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遠方青木”,關注後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熟知中國軍史的人,都不會知道李國輝的名字,我也不知道。
李國輝是國民黨軍著名將領,但是他在抗日戰爭中及解放戰爭中,均沒有為國民黨政府立下什麼功勳。
沒立功勳的原因也很簡單,1949年國民黨戰敗時,他的最高軍職也就是個團長。
在那個軍長上史書都夠嗆的大時代,無人關注李國輝簡直太正常了。
但這並不妨礙李國輝成為一位國民黨著名將領,甚至世界知名。
能以國民黨團長身份被歷史銘記,李國輝也算是破天荒的頭一例。
解放大陸的最後一戰
1949年新中國建立,但此時的國民黨還在西南邊陲留下了百萬大軍,試圖逆轉戰局。
僅半年多時間,解放軍就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的消滅了國民黨留在大西南的所有主力部隊,只剩下雲南這最後一個據點。
在這裡,李彌的第8軍和第9軍,以及餘程萬的第26、28軍,成為了解放雲南的最後阻力。
李彌率領的李彌兵團,曾在淮海戰役中全軍覆沒,被全殲於陳官莊地區,於1949年中下旬在福州重新組建。
所以現在李彌手上的部隊,是剛剛組建幾個月的新兵蛋子而已,哪怕在國民黨內部也是標準的三流軍隊。
1950年1月,解放軍從四川和廣西兩個方向對雲南發起了進攻,勢如破竹。李彌的兵團主力被全殲於元江河谷東岸,殘部紛紛逃竄,隨後雲南徹底解放。
元江河谷之戰,被中國軍史稱之為“解放大陸的最後一戰”。
在隨後的一個多月裡,解放軍拼命追擊國民黨軍殘部,而國民黨軍在拼命的潰逃。
全中國都已經解放了,國民黨軍其實逃無可逃,唯一的生路就是中緬國境線。
跨過國境線,逃入緬甸,才是唯一能阻擋解放軍追擊的辦法。
絕大多數國民黨殘軍沒有逃到這裡,要麼入山為匪,要麼當了俘虜。
李彌下屬第8軍第237師709團的團長李國輝,因為跑得快,僥倖的逃脫了解放軍的追擊。
拋棄了所有物資和重武器,經過艱難困苦的死亡行軍,最終李國輝部共有800多名士兵成功的穿過了原始森林,來到了緬甸。
在這裡,他遇到了278團的副團長譚忠,對方手下還有600餘人。
除此之外,李國輝還陸續收攏了有原屬93師的200餘名散兵。
1950年4月20日,他們在緬甸大其力地區名叫小勐捧的荒涼村子,開了一次會議,將編制合併,從而形成了一支新的部隊,叫“中華民國復興部隊”。
這支新部隊共有1600餘人,步槍1000餘支,騾馬數十匹,機槍數十挺,迫擊炮2門。李國輝任總指揮,譚忠任副總指揮。
當年雄踞雲南的十幾萬主力部隊,如今就剩這麼多了。
打響名號後,李國輝收編了當地的土匪和地主武裝,並陸續又收攏了一些國民黨潰兵,將部隊擴充到了3000餘人,成為緬甸、寮國、泰國邊境的最大武裝力量。

在李國輝等人的努力下,這裡後來成為了赫赫有名的金三角。
金三角的崛起
聚攏潰兵時,一股部隊攜帶有一部損壞的電臺,而另一股部隊裡恰好有一個會修理的電臺兵。
經過一天一夜的搶修後,電臺終於能對外發訊號了,於是李國輝等人連續向臺灣呼叫,請求空投補給。
數天後,臺灣方面回電,電文只有簡短的幾個字“你部自行解決困難”。
沒有兵員,沒有彈藥,甚至沒有糧食。
但當年英國人佔據緬甸時,在這裡大量種植鴉片,留下了大量的鴉片種植田,這給李國輝留下了一線生機。
為了能活下去,李國輝為當地的毒品貿易提供武裝運輸保護,並收取高額的費用。

