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靜的育兒經,你學不來……

文末有預約贈好禮活動
有這麼一個男孩:
  • 不到9歲,父母就離婚了;
  • 剛成年,她媽就急著把他灌醉;
  • 明明是個男孩,但拍了好多奇奇怪怪的照片;
  • 有時候會穿粉色蕾絲裝、透視裝,還公開出櫃;
  • 有時候會化大濃妝,戴波浪長髮,眼神還挺迷離;
  • 有時候愛戴珍珠項鍊,露貼紙紋身,褲子還沒拉好露出內褲邊;
  • ……
把這段話念給周圍人聽,大家的反應幾乎都是:
  • 哎呀呀,現在小孩怎麼這樣啊?
  • 這,這好看嗎?怎麼這麼奇怪啊?
  • 現在就這麼奇怪,以後可咋整啊!
  • 他爸媽可擔心死了吧,後半輩子都抬不起頭了吧!
  • 身心都不健康,還有啥前途啊?
周圍人的反應很典型,也很正常。
可截至目前,我們看到的,是這個做了很多奇奇怪怪事情的男孩,卻長成了一個被很多網友評論為“真誠、勇敢、愛思考、愛創新的年輕人”。
這個男孩,就是庾澄慶和伊能靜的兒子,恩利。
儘管我並不追星,但伊能靜的“育兒經”實在是太火了。從多年前開始,我就能在社交媒體上頻頻刷到她講述教育孩子的影片,有不少言論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可恩利,真的是因為她的“育兒經”,長成了這樣子嗎?或者說,只要我們照抄伊能靜的“育兒經”就可以把孩子養得像恩利一樣嗎?
年底,伊能靜和恩利先後登上了TEDx,做個人演講。正是這兩個演講,讓我更看透了一個真相:
有的小孩,並不是能靠“育兒經”養出來的。有時候,我們真不該把自己在孩子成長中的角色和地位過度神化,更不要把孩子想得那麼弱小,低估了他們自我綻放的力量。
01
“為什麼服裝可以定義人?”
恩利最初被廣泛進入大眾視野,就是因為他的“奇裝異服”和同樣另類的打扮。
穿不好的褲子,外露的內褲邊邊和紋身。
濃妝、大波浪、蕾絲裙子。
演講一開始,恩利就毫不避諱地提到了自己的“奇裝異服”。
他說:
“這是我從小就培養出來的,我小時候打扮就非常怪異。”
這句話還挺出乎我意料,之前看伊能靜那麼支援恩利穿女裝,我還以為他家裡人一直都挺包容的。
但事實卻是,這是恩利自發的。
每當他穿“奇裝異服”出門的時候,家裡的大人都會反覆跟他說:
“在家裡穿穿就可以了,出門不要穿。”
恩利就問,為什麼?
大人的回答是:
“沒關係,我是為了你好,不要想太多。”
可恩利壓根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他開始困惑,開始提問:
  • 為什麼一匹布變成兩個管子的時候就是褲子,大家就都可以穿。但同樣一匹布,變成一個管子到時候就是裙子,就只有女生可以穿?
  • 為什麼一匹布的顏色、構成的衣服,可以決定穿在身上的人是什麼人?
  • 為什麼大人會對小孩子身上的幾匹布有那麼多意見?
  • 為什麼沒有大人提出質疑,遵守規則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 ……
從那時候起,恩利就認定了兩點:
  • 我是我劇本里的主角;
  • 世界是巨大的佈景板,很多人都被困在規則中失去了質疑的能力。
他把自己的困惑,放在藝術裡去表達,但隨之提出了更多疑問:
  • 為什麼有這麼多二元對立?
  • 為什麼,醜,就是惡魔,就是壞的?
  • 為什麼,美,就是天使,就是好的?
  • 為什麼事事都要非黑即白?
  • 為什麼會有男女這種分別?
他想要借用藝術去逃離規則。直到18歲生日那天,他叫上好朋友買了一瓶威士忌,把自己灌醉。結果,他並沒有得到想象中的“爽”,而是感覺很噁心。
他們又去買了一包煙,抽了一口就嗆得不行,直接丟掉了。
恩利很失望,他一直期待18歲這個年齡可以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滿足感。但事實上,18歲的這一天和之前以及之後的日子並沒有什麼差異,用他的話來形容就是:
“非常平凡”。
逃離規則、對抗規則,似乎也沒有更快樂。
要怎麼辦?
02
“在另一個世界裡,我成了最普通的人”
2020年,恩利考上了紐約大學導演系。
但因為是疫情期間,他只能在臺北的家裡上網課。因為時差問題,他每天都要凌晨開始上課,天快亮的時候下課。
第二個學期到來前,他寫信給父母,說自己受不了。但並沒有獲得同意,可他毅然打包行李跑到了紐約,經歷各種“第一次”。
第一次,一個人在外面住。
第一次,在紐約坐地鐵。他走進去看到了一個空位,毫不猶豫地坐下來。但很快覺得不對勁兒,冷感從大腿延伸到屁股、後背。他低頭一看,自己坐在了嘔吐物裡面。
大人要是看到這一幕,一定會吐槽孩子,“幹嘛一個人跑到紐約,經歷這種噁心事兒啊”。
可是恩利當時眼睛都亮了,突然笑了。這就是他夢寐以求的混亂的紐約生活啊!
