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三月中旬美軍啟動代號為“粗獷騎士行動”(Operation Rough Rider)的軍事行動以來以來,美國與英國聯軍對伊朗支援的葉門胡塞武裝恐怖組織發起了800次空襲。
CENTCOM發言人戴夫·伊斯特本(Dave Eastburn)在表示:“這些空襲已造成數百名胡塞戰士及多名高階領導人死亡,包括負責導彈和無人機作戰的關鍵人物。”
胡塞導彈與無人機襲擊數量下降,但防禦能力依然強大。根據CENTCOM資料,胡塞的彈道導彈發射減少了69%,單向攻擊無人機襲擊減少了55%。
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對胡塞的軍事行動總成本已超過10億美元,使其成為美國目前最昂貴的持續軍事行動,且短期內難以結束。

胡塞持續攻擊紅海航運及以色列目標
胡塞宣稱支援巴勒斯坦和哈馬斯,自2023年10月以色列與加沙衝突爆發以來,頻繁向紅海航運和以色列發射導彈與無人機,造成國際商業航運嚴重受阻。
美國總統特朗普誓言動用“壓倒性力量”,阻止胡塞襲擊紅海航運。儘管空襲頻繁,胡塞的抵抗並未減弱,被形容為“蜂獾式的堅韌”,即使遭受打擊也迅速反擊。
雖然約近百名胡塞軍事領導人被擊斃,空襲對胡塞武裝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打擊,但該恐怖組織仍然具有頑強的攻擊力,昨天還向以色列發射了兩枚遠端導彈。其高層政治與軍事領導仍保持強大,部分導彈發射設施仍在運作。
胡塞恐怖武裝為何久攻不倒?
1. 胡塞是“非正規軍”+山區作戰強者
胡塞恐怖武裝本質上是一支遊擊性質的極端主義民兵武裝,不是傳統軍隊。他們熟悉葉門北部山地地形,善於分散部署和躲藏,對空襲有較強的生存能力,不像傳統軍隊那樣集中、容易打擊。葉門人從小生活于山區,他們對陡峭的山區如同岩羊般駕輕就熟,機動性非常強。

穿著拖鞋的葉門人在陡峭的山崖上健步如飛
這個恐怖組織深受宗教極端主義的鼓舞,他們早已置生死於世外。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他們儘可能利用有限的資源發展軍事力量以對抗任何與其意識形態相悖的國家與政治實體。十年前,沙特領導的阿拉伯多國聯軍曾揮師南下,試圖一舉滅掉胡塞武裝,但在伊朗的支援下,胡塞武裝不但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反而給沙特和阿聯酋帶來了恥辱性的反擊,以其頑強的抵抗收割了大量葉門民眾的支援。
2. 目標不明,非全面殲滅戰略與決心
美國和英國的打擊目標,只是為了保護紅海航運安全、報復胡塞襲擊商船或盟友目標。美國和英國不希望深度介入葉門戰爭本身,尤其不願派遣地面部隊,擔心陷入"中東泥潭"。聯軍的空襲更多是有限度懲罰性打擊(punitive strikes),而非全面滅絕作戰。他們並沒有要“徹底摧毀胡塞政權”的決心和目標,他們甚至擔心真摧毀後,會出現更混亂的局勢,比如真空地帶被基地組織或ISIS利用。美國對胡塞的戰略犯了之前在阿富汗戰爭中針對塔利班同樣的致命錯誤,只尋求對胡塞武裝的有限打擊而非徹底消滅,結果只是增長了胡塞武裝的鬥志和信心。
對美英來說,胡塞並不是像“伊斯蘭國”那種明確的“戰略威脅”,更像一個地區麻煩製造者。因此他們選擇的是“有限懲罰+威懾”模式,而不是“徹底清除”戰略。這種有限戰爭,註定無法徹底消滅一個紮根本地的武裝力量。
3. 美軍沒有大規模地面戰投入
美英主要靠遠端空襲和導彈打擊,並沒有派出大規模地面部隊深入葉門,頂多是提供情報、特種作戰協助或武器支援。沒有地面控制,空襲很難消滅根本力量,尤其是像胡塞這種“打一槍換一個山頭”的遊擊武裝。
胡塞武裝的空防系統與武器供應多元化,他們不但有伊朗的供應,也有一定的研發生產能力。美國MQ-9無人機雖能長時間監視,可組合掛載 GBU-12 “寶石路 2” 雷射制導炸彈、AGM-114 “地獄火” 空地導彈、GBU-38 “傑達姆” 衛星制導炸彈和 AIM-9 空空導彈等,還可掛載 “海德拉” 70 毫米火箭彈巢,但速度較慢,難以應對胡塞掌握的兩種防空系統。

