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雷斯林
來源:為你寫一個故事(raistlin2017)
文章已獲授權

白宮是美國總統府,它也是一個官網,會發布總統資訊。
一般認為如此正經的機構會寫嚴肅文章,結果現在畫風是這樣的。

不是高喊特朗普有多偉大,就是揚言特朗普把美國帶回正規。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2月14日的標題:
“在唐納德·J·特朗普總統的領導下,從早到晚都在贏”

正文第一句也很犀利:
在唐納德·J·特朗普總統的領導下,這是充滿美國人民無盡勝利的一週。

這種畫風在鍵政圈有個名詞叫:贏學。
指的是不講事實只講立場的方法論,將一切事件轉發為“我方必然勝利”的結論,最後忽視了普通人的需求。
現在白宮把這套玩得很溜。
有的用資料說話。

有的表示上任六週就有卓越成就。

上任一個月,就確定這是歷史上最透明的政府。

連一次講話都可以獲得廣泛讚譽,併成為他最好的講話之一。

動不動就是歷史性成果,也不管這項措施只實施了一兩個禮拜。

小編可能寫著寫著就上頭了,可議員和部長的表態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中一位說:
“長期以來,華盛頓一直將外國利益置幹美國人之上——今天結束了。”

另一位更是讚歎:
“美國的工人、農民和製造商終於有了一位為他們而戰的總統!我們的好日子還在後面。”

瞧瞧這熟悉的措辭——“好日子還在後頭”。
到這裡,已經不是簡單地誇誇特朗普,而是在烘托一種“天不生川普,美國如長夜”的氛圍。
所以誰說名人講話都剋制含蓄的,實際上站的越高,越會吹噓。
你拜登製造了經濟瘟疫;

他民主黨死纏爛打,一味釋出“愚蠢低能言論”。


最後,每天每時每刻都在勝利。

氣氛到這了,白宮也乾脆把特朗普大幅畫像放在網站上了,並宣稱這才是真正的美國黃金時代。



下屬欺上瞞下可以理解,可在美國,特朗普就是贏學的創始人。
2月20日,他宣佈廢除徵收紐約的交通擁堵費,還自誇是“國王”。

白宮副幕僚長泰勒·布多維奇第一時間轉發了這條訊息,附上一張AI製作的特朗普頭戴皇冠照。

白宮在這場奉承競賽中落後了整整十分鐘。
好在他們發了一張新的AI圖,又特意在圖裡註釋“國王萬歲”。

另一邊,線下的奉承也很瘋狂。
特朗普支持者製作了一批紅帽子,這頂帽子日後勢必會與特朗普一道頻繁出現在各種公開場合。
因為它印的就是“特朗普永遠正確”。

但帽子的提醒只能是暫時的,為了讓人永遠記得特朗普,記得他永遠正確,一位眾議員提議將特朗普的生日設定為聯邦假日。

要知道,此前只有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的生日被定為聯邦假日。
當然我們也可以繼續說,這些都是他人在操作,特朗普不知情,或者他不是帶頭的。
但在3月4日的國會演講裡,特朗普做的比誰都誇張。
他說要讓英語成為美國的官方語言,廢除政府內外的DEI專案,禁止變性運動員參加女子體育比賽;
他罵拜登是美國曆史上最糟糕的總統;
他形容自己比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更成功,只有林肯能與之相比。

然後轉頭對準副總統萬斯,萬斯心領神會,臉色一變,起勁鼓掌。
有時候萬斯更加主動,還沒等特朗普講完話就擊掌,並直視人群,看看誰沒跟上。


話說回來,萬斯這種半秒的反應,我們得學三五十年。
至於他習慣性的大嘴巴大笑,更是普通人一輩子學不來的。

有時候萬斯還要提前。
搞得發言人很尷尬,畢竟話還沒講話,風采卻被副總統搶去了。

我會想起韓國電影《新世界》裡,唯我獨尊的李仲久打完高爾夫後,他的手下眼神招呼其他人一起拍手。

威脅強迫、狐假虎威、粉飾太平,全在這掌聲中了。
但那是黑幫犯罪片啊。

這種掌聲雷鳴、默契演戲的場面,用網友的段子來形容都不為過:
“據美國社媒統計釋出,特朗普國會演講每講30秒,共和黨議員就站起來鼓掌15秒”。
因為特朗普比萬斯還頤指氣使。
他指責民主黨人在自己演講時拒絕起立或鼓掌。

“你們不鼓掌是不是不給我這位歷史上最佳美國總統面子啊!”
但民主黨人就是要抵制,他們覺得特朗普在欺騙民眾、煽風點火,所以他們沒多久成群結隊地退席了。

即使如此,在特朗普團隊看來,這也是一次贏了。
雖然沒有大贏,但至少中贏了,而他的字典裡是沒有小贏的。

贏學的本質在於情緒上頭。
如果真的解決了問題,那還好,但特朗普上臺一個月後,似乎只顧著自說自話了。
他說要省錢,結果上任首月聯邦支出高達7100億美元,比拜登同期多燒800億。

他說要對美國聯邦僱員大規模裁員,結果不是被法院好幾次阻攔,就是裁員裁了十萬人,總工資支出並沒有減少。

那裁員裁到哪裡去了。

他說的經濟政策會讓美國居民收益,結果去年第四季度車貸、信用卡費的嚴重遲繳率(逾期90天以上)的情況最嚴重,達14年來最高。
那他還能力挽狂瀾嗎?
更別說是不是能落實到位。

但不搞民粹,搞精英化敘事,是特朗普擅長的事嗎?
反正上任近兩個月來,特朗普做的都是雷聲大雨點小的事,沒帶什麼任何驚喜。
反倒深陷在粉絲效應裡。
那未來特朗普的影片恐怕會頻繁配上阿悠悠的歌了。
“你若三冬來,冰封一生所愛,夢過子時回首你不再。每逢落葉過,揮手南雁幾排,觸景生情自古以來。”
到時候,萬斯和馬斯克該想想彈冠相慶的新動作了。

我們常說00後整頓職場,但很多熱搜也只是讓人熱血沸騰的段子。
因為拍領導馬屁是人類的天性,自古以來一個愛拍,一個愛聽。
這種文化在公司團建的時候尤其突出。
早年間,恒大第三屆職工籃球賽,高管隊大戰員工隊。
三分投不中沒關係,高管搶籃板,許家印只要負責進球;三分繼續不中沒關係,高管幹脆在籃筐下等著,一拿到球就傳給許家印,讓他再遠射。

三年前,陳戌源在國足集訓期間,狀態極好,沒少進球。

確實有影片表明他在65歲老年人群體裡球技突出,能像大羅一樣鐘擺過人。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覺得不就是拍馬屁嗎,不就是說違心的奉承話嗎?
哪有這麼簡單。
去年一篇管理學論文透過300多個樣本的實證研究指出,拍馬屁不要過度誇張,要偷感十足。
因為低能力員工想透過拍馬屁上位時,同事會覺得你不正直(線往下掉),你就可能要經歷雙重懲罰了:
直接懲罰:同事覺得你德不配位;
間接懲罰:你人品受質疑,最終反而影響晉升。
而高能力員工即使拍馬屁,同事對你正直度的評價下降不明顯(線比較平)。

(圖源《管理評論》期刊的文章:
《收之桑榆,失之東隅:向上逢迎對員工職場地位的影響》)
所以最後如果能力太差,建議還是不要拍了,容易被排擠到邊緣位置。
這也是一個好訊息。
對於普通人來說,拍馬屁的效益不高,還不如心無旁騖幹好本職工作呢。
而你一旦40歲做到副球級,要考慮的可就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