從那時起,恩利下了一個決定:
包容大學生活給予自己的一切。
也是從那時起,恩利真正開啟了“成人”生活,他要給自己搭建人生的佈景板。
兒時大人不允許的“奇裝異服”,他可以每天變著花樣穿,衣服有哥特風、朋克等,頭髮有金色、藍色、黑色、棕色,還要穿恨天高的鞋子。他想要讓自己更氣勢逼人,更像想象中的那種放蕩不羈的紐約藝術家。
可經歷了最初的興奮後,恩利覺得厭倦了。
他感覺自己每次裝扮都像是要撿起一個面具,再飾演不同的角色。但這種扮演,在紐約這個城市並不出挑,甚至可以說是“普通”。
同樣的衣服、同樣的裝扮,在臺北就是“太大膽”,在紐約就是“太普通”。那到底什麼才是美的?到底什麼才是合適的?
恩利突然發現,自己身在紐約卻依然在規則中,依然要附和某一種審美標準或一種標準劇本。
紐約不是他探索的終點,奇裝異服也不是他理想的狀態。
那什麼才是?
恩利也沒有確切的答案。22歲的他,依舊在摸索,在尋求,在思考,在行動。
他做了些什麼?
更包容。回看自己大學時拍的那些“出格”的照片,他不再認為那是一種美。但是他很認可自己那時的行為,因為從那些衣服、裝扮上能看到世界的規則在他身上的表現。
更悲憫。對他人的質疑,兒時的他會感到苦惱,但現在的他只會笑一笑,甚至會憐憫那些提出質疑的人,因為他們還困在楚門的世界裡,還在被規則束縛卻不自知。
更自由。他越發覺得人生是一場遊戲,“人生是沒有意義的”,那更重要的就是作為人自己的體驗,是人賦予自己人生的意義。所以,他在另一檔節目中對“愛”的定義是:愛是自由,自由地去愛別人,自由地去愛自己。
更寬闊。在提及一個人是如何形成的時,他認為沒有一個人是很徹底的、獨一無二的個體。人天然就在關係中,每一個人都是在環境、他人的影響中形成了自己。
說實話,結合這次TED演講和恩利在其他節目中的言行,我是真心喜歡上了這個男孩,也更難相信,單純是伊能靜的“育兒經”就能讓一個孩子具備如此深刻的思考和觀察。
那伊能靜和庾澄慶的教育是沒有影響的嗎?
當然不是!
03
“父母是守望者,能得體退場就皆大歡喜”
在另一檔節目中,恩利談到父母對自己的影響。
他說,自從父母離婚後,他的世界就被分裂成了兩個部分。
週一到週五是爸爸陪伴,那時爸爸刻意把所有的工作都安排在週末,周間不接工作;週六週日是媽媽陪伴,媽媽就只在周間工作,週末不工作。
而父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也讓他小小年紀就看到了兩個世界。爸爸會重點教育他懂禮貌、有教養,媽媽則更開放,支援他的藝術探索。
兩種教育觀都在恩利身上留下了痕跡,讓他成長為一個既開放又有禮貌的孩子。
恩利說,父母離婚對他來說並不是太糟糕的事情,反倒從某種程度上讓他成長為一個更圓滿的人。
反而,如果父母沒有離婚,自己只能受到一種教育,可能會有殘缺。
恩利的這番話,讓我想到一個詞,“空間”
父母離婚,給了他更多自我探索的空間;父母的教育觀,給了他在不同空間跨越和體驗的契機。
而僅僅是提供空間這件事本身,可能就是對孩子成長的最大支援。
  • 當孩子有奇特的想法時,沒有忙著否定、打擊他,而是儘可能給他表達的途徑;
  • 當孩子需要引導時,父母能在關鍵時刻出場,給孩子提出建議;
  • 當孩子下定決心時,父母能從容地放手讓孩子飛。
這就是孩子想要的“空間”,這就是孩子需要的“支援”。
有一次,恩利問父親,“我們應該做什麼樣的事情?什麼事情才是對的?”
父親的回答是:“我們該做的不是‘對’的事情,而是‘好’的事情。”
因為是對還是錯,往往因人的立場不同很難有一致的答案。
但“好不好”卻是從個人的感受中能得到確切的答案,要做“對自己好的事情,對別人好的事情”。
正是父親的這些話,讓恩利在面對質疑時多了一些堅定,在面對抉擇時多了一些勇敢。
伊能靜在孩子面臨輿論風波時,堅定地維護兒子:
“我強壯到可以阻擋所有世界的惡意,讓他成為他自己。”
她說,父母是孩子的守望者,當孩子不再需要時,就體面地退出,還要告訴孩子,父母一直在他身後。
一個孩子能否長成獨立、堅強、智慧的大人,不是父母決定的。但一個孩子能否長成一個獨立、堅強、智慧的大人,也並不是他自己就能完全決定的。
正如恩利所說,每一個人都是被“拼湊”而成的。
父母既不要太放大自己的重要性,太忽視孩子的天然特質,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期待、觀念套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喪失了真實的自我;
父母也不要太無視自己的影響,太相信孩子的能量,一味地讓孩子自己經歷、自己承擔,反倒容易有更多遺憾。
看見孩子、理解孩子,但也要遠遠守護。這是一個很難把握的天平,但卻是每個父母都必須權衡的事實。
伊能靜的“育兒經”很好,但也僅適用於她和她的孩子,不一定適用於我們。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可能沒有恩利那麼敏銳,可能比恩利更大膽,可能比恩利更擅長表達,可能比恩利更在乎他人評價……
孩子不一樣,那就用不一樣的方式來愛孩子。

歡迎分享你的看法,也歡迎預約近期的幾場直播。評論區隨便聊聊抽兒童滑板一個。
額外驚喜
寒假期間,常爸特別給大家準備了一個豪華英語資源包,新增文末小助手免費領取。
1
END
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