胡塞自2015年掌權以來,奪取了葉門軍隊的部分舊防空系統,並從伊朗獲得了“358”地空導彈系統,專門用於擊落MQ-9無人機。胡塞在伊朗武器供應之外,也積極從東方大國了採購可用於無人機和導彈製造的雙用途物資,試圖多元化武器供應鏈。儘管空襲削弱了胡塞的無人機生產能力和補給線,但要徹底擊敗胡塞,可能需要地面進攻。只有地面戰才能最終驅逐控制薩那、荷臺達港及北葉門大部分地區的胡塞武裝。
4. 伊朗支援提供持續“血脈”
胡塞武裝長期獲得伊朗提供的武器、技術、訓練甚至顧問支援。雖然受制裁影響,但胡塞依然能製造和使用精確制導導彈和無人機,戰鬥力強於一般非國家武裝組織。美英空襲雖然打掉一些目標,但難以切斷伊朗“技術轉移鏈”。美國軍方近日宣佈,在紅海水域成功攔截一艘涉嫌向葉門走私伊朗製造武器的船隻。
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聖城旅”(Quds Force)直接負責對胡塞技術轉移。 伊朗曾在黎巴嫩、伊拉克、敘利亞搭建中轉站,將導彈零件、無人機部件轉運至葉門。胡塞高階指揮官多在伊朗或黎巴嫩真主黨訓練營受訓。有情報顯示伊朗軍事顧問在葉門實地指導胡塞操作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胡塞自身也具備了本土武器仿製和改裝能力,逐漸形成自主武器生產鏈。

5. 葉門複雜的內部政治
胡塞並不是孤立存在,他們還與葉門部分部落和政治力量有合作關係。在部分地區還有一定民眾基礎,尤其是透過大量的虛假和誇大宣傳籠絡了大批底層穆斯林的民心,胡塞武裝曾多次慌稱擊中美軍航母,這大大鼓舞了葉門及其他國家穆斯林抵抗西方計程車氣,也帶來了更多的內外部支援。
胡塞武裝的存在無疑對海灣和中東地區乃至世界的局勢是一個長期威脅,以美英聯軍目前的戰略和打法,要戰勝胡塞武裝恐怕會遙遙無期,葉門可能會成為下一個爛尾的阿富汗。
胡塞武裝背景簡介
胡塞武裝(Ansar Allah)起源於1990年代末以一場名為“信仰青年”(Believing Youth)的宗教復興運動出現。這場運動由侯賽因·巴德爾丁·胡塞(Hussein Badreddin al-Houthi)領導,目的是對抗當時葉門政府日益遜尼化的政策和沙烏地阿拉伯在葉門傳播瓦哈比教義(極端遜尼派教義)的影響。
胡塞人屬於宰德派什葉教派,這一教派曾長期主導葉門北部政治,但在葉門統一和之後的政治變動中逐漸失勢和邊緣化。侯賽因·胡塞在2004年帶領支持者與葉門政府爆發首次武裝衝突,侯賽因本人在戰鬥中被殺,但運動在其兄弟阿卜杜勒·馬利克·胡塞(現任領導人)的領導下繼續壯大。
2004年至2010年,胡塞武裝與政府軍爆發了六次戰爭(稱為“薩達戰爭”),期間胡塞武裝不斷吸取戰鬥經驗和外部支援。2011年“阿拉伯之春”動盪為胡塞武裝擴張提供了機會,他們利用葉門中央政府的混亂,逐漸向南推進。到了2014年,胡塞武裝聯合一些政治勢力攻佔了首都薩那,推翻了總統哈迪的政府,標誌著他們從地方武裝轉變為全國性勢力。
他們具備跨境打擊能力,能威脅沙特、阿聯酋甚至紅海航運線。如今,胡塞武裝已牢牢控制葉門西北部的重要地區,包括首都薩那和紅海沿岸城市荷臺達。
基本資訊
-
正式名稱:安薩爾安拉(Ansar Allah,意為“真主的支持者”)
-
通稱:胡塞武裝(以其領導家族“胡塞”命名)
-
創立時間:1990年代末
-
發源地:葉門薩達省北部山區
-
宗教派別:什葉派分支——宰德派(Zaydi Shia)
發展歷程
-
2004年:與葉門政府爆發第一次武裝衝突(“薩達戰爭”)。
-
2014年:胡塞武裝攻佔葉門首都薩那,推翻哈迪政府,實質控制葉門北部。
-
2015年:沙特領導的多國聯軍對胡塞發動軍事幹預,葉門戰爭全面升級。
武裝能力
-
兵力規模:估計5萬-10萬名戰鬥人員。
-
武器裝備:
-
自制或伊朗提供的彈道導彈、巡航導彈
-
無人機(攻擊型、偵察型)
-
反艦導彈和水面自殺無人艇(針對紅海商船)
-
輕重武器、坦克、裝甲車(繳獲葉門軍隊或外援裝備)
外部支援
-
主要盟友:伊朗(提供技術、資金、訓練)
-
疑似渠道:黎巴嫩真主黨、伊拉克什葉派民兵等伊朗網路成員提供戰術指導
戰略特點
-
依託葉門山區複雜地形,採取遊擊+常規戰相結合。
-
導彈和無人機襲擊成為其標誌性戰法,攻擊沙特、阿聯酋和紅海國際航道。
-
透過控制葉門北部人口中心和港口,獲取政治籌碼和資源。
政治目標
-
反對外部干涉(尤其沙特、美國)
-
推動葉門宰德派利益提升,建立符合自身教義和利益的新政權
-
藉助控制區資源籌資、擴軍,謀求全國層面合法地位
當前態勢
-
胡塞目前控制葉門西北部大片領土(包括首都薩那)。
-
持續在紅海對過往商船發動襲擊,已引發美英等國多次空襲,但仍頑強存在。
-
其作戰能力和地區影響力被認為是伊朗地區戰略資產之一。
所有內容可免費轉載:開白請文尾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