的學生們感受到了來自黨中央的關心。2019年,呂萌負責授課的教學實驗室學生在北京大學首鋼學院實習時,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表達對黨中央的感激,總書記給予回信鼓勵,勉勵他們“珍惜學習時光,練就過硬本領,畢業後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術造福人民特別是基層群眾”。
得知這一訊息的時候,呂萌既感到意料之外又覺得情理之中:
從我給他們上課開始,他們的視野就已經不一樣了,我覺得我給他們種下了一顆種子,讓他們有理想和勇氣透過自己的努力,讓西藏的老百姓過得更好,活得更健康、更有尊嚴。
最讓呂萌欣慰的是,如今這些學生已經順利地走上了西藏自治區醫療衛生事業的第一線,
他們見過了北京的繁華,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回到藏區最需要他們的工作崗位上,這說明我們的教育理念真正地被他們知行合一地落實在了行動上。
自治區人民醫院口腔科“鳥槍換炮”
2020年,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首次向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提出“引進口腔修復專家”的請求,北京大學口腔醫院修復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陳立響應號召,踏上了援藏之旅。當時的他不會想到,自己會在這裡連續工作兩年,更不會想到,他將為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做一件大事。
當時的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口腔科條件十分簡陋,面積300多平方米,只有10把治療椅,空間的限制嚴重製約了科室的發展。正巧當時醫院西門外的一排商鋪到期回收,醫院打算將商鋪轉化為業務用地,面積為3000餘平方米。陳立敏銳地感覺到,這是一個必須抓住的機遇!
我跟科裡的人說,對咱們口腔科來說,這可能是科室近十年、二十年唯一的機會,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爭取到新的業務空間,對科室進行升級改造,只有這樣咱們科室才能有良好的發展,包括髮展各亞專科。
從2021年4月份開始,陳立不斷為新的口腔科奔走爭取。為此,他寫了一份詳盡的申請報告,闡述了設立新口腔科的必要性、可行性,甚至出具了非常詳盡的空間佈局和規劃。
我之前從來沒開過診所、也沒搞過設計,我找同事和朋友幫我拍了很多照片、找了很多口腔診所設計圖紙,還把拉薩市的口腔診所幾乎跑了個遍。
圖紙是陳立用Photoshop一點點畫出來的,
我先畫出來再交給拉薩市設計院,因為他們之前沒有設計過口腔診所,要保證他們能把我們的意圖最終落實到設計圖紙上。
△診室設計圖
陳立提交的規劃十分詳細,大到每個科室、手術室如何規劃,小到牙椅的朝向、每個裝置的功率,
這個地方位置特別好,離布達拉宮直線距離只有400米,我們都開玩笑說那些房子是‘宮景房’,我在設計牙椅的時候專門讓病人在做治療的時候,可以透過窗戶看到布達拉宮,這樣他們的心情會更好一些。
此外,陳立還考慮到了教學培訓和科研的需求。
2021年6月,即將結束為期一年的援藏之行時,陳立突然接到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希望他留任一年的訊息,“想讓我協助醫院做好西門商鋪的回收及改造工作”,雖然是意料之外,但是陳立覺得:“之前為此規劃了很長時間,如果能把規劃真正落地,我覺得也挺好的”。就這樣,在得到家裡和醫院的同意之後,陳立留了下來,擔任了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副院長,專門負責此項工作。
結束兩年的援藏任務回京之後,陳立還持續關注著新樓的最新進展,令人高興的是,新樓規劃了口腔科、皮膚科和中醫科三個科室。就在今年6月底,新的口腔科診室開診了,上下兩層一共1000多平方米,面積擴大近3倍,牙椅數也是原來的近2倍,基本實現了我當初的規劃。此外,診室還增加了新的牙科CT、先進的口內掃描器、數控切削機、烤瓷爐、修復體和導板設計軟體等數字化新裝置,
原來只能外送到內地義齒加工廠的修復體,如今可以在數字工作室製作完成,不僅提高了效率,還極大地節約了患者的時間和金錢。
7月初,陳立回到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參觀新的口腔科,看到自己當初的規劃如今成為為藏區百姓服務的現實,得到了患者和醫務人員的一致肯定,他感到十分自豪。
作為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口腔科的第一位援藏專家,陳立相繼被評為第九批援藏先進個人、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援藏專家,被聘為終身客座教授、第七批“組團式”援藏醫療人才首席專家。
自治區年齡最小的兒童白內障手術患者重見光明
2022年8月4日,北醫三院眼科副主任醫師範翔作為第八批援藏隊員進藏,他的手上,有一份特殊禮物——由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喬傑親自封裝的錄取通知書和題寫了“腳下有路,肩上有責,心中有愛,身上有光”的《醫學的溫度》。受學校的囑託,範翔將這份珍貴的禮物交給了以優異的成績被北京大學臨床醫學(八年制)專業錄取的藏族考生平措旺扎。
平措走出高原,範翔走進西藏,皆緣於醫學的魅力。兒時的平措曾因眼疾,數次到內地求醫。輾轉數千公里求醫問藥的經歷,讓他認識到發展西藏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在西藏的兩年裡,眼科專家範翔則用自己精湛的技術,為提高西藏眼科青光眼診治與兒童防盲水平做出了貢獻。