隨後,李國輝發起了一場“軍民聯姻”,動員沒有婚配的軍人娶當地民女為妻。
本地的大土司為保全自己,主動把他的小女兒嫁給李國輝部的參謀長,並動員當地頭人和百姓把女兒嫁給漢族士兵。
而李國輝部,也善待當地百姓,軍法嚴明。
很快,當地的軍民相處就如同魚水般融洽。
本來以為你們只是路過,沒想到現在居然有紮根不走的意思,李國輝部的行為讓緬甸政府難以容忍。
緬甸政府先後4次派人和李國輝部談判,要求其立刻退回中國境內,但李國輝聲稱“借土養命”並拒絕撤出。
談了一個月後,緬甸政府不想談了,決定用武力解決問題。
1950年5月20日,緬甸國防部正式向李國輝殘軍攤牌,10日內必須撤出緬甸,否則休怪緬甸正規軍不客氣。
1950年6月16日,緬甸政府集中了1.2萬大軍,帶著重炮,甚至還從新加坡借來了6架飛機,以絕對的兵力和火力優勢向李國輝部發起了進攻。
進攻之前,緬甸還先派出了一個團,切斷了李國輝部逃亡泰國的退路。
既然不想走,那就一個都別走,全給我留在這吧,敬酒不吃吃罰酒。
此時的李國輝,剛剛來到小勐捧一個多月,殘兵敗將,立足未穩。

戰鬥一開始,李國輝的陣地就被火力壓制的連頭都不敢冒,不得不退向叢林。
緬軍的地面部隊很快佔領了所有的陣地和要點,於是慶功酒宴和新聞釋出會相繼召開,緬甸全國一片沸騰。
但很快,李國輝就教育了緬甸軍隊,什麼才是真正的戰爭。
趁對手麻痺大意的時候,李國輝部趁夜色突襲,一舉端掉了緬甸軍的炮兵部隊,然後利用繳獲的10門重炮和彈藥,猛轟緬甸陣地。
很快,緬甸軍就開始全線崩潰。
激戰中,緬甸空軍司令的座機還被李國輝部用機槍擊落,飛機墜毀,無人存活。
戰鬥從6月16日打響,到8月23日結束,前後長達40餘日,緬甸軍最終全軍潰散,大敗而歸。
而李國輝部,繳獲了大量的軍械物資,攜大勝之威在當地大肆徵兵。
至年底,李國輝部擴充到了9000餘人。

堂堂一國政府,居然打不過中國區區一個團的殘兵,李國輝和緬甸政府之戰震驚了東南亞,甚至震驚了世界。
頃刻間,類似於《國民黨殘軍大敗緬甸國防軍》,《李國輝將軍是個戰神》等文章席捲全球媒體。
當蔣介石注意到在緬甸這裡居然還有一支國民黨部隊,能以3000人的殘兵,擊敗1.2萬擁有飛機大炮的政府正規軍時,他異常驚訝。
娘希匹!一支這麼能打的部隊就扔在緬甸? 。
他對這支部隊寄予厚望,派出李國輝的老上級李彌前往緬甸,希望能把金三角打造成為反攻大陸的南方基地。
緬甸王大戰印度軍
1950年秋天,李彌借道香港,經泰國抵達緬甸。

曾經的兵團總司令,帶著總裁的手諭和嘉獎令來到了小勐捧這座荒涼的小山村。
李國輝等人當場表示效忠黨國和校長,願聽從李彌指揮,交出了軍權。
在李彌的苦心經營下,緬甸境內的國民黨軍接近3萬人,控制面積達到了20萬平方公里,超過臺灣的7倍,而且取得了緬甸境內的反政府匪軍和土司武裝的支援。
1952年10月,美軍在上甘嶺戰役中慘敗,從此朝鮮戰場陷入了徹底的沉寂,明眼人都能看出美國即將在朝鮮戰爭中失敗,將被迫簽訂合約。
臺灣國民黨反攻大陸的美夢破產了,美國的勢力也會在全球範圍內收縮。
緬甸政府覺得良機已到。
1953年5月,緬甸政府花費重金,聘請了4000多名印度精銳軍隊,仿照中國,以“志願軍”的形式入緬參戰。
緬甸方面則出動1.6萬名軍隊配合,調集飛機大炮,全面圍剿金三角的國軍殘部。
當時的印度,處於尼赫魯時代,立志做世界第三大國。
印度的軍隊,曾跟隨英軍,和德、意、日等國軍隊交過手,戰鬥力飽受西方世界的稱讚。
這支印度“志願軍”全部是二戰老兵,以廓爾喀與錫克軍人為主體。
兵力匯聚完畢後,印緬聯軍向國民黨李彌殘軍發起了“薩爾溫江戰役”.
