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握書姑娘
社交是一場趨利避害的篩選。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楚翹朗讀音訊

作家王銀曾被讀者提問,人到中年最深刻的一個感觸是什麼?
王銀想了想,回答說:“和人交心要慢一點,再慢一點;和人絕交要快一點,再快一點。”
與人交往,最忌諱的便是和不熟的人交心,和不值得的關係糾纏。
識人要時間,交友需分寸。
成年人最清醒的社交觀,莫過於保持適度的節奏,初識時拉近關係不操之過急,被傷時劃清界限不拖泥帶水。
交心要慢
有句很戳心的話這樣說:你把秘密告訴風,風就會把秘密告訴整片森林。
人心隔肚皮,和任何人交淺言深,往往都是一場災難。
三國時期,劉備手下有兩位名士,彭羕和馬超。
一次,彭羕去拜訪馬超,兩人閒談的時候,彭羕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
不僅吐槽劉備是沒有見識的老兵痞,還向馬超透露了自己想要謀反的計劃,馬超聽完默不作聲。
等彭恙一走,馬超馬上就向劉備告發了此事,彭羕於是被收監下獄,不久便被處死了。
和交情尚淺的人盲目地迅速親近,輕易地推心置腹,最後倒黴的,只能是自己。
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無論什麼時候,慢慢交,淡淡處,才是智舉。
畢竟,心與心之間需要時間去拉近,情與情之間也需要時間來沉澱。
電視劇《琅琊榜》裡,梅長蘇為了復仇,化名蘇哲以謀士的身份接近靖王。
儘管他心底認為靖王是可靠之人,但始終沒有急於透露自己的真實身份。
而靖王呢,雖對梅長蘇早有耳聞,知道他是名動京城的麒麟才子。
也沒有因此就急切地與梅長蘇拉進關係,而是在開始很長一段時間裡始終對他抱有戒心,只把他當成一個普通謀士來對待。
之後,梅長蘇透過展現自己的才智,幫助靖王解決一系列的朝堂難題,一步步贏得了靖王的信任。
兩人經過日復一日的相處,慢慢了解了對方的思想和人格後,才最終成為知己。
這世上真正穩固的關係,都需要時間的考驗和打磨。
正如哲學家塞涅卡所說:友誼不是匆忙的產物,而是時間的果實。
無論與誰交往,別急著掏心掏肺,也別太快傾心吐膽。
放緩速度,給彼此留一些觀察與瞭解的時間,是對這段關係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負責。

絕交要快
心理治療師佩裡曾在書裡講過一個女孩羅娜的故事。
羅娜有一個朋友,兩人是讀中學時認識的,大學畢業後又恰巧在同一城市工作。
因為同城生活的緣故,兩人時不時會約見面。
但每次見面,這個朋友永遠只挑自己方便的時間和地點,從來不為羅娜考慮。
這讓羅娜心裡很不舒服,次數多了便想著不再跟她往來,但考慮到這麼多年的友誼就此斷了有點可惜,於是又違心地繼續相處。
後來,朋友邀請羅娜做伴娘,羅娜不好意思拒絕就答應了。
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朋友總是在工作日不管羅娜忙不忙,就滔滔不絕地講自己的婚禮計劃,讓她幫忙出謀劃策。
還一直來來回回地講自己跟未婚夫吵架又和好的經過,但是從來不關心和過問羅娜的生活。
哪怕羅娜主動提起自己的煩惱,朋友也只是漠不關心地隨便敷衍一兩句。
這讓羅娜很不快樂,她說,其實自從答應做伴娘開始,她時時刻刻都在後悔。
後悔還一直跟這個朋友聯絡,事實上她不想當她伴娘,甚至現在連她的婚禮也根本不想參加。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跟羅娜一樣,不對味的人不果斷劃清界限,已經變質的關係不捨得及時放手,到最後不僅沒換來珍惜,還委屈了自己。
其實,這世上不是每個人都有必要久處,也不是每段關係都值得維繫。
比起在不健康的關係裡內耗自己,更明智的永遠是及時止損,果斷轉身。
演員岳雲鵬曾經有個非常要好的朋友,每次這個朋友管他借錢,不管是什麼理由,他都毫不猶豫地借給對方。
時間久了,朋友總共管他借了好多錢,但卻沒有任何要還的意思。
他透過打聽才知道,這位朋友整天不務正業,常常出去跟人打牌鬼混。
那一刻他才明白,原來他拿人家當朋友,可人家只拿他當利益,只想著從他身上索取。
發現了這一點後,岳雲鵬沒有絲毫拖泥帶水,直接給了那位朋友一萬塊錢,買斷了兩人之間的關係,跟他徹底絕交了。
卡耐基有句話說得好:“如果不快樂,那麼一定要遠離讓你不快樂的人。”
社交是一場趨利避害的篩選。
乾脆利落地過濾掉身邊一切添堵的垃圾人,才是給自己減負。
就像拔掉一顆壞牙齒一樣,雖要忍受一時的不適,但接下來的日子都是神清氣爽。
所以,不值得的人別留戀,儘早遠離;不值得的關係別猶豫,果斷結束。
及時抽身,才能放過自己,過得舒心。

在一檔節目裡,演員劉濤自曝自己經常聯絡的朋友總共只有兩個。
按理說,在娛樂圈闖蕩二十多年,她認識的人應該數不勝數,朋友肯定也不少。
可為什麼真心朋友只有兩人呢?
原來,這不是她人緣不好,而是一直以來她都堅持一種“斷舍離式交友原則”。
透過定期篩選和捨棄,精簡社交圈,為自己建立更簡潔,更健康的高質量關係。
那些交情不深的人,她從不過分熱情地去套近乎,那些讓自己感到疲憊或是不舒服的人,她只選擇不再聯絡。
在她看來,自己精力有限,沒必要把太多人請進生命裡。
只留下三兩知己,全心全意去對待,就足夠了。
很多人感慨,她的這種社交方式是極具智慧的。
可惜的是生活中很多人都缺失了這種智慧,與人相處不是交心太快,就是絕交太慢。
我們總以為有些人見過面加了微信,朋友圈有幾次評論和點贊,就是朋友了。
哪怕後面發現三觀不合,也捨不得捨棄,還是違心地繼續聯絡。
殊不知,人性難測,人心難懂,交心太快容易受傷,當斷不斷也必受其亂。
成年人的世界,社交的意義從來不是結交更多的朋友,建立更多的關係。
而是定期審視現有關係,判斷哪些值得維持,哪些需要捨棄。
作家寇士奇說:“永遠不要太快地相信一段關係,因為不存在憑空的感情,也不要盲目地堅持一段關係,因為不存在單向的友誼。”
人與人之間是一場節奏適宜的雙向互動,把握好人際交往的快與慢,才不會因為不值得的人和事浪費時間與精力。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在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