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共3430字
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
作者:維尼碩
來源:讀者人物(ID:duzherenwu)

前一陣,#楊天真考北大博士失敗#的新聞登上熱搜。
影片裡,她聲稱自己遭遇了10年以來最為尷尬的時刻:面對一排教授,以及抽籤抽到的3個問題,她給不出任何回答,只能任由尷尬和不舒服不斷發酵。
她坦白,那種不舒服主要來自一種不配感,“覺得自己不配坐到這裡”。

楊天真將其歸結為“這是一個失敗的故事”。
可更多的,是她對這個事件做出的覆盤和梳理。她對此總結了三點:
一是學術確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二是人生的時間是有限的,人生可以留遺憾;
三是留遺憾的前提是你已經全力以赴地去試過了,試過之後知道了自己不行,給了自己反饋,才能知道下一步做什麼。

有人說,曾以為在楊天真身上發生的都無一不與“順遂”、“成功”相關,沒想到她同樣也會遭受失敗打擊、求而不得。
與外界固有印象不同的是,保持成功這件事,恰恰不是楊天真所要追求的。若將每個個體賦予特定身份,那麼楊天真則像一位生命挑戰者。
她要的不是絕對成功,而是面對挑戰時始終貫穿的自信和勇氣。
在楊天真身上,野心與慾望固然客觀存在。但市場敏銳度、風險評估能力、自我認知能力,還有對主動權的絕對把握,才是她屢屢得以破圈的原因。


楊天真本名楊思維,“天真”是她為自己起的藝名。她曾在節目裡解釋過:
“天真不是單純和愚蠢,而是永遠尊重自己內心的想法,並且用此來對抗整個世界。”
這種態度,其實是敢主動表達“我不”和“我要”,遮蔽外界瑣碎聲音,直視內心真實需求。
時間倒回到多年以前,楊天真考入中國傳媒大學。
望女成鳳的父母希望她得到更好的發展,於是拿出18萬元積蓄,支援女兒出國深造。

拿到這筆錢的楊天真只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出國留學真的是我想要的嗎?出國留學就一定能帶來更好的機會嗎?
反覆思量後,她心裡給出了否定的答覆。
正是同一時間,楊天真敏銳察覺到房地產行業正處於快速上升期。她萌生出一個強烈的想法:與其出國留學,不如買房投資。
這個決定是暗中進行的,就像一場賭博,稍不留神就滿盤皆輸。但楊天真賭贏了。
3年後,她連本帶利拿著50萬元交還父母,第一次證明了自己的投資眼光。

而經濟頭腦只是一部分。
楊天真很快發現,在周圍人都熱衷的播音主持、藝術創作領域,自己談不上痴迷,更說不上天分。反而是在“籌劃、組織、公關”方面,自己總能懷揣熱情專注投入。
在各種選擇面前,楊天真很明確:“人生先找目標,與目標無關的所有事情都放棄。”
於是2006年,還在讀大三的楊天真要來了當時有著“中國內地第一經紀人”之稱的王京花的號碼,然後直愣愣地發了一條簡訊:
“花姐你好,我叫楊思維,我特別想跟您工作。”
大概是被對面這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打動,王京花決定見見她。
而就是一頓盒飯的功夫,王京花便喜歡上了這個女孩,邀請她下週一就來上班。

楊天真的人生轉折由此開啟。
後來她回憶:
“正是從那以後,我更相信主動的力量。當我有想去的地方,我有想做的事情,我有想認識的人,我都千方百計地去爭取機會。因為主動,才讓我獲得了這些可能性。”
的確,“主動進擊”四個字,從來都是楊天真的人生哲學。
往後,無論是成立經紀公司、創立大碼服裝品牌,還是35歲拿到北大碩士學位、嘗試申請博士……都無一例外佐證著她的“主動哲學”。

即便這份主動意味著極大的不確定性,但她仍渴望透過向外探尋,收穫真實的成長。
與成功或是失敗無關,楊天真只是深深認同這份成長。
這便是為什麼,她始終堅持著心中的“我不”和“我要”,同時更堅決地,一次又一次同瞬息萬變的世界產生連線和碰撞……

作家李筱懿這麼評價楊天真:她保持著雌性動物的生存本能。
簡單來說,就是慾望與行動力互為紐帶,共同朝著目標進擊出發。
這樣的行事風格延續到了職場中:
當年她同宋佳參加活動,被安保人員攔下,直言只有明星才能進入會場。她不慌不忙地從包裡掏出一條披肩搭在身上,立刻調整姿態,佯裝被冒犯:“你不要碰我,我也是嘉賓!”
有一次,楊天真負責的藝人孔維要與當紅女星一同出席活動,表面看,誰是紅花誰是綠葉一目瞭然。可楊天真不服氣,當場推出了三層高的蛋糕,幫孔維以過生日的名義成功搶走了風頭。

經過這件事,這位被搶風頭的當紅女星邀請了楊天真加入團隊,往後六年,她在這位女星被負面新聞纏身時,主動幫其打造出了“我不嫁豪門,我就是豪門”的人設。
顯然,這一場仗實現了雙贏。楊天真聲名鵲起,成功證明了自己的業務能力。
那一年,楊天真29歲,即將邁入三十而立的新階段。
面對很多人都會有的“三十歲焦慮症”,她坦言自己一樣會有。
而主動做點什麼,主動改變些什麼,再一次成為她抵禦不安、對抗焦慮的方式。

