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省錢的年輕人,已經被紅包整“負債”

起初有了網購,後來就有了雙十一。
幾年前說起雙十一,大家還能兩眼放光,如今再說到雙十一,只能是兩眼無光。
要問為啥,只能說雙十一的折扣規則堪比高數,與其說是消費狂歡,不如說是腦力決鬥。
參與的人算不明白,不參與的人看不明白。
為了折扣算不明白就認了,最怕的是還得往裡“賠錢”。

消費の遊戲

要說現在雙十一網購有多難那可真是誰參與誰知道。
雖說從事了多年的文字工作,但看到雙十一的規則後還是覺得略遜一籌。
湊單滿減是猜不透的加減乘除,怎麼才能達到極致價效比是比上班更勞心費神的算數遊戲。

想享受優惠不僅是要算好自己要買什麼,還得想好衝誰家的會員,以及盤算下要不要充點錢先成為一個88vip。
有人想拋開繁瑣的規則,以結果為導向,只提取其中的關鍵資訊比如滿3800-300,滿6800-520,再看如何採用策略。
別覺得這一步就能躲開繁瑣的規則攻擊。
有些買家喜滋滋的按照字面規則算好了自己應得的優惠,等到下單那刻才發現那些本以為“水到渠成”的優惠券,居然是要靠搶的。
至於能不能搶到,那可真是人算不如“機”算。
搶來了能不能在合適的時間裡用掉,也是一種運氣,冷知識,這些優惠券是有“保質期”的。

當然,規則既然擺出來了,那必然就有人研究,研究明白只是時間的問題。
總有熱心博主會整理出詳盡攻略,幫助大家獲得應該有的優惠,但能不能有耐心看完就是另一回事了。
一條影片兩分半,有人是聽一半就放棄,聽完了的也不見得能明白,大有人在評論區裡繼續詢問規則。
充分展現了,什麼是解釋解釋白解釋,努力努力白努力。

這實在是不能怪消費者,在這次的優惠規則裡,它分為不同時間段,優惠不同。
而每個時間段適合買的東西也不同。
要是買電器、護膚品、母嬰、寵物用品和家電,那就要趕在第一波預售的時候付定金,這樣享受的優惠最多,補貼也最大。
而除了大的時間節點需要注意,小的時間節點也不能錯過,一般是開售的4小時之內優惠力度最大,錯過之後又是另一個價格。
這些也只是關於優惠力度的部分詳解,而真有心聽進去的消費者也是真的會按照影片去做筆記和功課。

但即便是做到這樣,在繁複的規則面前,全聽完、聽明白和能把錢省下來,這三件事之間也沒有直接關聯。
說白了,就是規則一年比一年複雜,優惠一年比一年隱晦。
哭笑不得的網友乾脆根據一些優惠政策研製出了腦經急轉彎:
第二件半價,第三件免單是幾折?
75折和第二件半價誰更便宜呢?
買一送一和打五折是一回事嗎?
三人同行一人免單是打幾折?
充值三倍,當次免單是打幾折?
相信我,絕不會有人能清醒著走出這條優惠的“彎路”。

而為了能幫網友省錢,也真有主播相處了一個點子,即開一個雙十模擬預售的直播間,意在幫助大家熟悉流程。
貼心是真貼心,網友也是真哭笑不得。
知道的是參與雙十一網購,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就差在活動結束後高喊一句,我今年終於在雙十一當天上岸啦!

當然,總有“優等生”能找到攻破規則的最優解。
面對高昂的滿減門檻,有人發現最快的方式就是用“拉夫勞倫”的商品去湊。
訊息不脛而走,當天拉夫勞倫創造了銷量第一的“戰績”。
可惜的是,鋪天蓋地的湊單並不意味著潑天的富貴,達成滿減後消費者不講情面的退款,只能逼得商家連夜下架商品,退出這場消費的狂歡。

當然,有時候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並不發生在明面。
背地裡的扣款才是真的叫人心寒。
有人有睡後收入,有人則是睡夢裡被商家扣款。
總有使用者在參與活動後的第二天,發現自己的實付金額和最後銀行卡的扣款金額並不相同。
表面上以為自己省了錢,只有看到半夜的扣款記錄才能明白“錢都去哪兒了”。

密密麻麻的規則是網購的套路,有些被忽悠瘸了的人只想選擇更直接一些的方式來參與這場遊戲。
於是“養紅包”這個聽起來穩賺不賠的買賣就成了大家瞄準的新方向。
畢竟怎麼聽都像是一場付出和回報可成正比的活動,直到大家在這場活動裡親眼見到什麼是“負紅包”。
才是徹底的傻眼。

