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地時間5月4日,一枚8倍音速的導彈劃破天際,準確命中特拉維夫本-古裡安機場。縱然以色列有“箭”式反導系統以及美軍部署的“薩德”反導系統,也未能攔截成功。
這次葉門胡塞武裝的導彈襲擊令以色列大驚失色,以國防部隨即召開緊急會議,矛頭直指德黑蘭:“這是伊朗的戰爭代理人行為!”

胡塞武裝的高超音速導彈擊中以色列腹地,並讓機場暫停執行,這事本身就像科幻片裡的情節。

畢竟在許多人印象中,胡塞武裝還是那個裹著頭巾、扛著AK-47的游擊隊形象。
但現實往往比劇本更出人意料——這支連統一軍裝都湊不齊的武裝力量,竟用上了連美國都未完全攻克的高超音速武器。
更諷刺的是,以色列引以為傲的“鐵穹”和“箭”式反導系統,在這次導彈襲擊中集體啞火,這意味著以色列全境已被納入打擊範圍,而美國部署在紅海的航母打擊群全程根本派不上用場。

胡塞武裝的高超音速導彈從何而來?
答案藏在波斯灣的另一端。其“巴勒斯坦-2”導彈,無論是雙錐體彈頭設計還是固體燃料技術,都與伊朗上一代導彈如出一轍。

說白了,這就是德黑蘭淘汰的“二手貨”,換個塗裝轉手送到葉門。而讓西方破防的是,這款高超音速導彈竟是胡塞武裝“土法改造”的產物,伊朗“法塔赫-2”原型彈加上焊接鋼板造的簡易助推器,成本不到200萬美元。
可就是這款“拼多多版”武器,讓美以耗資千億的反導系統淪為笑話。以色列軍方起初嘴硬,稱“僅造成輕微設施損傷”,但現場流出的照片顯示,航站樓玻璃全被震碎,地勤車輛燒得只剩骨架。

這次襲擊也徹底撕開以色列的防空遮羞布。
其鐵穹系統能防哈馬斯的土火箭,但面對速度超8公里/秒的高超彈毫無招架之力。因為號稱能攔截洲際導彈的箭-3,計算彈道時間卻趕不上導彈變軌速度,成了昂貴的擺設。
更尷尬的是美軍薩德系統——部署時吹噓“360度無死角”,真打起來連開機密碼都沒輸完。

胡塞武裝為何選擇在這一時刻對以色列發起攻擊?這起事件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動機?
根據胡塞武裝釋出的宣告,這次行動旨在回應以色列對加沙地帶哈馬斯的持續軍事行動。
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涉及地緣政治利益以及內部政治考量。
胡塞武裝的這次攻擊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報復行為,更是其擴大影響力、爭取更多談判籌碼的策略之一。
胡塞武裝的導彈突襲,本質上是伊朗與以色列“影子戰爭”的延伸。
最耐人尋味的是美國的角色。當胡塞導彈飛向特拉維夫時,五角大樓的沉默震耳欲聾。
要知道,美軍曾在波斯灣擊落過伊朗無人機,在紅海攔截過胡塞的巡航導彈,唯獨對高超音速武器束手無策——自家“薩德”系統尚在試驗階段,哪有餘力罩著小弟?
美國於3月15日對胡塞武裝發動的大規模空襲,試圖透過軍事威懾,鞏固與以色列的盟友關係,同時削弱伊朗在紅海的戰略支點。
可是,美軍本欲以“外科手術”式打擊壓制胡賽襲擾紅海航運的行動,卻換來對方更激烈的反擊。
胡塞武裝不僅持續攻擊美軍艦隻,更將矛頭直接對準以色列本土,展現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戰術定力。這種“越打越勇”的態勢,揭示了美國中東政策的三大破綻:
其一,軍事打擊未能切斷胡塞武裝的補給線。儘管美國憑藉空中優勢摧毀了部分軍事設施,但胡塞紮根葉門北部山區,依託複雜地形和民眾支援,構建了強大的戰爭韌性。
歷史經驗早已證明,單純的空襲難以消滅一支根植於本土的武裝力量,阿富汗、伊拉克的教訓殷鑑不遠,美國卻仍沉迷於“火力制勝”的幻想。
其二,美軍雙線作戰精力不足。當前美國在中東既要應對伊朗核問題,又要為以色列“滅火”,還要兼顧敘利亞、黎巴嫩等多個熱點,兵力和資源捉襟見肘。
胡塞武裝瞅準這一漏洞,以“打了就跑”的游擊戰消耗美軍注意力,迫使對方在“反恐”與“大國競爭”的戰略搖擺中顧此失彼。其三,美軍霸權在“無效打擊”中流失。當美軍艦在紅海被胡塞導彈瞄準,當以色列城市頻繁拉響防空警報,美國標榜的“地區安全守護者”形象正在崩塌。
中東國家看得真切:美國的軍事行動不僅未能帶來穩定,反而讓地區衝突螺旋升級,其所謂“維護國際秩序”的口號,終究掩蓋不了“為私利火上澆油”的本質。
這種尷尬折射出美國中東戰略的深層矛盾:既要維護以色列安全,又怕捲入與伊朗的直接衝突;既想抽身重返亞太,又被中東泥潭拖住後腿。
當胡塞武裝用導彈挑戰國際航運秩序時,美國主導的護航聯盟竟要靠希臘、印度商船撐場面。昔日的中東警察,如今連霍爾木茲海峽的治安都維持得捉襟見肘。
胡塞武裝的“逆襲”,預示著戰爭形態的深刻變革。過去,高超音速武器是聯合國五常俱樂部的入場券,現在卻連非國家武裝都能搞“山寨版”。
這種“技術下沉”正在改寫中東權力格局:當軍事科技的鴻溝被填平,小玩家也能在巨頭博弈中投下重磅砝碼。
對美國而言,更嚴峻的挑戰在於“規則失效”。過去,美國透過“盟友體系+軍事威懾”主導中東,如今卻發現:盟友無法有效分擔安全壓力。
胡塞武裝的邏輯很簡單:既然美國可以隨意空襲葉門領土,為何不能反擊其盟友?
這種“以牙還牙”的對等報復,直接挑戰了美國建立的“單極秩序”——憑什麼只有超級大國能肆意使用武力,被打擊者連自衛反擊的權利都沒有?
特拉維夫的防空警報仍在迴盪,紅海的硝煙尚未散盡。胡塞武裝用導彈劃出的紅線,既是對美以施壓的回應,也是對國際秩序舊規則的挑戰。
當“弱者”不再被動挨打,當非對稱對抗成為常態,超級大國必須學會接受一個現實:在中東這片土地上,靠飛機大炮堆砌的“安全神話”正在破滅,真正的穩定,始於對國家主權的尊重,始於對不同力量訴求的傾聽。
如果美國繼續沉迷於“軍事萬能論”,以色列執著於“絕對安全觀”,那麼等待它們的,只會是更多“意想不到”的反擊。
這場懸崖邊的華爾茲還在繼續,只是沒人知道下一支舞曲會是探戈還是喪鐘。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