雖然李彌號稱國民黨軍有3萬,但那是把所有人頭都給算上撐氣勢的。
大部分人,是剛入伍的新兵,能投入作戰的兵力並不多。
而且由於沒有資金來源,多數部隊被迫分散在金三角各個地方,護送商隊收鴉片稅,否則軍隊分分鐘就斷糧。
戰鬥開始之初,李彌軍打的非常艱難,為逆轉兵力劣勢,李彌定下了先打緬甸軍的計劃。
這個計劃打疼了緬甸軍,但讓印度軍獲得了節節勝利,甚至強攻突破了李彌軍一個千人把守的陣地,抓獲了很多國軍俘虜。
隨後,李國輝在拉牛山這裡,親自帶著1000人防禦正面的印度軍。
為突破拉牛山防線,印度軍隊突破了道德底線,用國軍俘虜和綁架的當地華人做肉盾,驅趕他們衝向國軍陣地,並用漢語高喊:
“開槍吧!讓我們緬甸人和印度人看看你們中國人怎麼殺中國人。”
不願意前進的國軍俘虜,會被印度軍直接用廓爾喀彎刀斬首,把防禦陣地的國軍氣的渾身發抖。
李國輝不忍開槍殺死自己人,只好放任印度軍隊走近,然後用白刃戰來戰鬥。
激戰中,國軍傷亡極其慘重,陣地岌岌可危。
千鈞一髮之際,兼程而來的4000名援軍趕到了,最終擊潰了敵軍。
國軍殘部極其痛恨印度兵之前的殘忍,放棄了緬軍,專門追著這支印度軍隊打,把他們追的上天無路下地無門。
印度僱傭軍的頭頭叫丹尼爾,印度上校,曾獲英國勳章併入了英國國籍,在此役中舉槍自殺。
勝利後,國軍殘部將被俘的緬軍放回,然後把所有的印度人押送到陣亡將士的墓前,就地槍決。
4000多名印度軍,最終僅有300人逃離了戰場。
聲勢大振的李彌部,趁勢再度擴軍,兵力達到3.5萬人,徹底成為了東南亞的霸主。
此戰勝利後,李彌成為了國際社會的焦點,多國記者紛紛前來採訪李彌。
其中一位女記者問道:
“李先生,外面稱您為雲南王,您打算什麼時候返回省會昆明?”
