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留學圈又被一則訊息攪得人心惶惶。還記得之前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因為學生沒按時提交 I-94 表格,就直接終止了 F-1 簽證身份,讓不少學生一夜之間陷入困境。
而現在,一場更大規模的風波正在席捲而來 ——SEVIS 批次終止事件,讓眾多留學生的求學之路瞬間佈滿陰霾。

從 3 月 24 日左右開始,不少美國高校的國際學生辦公室發現,一些學生的 SEVIS 賬號毫無徵兆地被標記為 “Termination(終止)” 。
這可不是小事,SEVIS,全稱 Student and Exchange Visitor Information System(學生與交流訪問者資訊系統),它就像是美國政府掌控留學生動態的 “超級監視器”。
透過這個系統,能清晰瞭解留學生的學校、專業、住址,以及是否轉學、是否保持全勤上課等情況。一旦賬號從 “Active(有效)” 變成 “Termination(終止)”,就意味著學生身份瞬間不合法,得馬上離開美國。

與以往由各校國際學生負責人(DSO)主動更新 SEVIS 記錄不同,這次終止決策是由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主導,下屬的學生與交流訪問者計劃辦公室(SEVP)負責執行 。
很多學校都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因為受影響的學生並沒有學業不及格、退學或轉學等常見問題,實在想不通賬號為啥會被終止。
(一)波及院校大盤點
這場 SEVIS 批次終止的風暴來勢洶洶,眾多知名高校紛紛 “中招”。
斯坦福大學,作為世界頂尖學府,其國際學生辦公室率先察覺到異常,部分學生的 SEVIS 賬號毫無徵兆地被終止 。訊息一經傳出,瞬間在校園內引發軒然大波,學生們人心惶惶,原本平靜的學術生活被徹底打亂 。
緊接著,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等常春藤盟校也未能倖免。
哥倫比亞大學的國際學生中,有不少人收到了 SEVIS 終止的通知,他們面臨著學業中斷、身份非法的困境,不得不四處奔走尋求解決辦法 。
康奈爾大學的情況同樣嚴峻,學校國際學生服務中心一時間擠滿了焦慮的學生,詢問關於 SEVIS 終止的相關事宜 。
除了這些頂尖名校,還有許多其他高校也受到了影響,如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波士頓大學、佐治亞理工學院等。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國際學生數量眾多,此次 SEVIS 終止事件涉及到多個專業的學生,從工程到商科,從文科到理科,無一倖免 。
波士頓大學的學生們在社交媒體上紛紛發聲,分享自己或同學遭遇 SEVIS 終止的經歷,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
佐治亞理工學院則緊急召開國際學生會議,試圖安撫學生情緒,並提供一些初步的應對建議,但面對複雜的情況,學校也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
有網友在社交平臺Reggit上發帖評論蓋樓,徵集相關受影響的學校。相關帖子被刪除後有其它網友繼續評論,在40所大學後,仍有其它網友回覆……



(二)終止理由大起底
1. 犯罪記錄引發的危機
在眾多被終止 SEVIS 的案例中,因犯罪記錄被重提而導致身份終止的情況尤為引人注目。
一些學生多年前的酒駕、超速、交通違規等輕微犯罪記錄,原本以為早已成為過去式,卻突然被翻了出來,併成為 SEVIS 終止的理由 。

比如,有位同學在幾年前因超速被開了罰單,當時已經按照規定繳納了罰款,事情也就此了結。
可萬萬沒想到,這次卻因為這個小小的超速記錄,被通知 SEVIS 賬號被終止,面臨著被要求立即離境的局面 。
以往,類似這樣的輕微交通違規行為,只要及時處理,通常不會對留學生身份產生如此嚴重的影響。

但這次事件中,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過往卻被無限放大,成為了留學生們學業和生活的 “終結者” 。
2. 政治關聯的暗潮
部分學生被終止 SEVIS 的理由是 “可能造成嚴重不利外交政策影響” 。這一模糊的表述背後,似乎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政治因素 。在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的背景下,校園內的一些抗議活動、政治言論等,都可能被捲入其中 。
一些參與過支援巴勒斯坦抗議活動的學生,成為了重點關注物件。他們在校園內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聲援巴勒斯坦人民的權益,卻沒想到這一行為可能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麻煩 。
美國政府以 “可能影響外交政策” 為由,對這些學生的 SEVIS 賬號進行了終止,使得他們的留學生身份岌岌可危 。這種將政治因素過度介入留學生管理的做法,不僅讓學生們感到困惑和委屈,也引發了教育界和社會各界對學術自由和學生權益的擔憂 。

3. 其他不明原因的謎團
除了上述兩種較為明確的原因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被終止 SEVIS 的原因至今不明 。他們既沒有明顯的犯罪記錄,也未曾參與過敏感的政治活動,在學業和生活中一直表現良好 。
比如,一位成績優異的理工科學生,一直專注於科研專案,從未有過任何違規行為。
然而,他卻突然收到了 SEVIS 終止的通知,學校和他本人都對此感到十分費解 。面對這樣的情況,學生們四處打聽,試圖找到問題的根源,但得到的回應卻寥寥無幾。這種不確定性,讓更多留學生陷入了恐慌和焦慮之中,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否會成為下一個被終止的物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