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將使美國人淪為“乞丐”?科技巨頭聯名呼籲將這門課列為必修

近日,包括優步(Uber)、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領英(LinkedIn)和微軟(Microsoft)在內的數百家企業的執行長簽署了一封致全美各州的公開信,呼籲將計算機科學(Computer Science, CS)課程列為高中畢業的必修科目。

信中強調,在人工智慧(AI)迅猛發展的時代,計算機科學教育已不再是“選修項”,而是關乎國家競爭力、經濟公平和未來就業的關鍵技能。
核心訴求
這封公開信由非營利組織“計算機科學教育聯盟”(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Coalition)牽頭,援引多項研究資料,指出學習計算機科學能顯著提升學生收入。然而,美國目前僅有部分州將計算機科學納入畢業要求,遠落後於一些發達和發展中等國家。
公開信引用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研究資料,指出高中階段選修過計算機科學課程的學生,無論未來從事何種職業,平均薪資比未學習者高出8%。這一資料涵蓋了非科技行業,表明計算機科學培養的邏輯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具有廣泛適用性。
信中還推算,如果全美50個州均將計算機科學設為必修課,長期來看,可為美國勞動者帶來6600億美元的額外收入。微軟總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表示:“這不是單純的技術教育問題,而是經濟公平問題。我們不能再讓某些社群的學生因缺乏CS教育而錯失高薪機會。”
2017年,新加坡將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納入小學課程,2020年擴充套件至全國中學。巴西、韓國均已立法將計算機科學或AI列為必修科目。“其他國家正積極培養下一代數字公民,而美國仍在討論是否該教孩子程式設計。”領英CEO瑞安·羅斯蘭斯基(Ryan Roslansky)表示,“如果我們不行動,未來十年的科技主導權將拱手讓人。”
世界經濟論壇(WEF)預測,到2050年,AI將改變全球60%的工作崗位,許多傳統職業可能消失,同時催生大量新興技術職位。公開信強調,學生必須“成為AI的創造者,而非被動消費者”。
“未來的醫生需要用AI分析病例,農民需要用無人機管理作物,工人需要操控智慧機器——無論什麼職業,數字素養都不可或缺。”美國航空CEO羅伯特·伊索姆(Robert Isom)表示。

現實挑戰
儘管企業界強烈呼籲,但美國推行計算機科學必修課仍面臨兩大關鍵障礙。
首先是 STEM教師嚴重短缺。美國教育部2020年報告顯示,在15萬名新獲得認證的教師中,僅有82人具備教授計算機科學的資格。非營利組織Code.org統計,全美約有70%的高中不提供系統性CS課程,鄉村和低收入學區情況更嚴峻。

不過,信中指出,過去10年已有超過10萬名教師接受CS培訓,部分州(如阿肯色州)透過政府——企業合作專案成功緩解師資缺口。
再者,教育界也有人認為,而強制推行CS課程可能進一步拉大教育資源差距。富裕學區可輕鬆聘請矽谷工程師兼職授課,而貧困學區可能連基礎計算機實驗室都無法保障。
部分教育專家主張,在設定全國性標準前,需先確保所有學校具備硬體和師資支援。“我們不能讓計算機科學成為又一門‘特權課程’。”非營利組織“教育公平聯盟”負責人瑪麗亞·岡薩雷斯(Maria Gonzalez)表示,“政策必須配套資金,否則只會讓弱勢群體更落後。”
擁抱未來
為推進CS教育普及,公開信提出三項關鍵建議:
一是各州立法將計算機科學設為高中畢業必修課,並提供專項教育撥款。二是擴大教師培訓計劃,鼓勵科技公司員工參與CS教學(如谷歌“CS First”專案)。三是聯邦政府設立“數字素養基金”,優先扶持資源不足的學區。

目前,包括得克薩斯州、佛羅里達州在內的多個州已開始討論相關立法。微軟承諾未來五年投入5000萬美元,用於培訓公立學校CS教師。
分析人士指出,一場關乎未來競爭力的教育變革正在上演。公開信不僅是科技行業的呼籲,更折射出AI時代對教育體系的根本性挑戰。計算機科學是否應像數學、英語一樣成為“基礎學科”?各方爭論仍在繼續,但共識是明確的:在技術重塑世界的今天,美國若不能迅速行動,下一代勞動者將面臨更大的失業風險與經濟不平等。
“這不是‘是否要做’的問題,而是‘必須現在做’。”優步CEO達拉·科斯羅薩西(Dara Khosrowshahi)總結道,“我們的孩子值得擁有一個不被技術淘汰的未來。”
ref:
https://www.washingtonexaminer.com/news/3400758/ceo-letter-computer-science-graduation-requirements/
https://csforall.org/unlock8/open-letter
近期文章
點選上方標題閱讀推薦文章 ▲

投稿請加微信ID: usa001888,說明投稿內容。投稿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如果此文由【大紐約生活網 】獨家約稿、創作,此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如果此文由本網獨家整理編輯,取自網路的圖片屬於原作者。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或立場。編輯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部分作品來自網際網路,如涉侵權,請聯絡刪除。微訊號:GreaterNY。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