這句話本來不是很難回答,已經算半個政治家的高階將領李彌應付這類問題應該非常輕鬆。
但李彌也許是膨脹了,他回答記者:
“實話告訴你們,我李彌要做雲南王不大容易,但是做緬甸王卻易如反掌!關鍵看我想不想做。”
這句話,給李彌埋下了禍根,因為蔣介石最忌諱的就是這個。
緬甸國軍的消亡
印度“志願軍”全軍覆沒後,緬甸政府已經失去了武力解決國軍殘部的信心,於是試圖透過向聯合國發起控訴,以外交手段來解決金三角李彌殘部的問題。
緬甸政府對聯合國說,臺灣國民黨部隊盤踞在緬甸不走的行為,已構成侵略,而美國是在“助紂為虐”。
當時的印度,在第三世界很有威望,自稱為第三世界國家的領袖。
本國4000精銳的“志願軍”被全殲,正面報復不合情理,但在聯合國上聲援還是沒問題的。
在國際輿論的巨大壓力下,美國要求臺灣撤回在緬甸的李彌部。
而此時蔣介石也對李彌充滿了猜忌,生怕他勢大難制,畢竟李彌已經控制了3.5萬部隊和7倍於臺灣大小的地盤。
雖然很不願意放棄這塊根據地,但蔣介石最終還是下令撤軍,分7次撤回了近3萬部隊,但仍耍了個小心眼,藉口有人不願走,留下5000人繼續紮根,委任自己的侍衛官柳元麟為總指揮。
李彌和李國輝,堅決的執行了軍令,以服從命令為軍人的天職,配合臺灣完成了撤軍行動。
但李彌撤退到臺灣後,立刻以叛國罪被軟禁起來,終生未再離開過臺灣。
而李國輝,也被判刑入獄,理由是在緬甸作戰時有些指令違反了臺灣軍法。
這種過河拆橋的行為,讓國民黨內部很多人都看不下了,紛紛找到了蔣介石求情。
也許是覺得自己做事太過分了,蔣介石給了李國輝一個特赦,但不得離開臺灣。
這位叱吒金三角的戰神,就此落寞,晚年家境貧寒,生活的非常困苦。
蔣介石留在金三角的侍衛官柳元麟,對蔣家忠心耿耿,但對行軍打仗不怎麼在行,壓不住手下的驕兵悍將。
很快,金三角的國軍殘部就分裂了,各立山頭,並從一支為國家而戰的正規軍,慢慢的變成了一個墮落的販毒集團。
羅星漢和坤沙,都是當年李彌手下的一個小兵,他們都曾憑自己的天賦短暫統合過金三角,但最終還是被消滅了。
並不是國軍不能打,攤上這麼一個任人唯親,嫉賢妒能的總司令,再能打的部隊也會被坑死。
到了今天,國軍殘部唯一還留在東南亞的痕跡,就是六萬多人的後代。
他們已經到了第三代和第四代,不再記得自己曾爺爺的樣子,但仍然說漢語,過春節,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陸軍食物鏈
1950年的國民黨軍和印度軍到底哪個誰更厲害?
1953年的那場大戰,給了我們答案。
最多算3流部隊的李彌兵團,哪怕只剩下一個殘部,都能把印度精銳老兵給打的落花流水。
而李彌率領的兵團主力,在淮海戰役中被全殲,不得不拋棄部隊,隻身逃脫。
1949年重建後還不到半年,又被解放軍在雲南全殲,僅剩餘不到2000人逃竄到了緬甸。
然後,把印度軍給全殲了。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所以在1962年,中國解放軍調集精銳發動對印自衛反擊戰時,以數萬人的兵力迅速打垮了印軍幾十萬人的建制,一個月內兵臨印度首都。
這不是運氣,而是理所當然的結果。
打得贏不叫意外,打不贏才叫意外。
畢竟印度軍的精銳,連李彌殘部都打不過。
最後,有些話想和臺灣軍方說一說。
當年李彌殘部的每一個人,身上都帶著一塊木片,上面寫著“反共復國、飲水思源”。

雖然裡面的反共復國很可笑,向我們展示了時代的荒謬,但這支部隊堅定的認同飲水思源。
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他們留在東南亞的6萬後代,到今天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自己人怎麼鬥,那都是內戰,但否定自己中國人身份的,那是漢奸。
但現在很多臺灣的高階將領,連當年李彌殘部的娃娃兵都不如,已經在逐漸的向漢奸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