接下來,她連同幾位合夥人,一起創立了“壹心娛樂”經紀公司,並很快聚集了張雨綺、朱亞文、鹿晗、白宇、陳數等明星。
客觀來看,那幾年的楊天真勢頭強勁,她動用老闆兼經紀人該具備的能力,既帶著對行業的敏銳嗅覺,又帶著超強的營銷能力,幫助旗下藝人們完成了一場又一場造勢,打了一場又一場翻身仗。

只是不得不承認,在發展迅猛的背後,壹心娛樂仍存在著些許問題。
一方面,楊天真最擅長的是為藝人打造人設,以及化危機為轉機,但正如“木桶效應”: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對壹心娛樂公司來講,影視資源匱乏即是那塊最顯而易見的短板。
這會直接造成藝人僅是被動保留住了亮點和記憶點,卻無法擁有可證明自己的、必不可少的武器:作品。

久而久之,那些套路式的營銷,不再能迎合大眾喜好,反而遭到了一片質疑。
旗下藝人們見發展停滯,大半都紛紛解約,尋求更好的發展。
另一方面,影視寒冬來臨,經紀公司的經營狀況已大不如前。
危機四伏下,楊天真也迎來了經紀人職業生涯的寒冬,不得不重新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版圖。

這一次,她再度扭轉時勢,不再打造任何人,而是選擇將自己推上臺前。

35歲這年,楊天真果斷告別長達14年的經紀人生涯,轉身投向服裝行業與直播洪流。

為什麼做大碼女裝?在節目《女人20》裡,她說過這樣一段話:
“有一種很不爽的感覺。他們就不能多做大一號嗎?衣服應該能帶給人安全感和自信,能夠張揚你自己。”
她很快發起了模特徵集。這更像一場關於女性力量的號召,其中包含著女性對於偏見的反抗,對於多樣美的探索,以及對於擺脫束縛、獲得自由的追尋。
在這樣的理念下,楊天真的大碼女裝品牌迅速發展壯大。
與此同時,她一邊加入直播賽道,一邊果斷走向臺前,參加演講、接受專訪、參加綜藝和真人秀……為直播爭取了大量關注度和曝光量。

這一回,楊天真再一次大獲成功。常年積攢的知名度為她創造出一晚700萬的銷售額,粉絲量也成倍增長。
這也是為何,她會在分享讀博失敗經驗時講:“我之前做了許多跨界的事情,其實都做得還不錯。”
亦剛亦柔的女性力量,讓她似乎無論站在哪個賽道,都能一往無前、所向披靡。
只是,光鮮的另一面是身體健康每況愈下,休息時間日漸縮減。
楊天真患糖尿病多年,為了節約時間,早已養成了給自己打針的習慣。在綜藝節目《我和我的經紀人》裡,張雨綺曾目睹這一幕後嚇得大驚失色,然後問對方:“做這一行是不是都很累?”
楊天真回覆:“不是這一行,而是任何一份工作,想做好都要花費很多時間。”
無論站在哪個位置,楊天真始終都是清醒的。
她清楚地知道人生的不可兼得性,正如人無法同時選擇開心的人生和成功的人生,因為“成功意味著犧牲很多情緒,想過成功的人生,就必須付出自己的不開心”。

曾經的她,便是這般走過來的。
但另一方面,世俗眼中的“犧牲”已然不會再對她造成困擾。
前兩年,楊天真出於健康考慮切除了自己四分之三的胃。醫生建議她休息三個月,但一週不到她就恢復了工作。

面對鋪天蓋地“身體最重要”的指責,她反駁:
“為什麼不能為了工作去犧牲身體?如果我就活30歲,然後我每天都活得很精彩,我也很好啊,我為什麼一定要活得那麼長呢?”
輿論一片譁然,但她毫不在意。
後來楊天真把這件事寫進自己的書裡:“我反對的從不是健康和工作的對立,而是那些根本不經思考的固有觀點和約定俗成。”
如今,楊天真仍同學生時代一樣,一邊順應時代潮流,一邊堅持獨立思考。
在極難平衡的“我要”和“我不”之間,她一次次堅持著最忠於本心的理念,始終將主動權握在手裡,將“知”與“行”達成了合一。
人們似乎很難看見她的頹勢,只發覺她如一棵不會枯萎的樹木,永遠生機勃勃,綠意盎然。
但正如開頭所講,永恆的成功從不是楊天真要追尋的。
她所信仰的,是全力以赴後的踏實感;是緩慢達成一個個目標的成就感。

如同她在社交平臺上的簽名所寫:
“她什麼都懂,卻依然天真。”
天真地做著自己,也天真地迎接世界。
前路是風平浪靜也好,是驚濤駭浪也罷,相信那些經歲月沉澱後的生命力,將伴著她繼續抵禦風雨,跨越無常。
作者:維尼碩。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與本平臺無關。責任編輯:劉豔。文章來源:讀者人物(ID:duzherenwu),於方寸之間,呈現百種人生。