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最小的投入撬動最大價值?這篇文章為產品經理揭示了8大槓桿思維,從文件、工具、流程到AI協作,教你如何擺脫埋頭苦幹,用高效的方式撬動資源、最佳化協作並創造更大價值。
———— / BEGIN / ————
最近很多產品都和我抱怨,工作量太大、需求太多、資源太少。
這 TM 不就是我的日常嗎?
時不時被開發吐槽又改需求,被業務問需求怎麼還沒上線,還要被老闆天天追進度,換誰來都會崩潰!(我應該還能頂住。。
以前的我可能會硬扛,但是最近更加深刻意識到:個人即使能力再強,能完成的事情也有限。所以我最近在思考,如何在同一時間內,讓價值產出更高效?
先說個真相:如果你還在靠自己埋頭苦幹,那你永遠只能是個“搬磚產品”。真正 NB 的產品都是懂得借力和用槓桿,用最小的投入撬動最大的資源。
就像程式設計師寫程式碼一樣,初級只會埋頭苦幹,高階程式設計師卻懂得用各種框架、庫和工具來提高效率。
產品經理也一樣,掌握和運用這些槓桿,相信你至少能超越 80% “資深產品”(很多所謂資深產品,其實就是做得久而已。
1. 文件:產品經理的標配
文件是產品經理最常用的槓桿,沒有之一!但我見過太多垃圾文件了,寫得跟天書一樣,看了想打人的那種。
高質量文件,主要有這 3 個特點:
-
結構清晰:目錄、章節分明
-
重點突出:關鍵資訊加粗或高亮
-
圖文並茂:流程圖、原型圖等必不可少
其次,文件的最大價值是知識沉澱和團隊協作。一份好文件能讓新人快速上手,也能讓跨部門協作更順暢。一個不會寫文件的產品經理,就像不會寫程式碼的程式設計師,能有啥用?
2.費力不討好的培訓神器
影片是個有意思的槓桿,製作成本高,但傳播效果還不錯。
適合做影片的場景有:
-
產品功能演示
-
使用者操作指南
-
內部培訓材料
但老實說,影片也有明顯缺點:製作太費時間了!而且資訊吸收效率其實不高,很多人看影片就跟聽催眠曲一樣,看完就忘。
所以我的建議是:只在必要時使用影片,比如特別複雜的功能演示,或者你實在不想重複解釋第 100 遍的時候。
3. 工具:懶人的第一生產力
工具就像是產品經理的瑞士軍刀,用對了能讓你事半功倍。但很多產品經理連自己的效率工具庫都沒有,我也是蠻無奈的。
分享個人常用的 20+ 產品工具
-
需求管理:多維表格、板栗看板;
-
產品設計:Axure RP、draw.io、Xmind ZEN;
-
專案管理:Teambition;
-
資料分析:Navicat、Tablaue;
-
筆記管理:Obsidian、Wolai、Typora;
-
瀏覽器:Vivaldi、Chrome、Edge;
-
AI 相關:Coze、Kimi;
-
效率工具:飛書、Listary、WGestures、Snipaste、Quicker、AutoHotkey。
不過工具也有侷限性,就是適用範圍較窄。每遇到一個新問題,可能都要重新找工具或者自己造輪子。
記住,好的產品經理不是埋頭幹活最多的,而是會找工具幫自己幹活的。什麼?你說沒有合適的工具?那就自己造一個啊!不會寫程式碼?現在這麼多 AI 工具怎麼不去問?
4. 流程:新手快速達到及格線的秘密
流程就像是產品經理的“傻瓜相機”,按照步驟來,怎麼都能拍出及格的照片。
好流程的特點有:
-
標準化:步驟明確,責任清晰
-
可複製:新人能快速上手
-
檢查項:關鍵節點有質量把控
我見過太多產品經理,他們的做事風格都不一樣,這會導致團隊效率低下,還容易經常出錯。所以一個標準的 SOP 流程就很重要,它能讓新手產品快速達到 70 分水平,雖然不指望他們 Carry 隊友,但至少不會拖後腿了。
不過流程也有侷限性,過於僵化的流程會扼殺組織創新,所以要定期最佳化流程體系。
5. 共識:跨團隊合作的潤滑劑
共識是跨團隊、跨組織合作的有效槓桿。沒有共識的團隊,就像一群人各自划船,方向不一致,再努力也是原地打轉。
建立共識的方法:
-
OKR 對齊:確保目標一致
-
定期同步:避免資訊孤島,例如日報、週報等
-
決策透明:讓每個人都理解為什麼
一旦共識形成,團隊協作阻力將大幅降低。比如大家都認同產品的“使用者體驗優先”原則,那麼在討論需求優先順序時,就能少很多無謂的爭吵。
共識的威力特別大,而且還是我摸魚的秘密武器,舉個簡單例子。
當你感覺最近工作很累沒啥產出時,相信我,絕 B 是你和 +1、+2 沒達成共識,才導致你如今的情況。
這個時候如何破局?很簡單,把你的工作清單拉個優先順序,然後單獨找 +1 給你重新排序,這個過程你可以發現很多工作,要麼非當前重點,要麼 +1 壓根不 care,那你還做啥?
直接把 +1 關心的工作提前,其他要麼延期,要麼劃掉或忘記。
6. AI:新時代的超級助手
AI 就像是一種新能源,特點是幾乎無限供應、能力快速增長。但很多產品經理還停留在“哇,AI 好神奇”的階段,沒有真正把 AI 融入他的日常工作流。
我還發現,AI 的缺點是嚴重依賴使用者的水平,垃圾輸入就會得到垃圾輸出,不懂 AI 的產品經理將很快被淘汰。
這個時候,產品唯一能做的就是和 AI 協作共生,持續挖掘 AI 智慧。未來會用 AI 的產品經理,就像鳴人學會了影分身,一個人就是一支強大的團隊。
7. 資訊:掌握資訊差的競爭優勢
資訊差,就像是市場上的套利機會,誰先發現誰就能獲利。
一些資訊差來源:
-
行業趨勢:瞭解技術發展方向
-
使用者洞察:發現未被滿足的需求
-
內部決策:瞭解公司戰略方向
掌握關鍵資訊,可以為個人和團隊提供短中期優勢。比如你提前知道公司要進軍某個新領域,就可以提前佈局升職加薪的機會。
但資訊也有保質期,過了時效就沒價值了。所以要建立持續的資訊獲取渠道,而不只是一次性的努力。
8. 思維:複用性最強的槓桿武器
思維,是所有槓桿中複用性最強的。當資訊經過高度濃縮抽象後,就形成了適用於特定領域的思維模型。
它的強大之處在於,可以重複應用於各種場景。比如第一性原理思維,可以幫你重新思考任何產品問題,而不是被現有解決方案限制思路。
思維模型同時也是最難培養、卻最值得投資的能力,一個好的思維模型可以幫你解決無數問題,而不是每次都從零開始。
結語
作為產品經理,你需要儘可能把知識、經驗、思考,轉化為可複用的數字資產,而不是每次都親自出馬。當你掌握了這 8 大槓桿,你就不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擁有了一支由工具、文件、流程、共識組成的無形團隊。
記住,優秀的產品經理不是做得最多,而是能撬動最多資源的人!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從一個忙碌的產品經理,轉變為一個高效的價值創造者。
———— / E N D /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產品之外,作者:好夕雷
👇 想第一時間掌握AI動態、工具乾貨?掃碼加入共學交流群,一起偷跑不掉隊!

———— / 推薦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