如果說要養起來一個紅包需要透過下單、逛直播、看直播等一系列操作,但只要你獲得紅包的訂單被你退款了,辛辛苦苦養的紅包就會變成一個負數。
好在負債的紅包不需要使用者再倒貼款項,但要想負變正則意味著還需要重新做任務。
問題不大,心情很差,省的錢沒多少,受得氣確實不少。
算來算去一場空,尤其是親眼見證過物價遇雙十一不跌反漲價,且在活動期間反覆橫跳的網友,只想從地上撿起一個紅鼻子給自己戴上。
圖源@栗子摸魚
甭管雙十一這錢打算怎麼花,很多人都咂摸出一股說不上來的憋屈感——
花錢如流水,掙錢不容易,要想省比錢,還得受頓氣。
都說顧客是上帝,怎麼越消費越來氣。

花錢買氣受

對於一些“價格不敏感人群”來說,這一切可能很難理解。
他們或許會認為,如果優惠領不到,那就先不買唄。為何又要費一番口舌在社交平臺吐槽?
但是,當大家認真翻看了吐槽優惠規則模糊不滿的微博、帖子之後。卻會發現,網友的不滿雖然和真金白銀相關,但驅使他們選擇將情緒傾訴出來的,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點——
在購物的過程中,他們感到自己被耍了。
許多消費者滿心歡喜地參加活動,遵循著平臺公開的規則參與,甚至付出了精力,結果卻沒有得到期望的結果。

付款前感覺腦子已經算不轉就算了,付完款後那種成就感並沒有如期而至。
很多網友在好不容易達成了滿減的門檻後,卻發現商品在下單前的那一刻突然發現貴了好幾百。
這並不是什麼個例,由於湊單的前置條件太複雜,很多人甚至都搞不清多扣的錢到底是哪個部分的。
到底是湊單的公式錯了讓某個消費券沒用上,還是商家在下單前偷偷改價了,這真是一個讓人為難的問題。

不明就裡的人,要麼是又回到初始階段重新操作,要麼是下單後再退款。
可不管是重來還是退款,都無法理順這件事,而之前的優惠券又莫名其妙的無法再用時,崩潰的情緒也由此產生。

另一部分以為自己算明白的使用者,也時常在下單後感覺到一種背叛,因為總有人比自己買的便宜。
但要問哪一步不一樣。
大家甚至總結不出來問題的根源。

如果試圖從商家那獲得一個答案可以說是痴心妄想,商家只會讓你明白什麼是兩頭受氣。
大多問詢商家的消費者,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以“下單結果為準”,被堵得有苦難言。
湊不明白,算不清楚,越湊越貴,一團亂麻,可以說是很多人參與這場電商狂歡後的真實心情。
不少受挫的消費者只想回到線下購物的懷抱,大家抱著消費的心情來,當然不怕花錢,
就怕錢花了,精力用了,一圈精打細算,結果到頭來回發現自己是哪哪都沒撈著好。原本省到錢的好心情煙消雲散。
而很多線下的購物雖說沒有繁複的優惠規則,但商家如果真願意送東西也是真從不含糊的。

在這樣的聲音裡,有很多人開始懷念起了網購和優惠的初始形態。
在若干年前,車馬很慢,訊息傳遞極不便利,生活、消費中充滿了資訊差。
但在此時,網購應運而生。
彼時的網購很單純。一方面,網路購物打破了時空限制,讓許多商品的價格透明化;另一方,因為沒有實體店租金等成本,許多網路購物平臺願意將這部分利讓給消費者,主打一個好價優惠,薄利多銷,長線互惠。人們的生活方式被改變,信任被慢慢建立起來。
優惠的力度是清晰的,誠意也是看的見的,“爽快”是體會的到的。
但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網路購物、各種規則模糊的優惠活動開始出現。以上種種,彷彿構建出了更大的資訊繭房。
優惠似乎不再是一種有所傾向便利,而成了一種不夠有誠意但卻有噱頭的負累。
過往的信任在一點點的消磨中變成了疑慮。

雙十一還在,活動也仍然在繼續。
更常見的情況早已不是歡天喜地的下單,而是在看到充滿誘惑力的活動後,滿心的雀躍會被網友吐槽信任感缺失的吐槽迅速澆滅。
在那些吐槽的帖子後,從來都不是一個因無法獲得優惠而失望的臉。
那是一種有過信任卻一次次被辜負的無奈感。
他們觀望著,也看過規則,也試圖加入過。
最後只能留下一聲嘆息:也許今年最好的參與某寶的優惠活動的方式,就是不參與。
設計/視覺 Lvv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