2024年3月1日,範翔的診室內迎來了一位等候多時的特殊患者——只有7個月大的小歐珠(化名)。此前,小歐珠被診斷為雙眼先天性白內障,由於月齡小,在高原接受全身麻醉手術風險大,家長決定等他滿6個月、體重達到8kg時再進行手術。
鑑於小歐珠是西藏自治區年齡最小的兒童白內障手術患者,範翔從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眼科獲得了充分的技術支援。此外,他還申請多學科合作診療,邀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麻醉科專家閆琦和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專家劉曉宇一同診治並制定了周密的手術方案。
範翔綜合權衡小歐珠的麻醉風險、就診難度以及眼部情況,向家長充分說明風險和益處,擬在同一天內即時連續行雙眼超微創白內障截囊吸取、囊膜中央切除、前部玻璃體切除的三聯四級手術,並在圍手術期對雙眼使用完全獨立的2套手術用品,減少雙眼同時發生併發症的風險。
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小歐珠於3月7日接受了手術。範翔主刀,透過一個僅0.4mm的超微創切口,清除病灶,開啟小歐珠眼睛的光學通路。手術歷時15分鐘,順利完成,並且無需縫合,避免後續再次手術拆線。
次日複查時,小歐珠的眼壓正常,沒有出現手術併發症,雙眼已經能夠追物,家長激動地和醫務人員說:“孩子能跟我們互動啦!”3月12日,小歐珠順利出院。
範翔和醫療團隊為小歐珠制定了詳細的後續治療計劃,進行配鏡矯治,鍛鍊大運動與精細動作。今年7月底,小歐珠將再次手術,植入人工晶狀體,進一步提高視力。到那時,小歐珠也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樣感知自己的“睛彩”人生了。
“沒有師父就沒有今天的我”
在西藏,第九批援藏隊員北大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張道儉在帶領團隊創下西藏醫療史上多個“首例”的同時,不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每週一上午全科大查房,他同大家一起討論患者病情,制定手術方案;每週一次的全科繼續教育講課,他為大家傳授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他推動建立的“手術覆盤制度”讓每臺手術都成為教學案例,幫助當地醫生在《西藏科技》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真正實現了“輸血”向“造血”的跨越。
此外,張道儉還重點幫助科室醫師開展個人新技術,提高他們的臨床手術技能。藏族小夥子吉米格桑成為了張道儉的徒弟,吉米格桑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在華西醫院接受了三年的住院醫規培,回到醫院在骨關節外科剛工作一年。
剛開始,吉米格桑作為病房的一線大夫在手術室中只能擔任二助,學習的機會和動手的機會並不多。後來,由於骨科床位數增加,大夫人數更顯不足,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骨科彭超主任打電話給張道儉,希望他能夠帶一個組,
一般來說,援藏大夫是不進組、不值班的,但是當時缺人,我覺得別的同事值班都挺辛苦的,我如果能帶一組,這樣能讓大家值班間隔多一天,能有效緩解病房工作壓力,於是我就同意了。
因為吉米格桑聰明又好學,張道儉就和他組成了一組,吉米格桑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學習機會。
吉米格桑成長地很快,從手術的二助到一助,再到後來在張道儉的指導下主刀進行手術,只用了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後來,吉米格桑能夠獨立完成全膝關節置換術、單髁關節置換術、關節鏡下半月板部分切除術等手術,更斬獲了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師帶徒二等獎”。吉米格桑第一時間給師父打電話告知了這個好訊息並表示感謝,對此,張道儉說:
第一年做大夫能達到這個水平確實不容易,他趕上了好機會,西藏那邊缺人,他又很有想法,喜歡這個專業,自學了很多東西,知識儲備很豐富,這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
但是吉米格桑知道,“沒有師父的培養,我肯定拿不了什麼獎”
△張道儉(左)和徒弟吉米格桑
在一年的時間裡,吉米格桑跟著師父出門診,上手術,不僅在專業技能方面進步顯著,也學會了關節外科常見病的診療思路,學會了閱讀文獻、撰寫文章,培養了獨立思考的習慣,
師父是一位醫術精湛、誨人不倦的老師,他不僅專業能力過硬,更重要的是願意傾囊相授,對我既嚴格又耐心,讓我成長為一名真正的關節外科醫生。
張道儉也因個人優異的援藏表現,榮獲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2024年度優秀共產黨員、北大醫院2024年度最美員工的榮譽。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北京大學各附屬醫院援藏醫療隊以堅定不移、攜手同心、科學管理、睿智務實的實際舉措,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穩步實施和紮實推進各項工作,奏響了一曲融入西藏、服務西藏、惠及西藏、發展西藏的新樂章,推動北大醫學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向縱深發展,也用“厚道”精神澆灌出了高原上美麗而富有生機的格桑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